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莽莽碑林,浩翰碑海构成的建水碑刻文化,历史悠久,书法高妙,镌刻精湛,内涵丰富,正因为建水碑刻文化博大,精深,所以要想对建水碑刻文化有一个比较全面,深刻的了解。如果对建水碑刻仅仅停留单一的浅层次的书法鉴赏上,那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碑的历史价值、碑的社会功能、碑的艺术价值等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汉宝德教授<风水与环境>一书在台湾风水研究著述中堪列上品.作为当代中国风水研究中的力作之一,它立说有据,绝非目下坊间"风水俗书"可比.当然,汉先生并不完全认同风水含科学成份,说明他的"科学观"与我们不同,值得商榷,但他仍过细地理解和掌握风水知识,分析它,尊重它,包括通由"风水禁忌"研究揭示了风水作为"中国建筑-景现-规划美学体系"的性质,揭示了风水景观学首在追求景观客体要素"形式的和谐",对中国风水审美形式化的研究具有开拓性,在风水史研究中也获一系列值得肯定的创见,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
客家学一般认为客家是从中原南迁的民系,而客家社会的风水思想也是他们祖先从中原带过来的风俗,就是说,客家社会风水是作为中原的符号。本文将风水符号本身"能记(signifiant)"与"所记(signifie)"分开考虑,特别讨论风水的"所记"侧面。换言之,本文讨论风水话语(discourse)的侧面,当代本地人说风水的社会背景。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比较考察福建永定湖坑李氏族谱和广东河源龙川李氏族谱,讨论在客家社会风水话语作为"文化装置"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风水"作为中国建筑"文脉"的载体是十分明显的.中国"风水"的延续应以转型为前提.所谓"转型",一方面指"风水"在延续中要尽力剔除其中的迷信因素;另一方面,"风水"的延续也要借鉴借助于当代科学,提升自己的科学品位.目前,要谋划建立发展有中国特色的"风水哲学"、"风水美学"、"风水诗学"、"风水景观学"、"风水地理学"、"风水建筑学"、"风水规划学"、"室内风水学"、"风水心理学"、"风水微气候学"、"人体风水学"等学科.陈志华教授和李中教授发文对"风水"全盘否定.我理解两位教授对以"风水之名大贩迷信者的愤怨之情,但是,我又不同意二位教授一概否定"风水"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2011年是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60周年。60年来,盟誓及其民族团结的相关话语不仅是历史记忆,它已成为边疆各族人民的情感依附、精神力量、文化传统和共同追求,更是普洱各民族宝贵的地方性知识和共同的精神财富。回溯"民族团结誓词碑"的建碑历史,梳理其研究现状,深入探究其在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的团结、稳定方面的价值援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代以来,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的风水观因其缺乏 "真确的知识" 而受到摒弃和批判, 五四以来风水一直受到科学理性、 唯物主义主导的文学思潮的攻伐. 随后, 20世纪中国社会及文化思潮发生了巨大的变迁,风水在文学中的境遇也因时而易, 这不但反映了时代思潮的嬗变, 还纠结着20世纪纷繁复杂的政治、 哲学及美学取向. 尤其是随着90年代中国文化语境的变迁, 风水文化逐渐浮现出其反思现代性的 "复魅" 特质.  相似文献   

7.
通化师范学院藏好太王碑拓本是一份较为重要的早期拓本,价值颇大。通化师范学院高句丽与东北民族研究中心对拓本进行了整理、保护和研究工作,并出版了研究成果《通化师范学院藏好太王碑拓本》。现将此拓本的状况和初步研究情况,以及拓本价值等相关问题进行说明和分析,兹纪念好太王碑建立1600年。  相似文献   

8.
"风水",古已有之。《现代汉语词典》释:风水,指住宅基地、坟地等的地理形势,如地脉、山水的方向等。迷信的人认为风水好坏可以影响其家族、子孙的盛衰吉凶。中国历史上,黎民百姓缺乏科学知识而迷信风水,帝王将相"不问苍生问鬼神"。历史发展到今天,风水迷信又沉渣泛起,一些官员、"老虎"、"苍蝇"更是屡陷"风水漩涡",不信马列信鬼神。深入考察官员的"风水"拙劣表演,揭示这种现象的本质、原因,提出治理"风水"迷信的对策,无疑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9.
根据争讼标的不同,南宋社会中与墓地相关的上诉案件可大致分为侵占坟地所致争讼、墓祭田争讼、围绕墓地林木的争讼和与典卖田地山林相关的墓田争讼四种情形.透过这些案件,可以初步认识南宋墓田争讼繁多的缘由并进而把握南宋民间诉讼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对于作为民间社会历史叙述的族谱及其风水的书写,人类学和新谱学做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然而,从社会整合的视角考察传统的风水理论与实践并不多。文章以生活在怀化辰溪县罗子山一带的七姓瑶作为考察对象,主要以七姓瑶之一的蒲姓族谱为中心,探讨蒲姓族谱中的"风水"书写与社会整合的文化关联。七姓瑶族谱中的风水书写以"得风藏气"为目标,强调方位,重视女性先祖的风水记载,尤其注重风水权属的记载。风水表征着七姓瑶的社会整合,龙脉即为父系祭祀群体的血缘象征,是宗族内部团结的文化符号。不同时期风水地的"统合"与宗族的"分—合"模式具有某种对应关系。对风水地的祭祀成为各房支族人身份认同的强化力量。  相似文献   

