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新的课程背景下,要实现最佳师生关系的创设,教师必须达到如下三种境界。 一、变视生为徒为爱生如子 传统的师生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师徒关系。它所强调的主要是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师的尊严是至高无上的。如果学生对老师略有不满或稍有顶撞,就会被认为是犯上,是大不敬。在这种观念下,老  相似文献   

2.
王容 《亚太教育》2020,(3):13-15
民国时期,新旧交替,大学师生关系呈现出显著的时代特色。门生、弟子观念广泛存在于大学师生之中。师与门生、弟子是师徒关系,而师与学生则是师生关系。师生相处多在课堂之上,而师徒则常在课堂之外。师生之礼开始注重师生间的平等与尊重。同时,学生地位开始显著上升,师生地位有此消彼长之势,展现了民国时期师生关系的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3.
一段话,两个观点?韩愈的《师说》中,有这样一段话:"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在这段话中,韩愈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圣人无常师。"并以"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之事以论证之。  相似文献   

4.
当下新教师"师徒结对"培养模式存在缺憾,如:行政安排的"单向选择"结对方式,单向传授的经验模式,缺乏激励的考核机制。为充分发挥"师徒结对"培养模式应有的作用,可采取如下对策:自主选择结对方式、打破一徒一师的师徒关系、建立平等的师徒关系、构建激励相容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5.
“名师出高徒”,在工矿企业中是不难找到许多实例的。那些劳动模范、生产能手,确实带出了技艺高人一筹的徒弟,有的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那是在一对一的条件下,手把手精心调教出来的。这种带徒方式,已不适合于当今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今天,一个“师”不只是带一个、两个“徒”,而是要带十个、百个“徒”。因此,今天的“师”,光有精湛的技艺不行,能武还要能文,会做还要善教,才能当好“师”,带好“徒”。师“名”而后徒“高”,师不“名”则徒不“高”。“名师出高徒”这句俗语,对于当前成人教育中的技术教育和岗位培训颇有意义,启示我们应该在“师”字  相似文献   

6.
在《论语》中,孔子未被弟子称为"师","师"字在《论语》中出现14次,但都不是指孔子。这是个颇有深意的现象。从时代背景上初步推断,孔子之所以不称"师",乃相对于当时官方"授学体制"而言的。直到孔子的时代,"师"还是"四代学制"中的官名。孔子并非官方体制中担任"师"者,他在鲁国所任诸职,都与"师"无关。他所从事的教学活动属于私人性质;四方来学者,也只以"子"和"夫子"尊称孔子。《论语》中只有"子"、"夫子"、"孔子"、甚至"仲尼"这样的称呼。而孔子学生的称谓,则有"及门"、"门弟子"、"门人"等。这与孔子在鲁城外授学、聚徒、共同居住处所的门、堂、室的结构有关。这说明孔门师徒的关系具有"非血缘体"仿用"血缘体"的特点。至于孔子之被尊称为"师",实乃"孔后历史"发展的结果。战国中期,"师"字开始用来指代从事私人教学者。到了汉代,国家设立学官,官名"博士",而不叫"师"。这样,孔子称师就在意义和制度两方面得到了发展和完善。至此,由孔子称"子/夫子"而至于称"师"之间的历史脉络便渐渐清晰地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7.
韩愈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相辅相成的过程,教因学而得益,学因教而长进,对此,我有深切的体会  相似文献   

8.
1.从教与学的关系上看,古人强调教必有趣,以趣促学。南宋朱熹在《小学集注》中指出:“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此话言简意赅,一语中的。而《吕氏春秋·诬徒》中则提出“达师六要素:达师之教也,使弟子安焉、乐焉、休焉、游焉、肃焉、严焉”。其中的“使弟  相似文献   

9.
在明清时期,塾师与东家的关系是多重而复杂的,除了雇佣关系外,还夹杂着师徒、姻亲、同族、朋友、官民等关系。塾师与主人通过饮酒作乐而增加情谊,通过相互的经济帮助而加深情感。塾师在帮主人解决文字工作,出谋划策,协助主人办理家庭内外事务的过程中,逐渐地融入主家,使自己的宾客角色逐渐削弱,最终使宾主之间和谐融洽,亲密无间。  相似文献   

10.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在其著名的传世之作《师说》中这一名句,在知识信息化、资源化的今天,尤其显出其蕴含的真理性。今天,教师已经不可能精通所有知识,也不可能具备很多技能,学生只要看到一个新的名词或学习了一门其他专业技能,就可以成为老师的“一词之师”或“一技之师”了。今天的学生有能力发现教师的错误,知道教师的知识不足和有限能力,不懂装懂的窘态会被学生敏锐发现。所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社会风气已经形成,“师道尊严”与“燃烧自己、照亮学生”的观念已经过时,教师已由“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  相似文献   