11.
对于作为民间社会历史叙述的族谱及其风水的书写,人类学和新谱学做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然而,从社会整合的视角考察传统的风水理论与实践并不多。以生活在怀化辰溪县罗子山一带的七姓瑶作为考察对象,主要以七姓瑶之一的蒲姓族谱为中心,探讨蒲姓族谱中的"风水"书写与社会整合的文化关联。七姓瑶族谱中的风水书写以"得风藏气"为目标,强调方位,重视女性先祖的风水记载,尤其注重风水权属的记载。风水表征着七姓瑶的社会整合,龙脉即为父系祭祀群体的血缘象征,是宗族内部团结的文化符号。不同时期风水地的"统合"与宗族的"分——合"模式具有某种对应关系。对风水地的祭祀成为各房支族人身份认同的强化力量。  相似文献   

12.
著名的西安碑林中体积最大、形式最独特的一座碑刻,当属刻成于唐朝天宝四年的《石台孝经碑》。这座碑刻立于西安碑林整个建筑的中心,民族英雄林则徐题写的"碑林"两个大字赫然于碑亭之上。这座碑刻,石质莹润如玉,造型奇特精美,碑头顶部呈山岳形,上加方额,还刻着灵芝云纹的双层花冠,碑身由四块青石相合而成。碑底有三层石台,刻有精致"碑林赫然于这质莹润奇特精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在公共建筑尤其是政府建筑工程中,风水建筑几乎成了个别官员求官运、消灾祸的寄托,各地的风水建筑如"镇妖塔"、"粮神殿"、"升官桥"、"风水广场"等陆续面世,被群众形象地称之为"风水政务"。  相似文献   

14.
"风水"一词长时期以来被认为是封建迷信的象征。其实,"风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理论来源。文章通过分析"风水"名称用词的演变,探讨了古代风水文化逐渐从官方走向民间,从科学走向迷信这一历史变迁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风水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意藴的文化事象,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历程中,曾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过重要的影响。风水文化的兴盛与客家民系的形成和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地处客家腹地的兴国县三僚村,相传是形势派风水祖师杨筠松定居和传道授业的地方,在风水文化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三僚风水术被认为是江西形势派风水的正宗代表。三僚留下了许多颇有价值的风水文化遗存,被学者们誉为"风水文化的博物馆"。它从一个侧面诠释了三僚在风水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也为人们深入研究"原生态"的风水文化提供了物质载体和重要实验场所。  相似文献   

16.
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是新中国民族团结和新型民族关系的象征。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不是偶然的,是多种因素促成的,有其历史必然性。普洱各民族同源共祖、互为兄弟的民族意识和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为"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奠定了心理和价值基础;历史上长期形成的经济、政治、文化不可分割的关系,是"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的前提和基础;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形成的各民族相互支援、共同对敌的团结精神,是"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的内在动力;党的民族政策和统一战线政策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成功实践,是"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7.
在刘基故里青田,以《季氏湖山义塾之记》碑、《祭诚意伯碑》、《明诚意伯刘文成公故里》碑和"刘诚意伯庙"、"刘文成公祠"三碑、二庙(祠)为代表的有关刘基的多处遗迹,是刘基文化非常珍贵的实物组成部分和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观,通过考辩、梳理,还其历史事实,突出人文价值,从而对深入研究刘基、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品位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通过争讼程序撤消违法行政为是实现违法政责任的重要形式。争讼撤销的基本特征在于必须以当事人的申请为前提。对我国法律所规定的争讼撤销申请人资格条件应当作宽泛的理解,凡是其合法权益受到行政行为侵犯的人,都应被赋予申请争讼撒销的资格。我国目前争讼撤销的事项范围过于狭窄,需要逐步扩大,争讼撤销的申请期限应当本地当事人的有利的原则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9.
目前在理工院校视野下的"大学语文"教学还存在各种问题,比较突出的是课程定位不够准确,教学理念不够统一、教学模式比较陈旧,因此文章联系教学实际,对存在的问题及形成的原因进行了较为客观的分析,提出了一些教改思路,供教学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书法观典     
<正>【作品概况】《乙瑛碑》,全称《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又称《孔庙置守庙百石卒史碑》《孔龢碑》,记录司徒吴雄、司空赵戒以前的鲁相乙瑛的话。东汉永兴元年(公元153年)立。高260厘米,宽128厘米,18行,行40字。隶书。现存山东曲阜孔庙。《乙瑛碑》与《礼器碑》《史晨碑》并称"孔庙三碑"。与《礼器碑》相比,《乙瑛碑》更为秀美丰润。【观典赏析】《乙瑛碑》是汉隶极成熟时期的典型作品,为平正方整一路的代表。最大特点是肃穆端庄、文雅大方。被清代学者万经喻为"冠裳佩玉"的君子,令人肃然起敬。书风谨严,沉着厚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