11.
在新的课程背景下,要实现最佳师生关系的创设,教师必须达到如下三种境界。 一、变视生为徒为爱生如子 传统的师生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师徒关系。它所强调的主要是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师的尊严是至高无上的。如果学生对老师略有不满或稍有顶撞,就会被认为是犯上,是大不敬。在这种观念下,老师训斥、辱骂,甚至殴打学生,似乎成了天经地义。学生若处于这种人文环境中,只能是战战兢兢地学习,盲目地服从,何谈个性的发展?何谈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12.
《孔子游春》是一篇游记,是描述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带着弟子到泗水河畔游春,巧借河水教化弟子的生动一课,表现了孔子对弟子的关心,洋溢着师生间的浓浓情谊。孔子乘“泗水河正涨春潮”之际,适时组织弟子“游春”,并以“以”为话题,叙物明理、润物无声,善教至极;随后与弟子弄琴唱和、“手舞足蹈”,惰浓至极。文童辞童俱佳,意境深远,发人深省,回味无穷。[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唐僧与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二者本是唐僧为师、孙悟空为徒的关系。但除了这层明显的关系之外,唐僧与孙悟空之间还存在诸多隐性的关系。换一种视角观照,从不同的维度切入,探究唐僧与孙悟空的其他关系后会发现,唐僧与孙悟空之间存在隐性的夫妻关系、倒置的师徒关系和隐性的父子关系等三层关系。  相似文献   

14.
陈寅恪先生 1933年夏,陈寅恪先生为清华大学国文系拟入学国文试卷。他别出心裁地出了个“孙行者”的上联。他心许的答案乃“胡适之”,孰料有考生对曰“祖冲之”,后来居上, 让先生欣喜不已。这真是“弟子不必不如师”了。先生以为,今后国文试题,应与前此异其旨趣,即求一方法,其形式简单而涵义丰富, 庶几可使应试者,无甚侥幸,或甚冤屈之事。  相似文献   

15.
土地、血缘和共有观是构成中国传统社会的三大基本要素。家国同构“差序格局”的本质应是以大大小小血缘群体为核心构成的拟血缘金字塔形网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建立在群体共有制基础上的以群体为本位的、相对与弹性的公私观。  相似文献   

16.
亦师亦友     
曾经听赵光华先生讲他与周汝昌先生的关系,表述为:亦师亦友。赵光华尊周汝昌为师,周汝昌视赵光华为友。如是这样,赵先生恐怕就不好说是“亦友”了。或者,在“友”的基础上,赵先生客气,就成为了“亦师亦友”。不知究里,所以是为“猜猜看”。二人之间的关系,既是老师又是朋友,这关系,不是学生可以说了算数的。但是在“老师”口中,却是不会这样讲话的吧。既把学生当作朋友,就不会还摆着老师的架子。所以师道尊严还“严”的地方,把师生情谊搅得再浓,师乃是师,生亦是生。做朋友,老师辈份会下降,学生的地位则得到了提高,不知老师答不答应,学生敢不…  相似文献   

17.
学会欣赏     
<正>花儿散发出沁人的芳香,因为有空气为她营造展示的舞台;河水流淌出动人的歌声,因为有伯牙做她稀世的知音;月儿倾泻下皎洁的光芒,因为有黑夜为她敞开温柔的怀抱。学会欣赏,是一种勇气,一种气度,一种境界。唯有学会欣赏,我们的人生才会精彩。学会欣赏别人可以丰富自己。孔子师郯子、襄、老聃等人,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然而孔子却不耻下问。虽则因"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更因孔子有一双善  相似文献   

18.
黄侃是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得意弟子,深得其师学术三昧,禀性也如其师,时人曰之为疯师疯徒。“五·四”前后,胡适积极提倡白话文,章、黄二人竭力反对。黄、胡同在北大任教,每遇则舌战一番。一次相遇,黄侃笑道:“你口口声声要推广白话文,我看你未必出于真心。喏,如果你身体力行的话,名字就不叫‘胡适’了,应该改作‘往哪里去’才对呀。”胡适一时语塞。有一次,黄侃在教室讲课,一时兴起,谈起白话文问题,又把靶子移到胡适身上。他说:“其实白话文与文言文孰优孰劣,用不着费力大打笔墨官司,只随便举一例足可说明问题。比如胡适的妻子死了,家里要发电…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伦理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关于血缘关系比如“孝”“悌”,还有一个是关于非血缘关系比如“仁”“信“知“勇”“义”。前者主要作用在于宗族、乡党这样的“血缘共同体”里,然后者主要作用在于国家、天下这样的“非血缘共同体”里。比如在《论语》说:于曰:道子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第一)“爱人”就是仁、“使民以时”就是义、所以在这里说的德就是所谓的“信”“仁”“义”。子曰弟子入则孝、出规悌、谨而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同上)显然,“孝”“梯”就是宗族、乡党的血缘共同体里的…  相似文献   

20.
职校技能教学中的“师徒互动”是指师与徒之间发生的各种相互作用和影响,它对“徒”的动作技能形成的影响过程是一个多层次循环往复的过程。文章认为职校技能教学中的“师徒互动”与动作技能形成之间存在一个“互动——技能”模型,并阐述了这个模型的内涵及其对职校技能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