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姜秀芹 《文教资料》2012,(27):171-172
记录电影发展史实际上是真实与虚构之间形成、发展、演变的历史。用真实和虚构简单地区分纪录片和故事片是肤浅的,真实与虚构不是严格的对立,虚构是接近相对真实的一种手段和策略,并非完全摒弃真实。张经纬力求真实但绝不排除虚构,而是充分利用虚构的合理成分、采用故事化的创作手法、运用情节化的叙事策略发现生活的戏剧性,对客观现实生活进行选择和概括,运用非线性叙事进行主观创造性处理。  相似文献   

2.
纪录片的本性是纪录片研究和制作中始终争论不休的一个命题,而写实主义的手法一直被认为是纪录片制造真实效应的不二法门。纵观纪录片发展的历史,随着纪录片研究和制作的发展、深入、多元,反写实手法纪录片的出现,纪录片的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更多的不是去强调客观、中性,而是强调纪录片对于现实世界的诠释。诠释以及诠释的模式是纪录片本体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黄依琳 《文教资料》2014,(30):184-187
非虚构是纪录片的本质特征,如果失去真实,纪录片也将失去生命,但真实不是目的。客观是纪录片本该持有的立场,但客观也并不意味着袖手旁观。“纪录片如果仅仅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或不提供新信息是肯定不够的,优秀的纪录片应该体现出反思以及质疑的批判精神。但纪录片毕竟不是社科论文,它的语言符号建立在生活表象的基础之上。优秀的纪录片创作者应该自觉地运用纪实语言表达自己对事件的态度或倾向。”①《彼岸》是中国当代新记录片导演蒋樾1993年拍摄的纪录片,它叙述了一群未考上大学的外地孩子的明星梦碎的故事。影片展现了一个辉煌的乌托邦,如何被暴露在明亮得无可逃循的阳光下,最终被现实生活的重锤所击碎的过程。《彼岸》中前后叙事内容和方法形成强烈而鲜明的对照,形象而寓意深刻地展现出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并使人们不得不在乌托邦的废墟中提出反思与质疑。  相似文献   

4.
纪录片是“用影片叙述非虚构的故事”,强调的是对客观事实的纪录。对客观事实的纪录是创作者思维的结果,只有用心思考的纪录片才能唤起观众的呼应和共鸣,创作者的思维是无形的手,决定着片子的深度和方向。纪录片创作者的主观意图的表达究竟在片子创作过程当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创作者究竟应该持有一个什么样的思维尺度,才能在表达创作意图的同时无损于纪录片真实的生命,并且能同时得到观众的认可。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观念中,文学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虚构。文学被称之为折射生活七彩光芒的“镜子”。而进入90年代以来,社会生活异彩纷呈,世界的多样性早已把人们弄得晕头转向。此时,文学已不仅仅是生活的“影子”。更多意义上,文学以一种独立的姿态——文学事件——开始参与现实生活、甚至制造现实生活。很多时候,文学中虚构的现实比真实的现实生活更加令人信服。人们仿佛真的进入了电影《骇客帝国》所描绘的那个世界——真实与虚构混淆颠倒,真实——隐去,虚构的一切构成了真正的生活,犹如“假作真时真亦假”。本文试图从本体论的角度讨论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关系,并对当代文学的虚构现象进行简析。  相似文献   

6.
余华的小说从来都不回避现实,他常常以夸张、荒诞的方式展开对日常生活的叙述,从《兄弟》到《第七天》,作家游走在虚构和现实之间,逐步寻求从表现的真实到艺术的真实。在《第七天》中,通过对现实的想象性重建、艺术荒诞和真实荒诞的二重奏展现了一幅独特的现实与虚构交叉景观,实现了以虚构抵达现实,具有了更强烈的现实批判力度。  相似文献   

7.
“电影,到底拍给谁看?”———“电视剧,想说爱你不容易!”———当越来越多的观众面对屏幕,发出这样的感慨时,以真实为灵魂的“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电视纪录片已悄然构成荧屏一道新风景。□“虚构”遭遇“非虚构”作家们发出会心的微笑。金秋时节,中国作家协...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真实观解析——从电影《楚门的世界》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的真实观是一种“超真实”,真实与非真实不再是一对两极概念,而是模糊了界线。电影《楚门的世界》的创意受到后现代主义真实观的影响,主人公楚门生活的世界是导演创造的虚构世界,这个虚构的世界却是现实世界的缩影,是一个超真实的世界,《楚门的世界》为后现代主义的真实观作了最好诠释。  相似文献   

9.
<正>1926年英国约翰·格里尔逊首次提出“纪录片”一词,指出纪录片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明确其记录真实的社会功能。历史学追求的最高价值便是保存历史的“真实性”,高中历史课程承载着历史学的教育功能,追求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课程实施的首要条件性资源,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决定资源的开发程度,对纪录片等教学资源的开发和运用理应贯穿于教学过程和学术理念。  相似文献   

10.
文学观,体现了作家自身对文学认知的基本观念,深刻影响其创作审美价值的取向。由于文学观的不同,两类“右派”叙事作品在艺术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两类右派叙事作品文学观的比较,其实质仍然反映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而虚构是建立文学与现实联系的唯一手段。正是由于作家从小说的虚构本质出发,在充分想象的空间里对人的存在境遇给予热切的关注,才使作品达到了较高的艺术真实。由虚构到真实,这是艺术文本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1.
电视纪录片真实地“复原”客观现实,以真实性为基础,但又经主创者概括、提炼,表现了创作者的主观思想、意图.此时的真实已非现实本身.而成为一种审美现象。在电视片制作中,应坚持纪实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作为后现代理论语境中一位耀眼的批判者,波德里亚对传统哲学所规定的“现实”、“真实”等观念进行了大胆的颠覆,他以符号学为基本框架的学术建构最终指明的是后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一个不断失去其现实性的符号体系。在这个处处充盈着仿真的世界中,日常生活被颠倒,成为了虚构与模仿,“虚构来自于现实”的传统观念彻底失效。基于此,本文探讨了波德里亚如何解构有关“现实”的观念,并考察了其理论论述模式和他实际思想倾向之间存在的差异,指出他的在方法论上的理性背后实则暗含着其世界观层面上的向西方非理性思潮的回归,进而证实其反叛者、颠覆者的形象。  相似文献   

13.
<正>近几年来,新材料作文在全国各地的高考命题中渐成主流趋势,特别值得关注和研究。就作文题型而言,新材料作文可谓丰富多彩,而以真实或虚构的故事作为"所给材料"则是其中的一大特色。因而如何写好故事型新材料作文,就成为了高中写作教学的一个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故事,简单地说,可以分为真实和虚构两种。"真实类"材料  相似文献   

14.
《河西学院学报》2017,(4):59-63
"非虚构"在近年成为大家较为关注的话题,"非虚构"并不等于"零虚构",可理解为"轻虚构"。纪录并呈现事实的创作方法、来自真实生活的题材和内容、具有可靠性的特殊文本是衡量"非虚构"的维度。"非虚构"文本包括文字读本和音像文本。文字文本在文体方面有报告文学、传记、游记、日记等多种形态,评论切入点和评价重心也各有侧重。"非虚构"可培植人们在社会现实中捕捉讯息的敏感、及时判断的自觉、参与言说的主体意识,人们对"非虚构文学"充满期待。  相似文献   

15.
一、知识导引什么是虚构呢?简单地说,虚构就是主观上合乎隋理的想象,即在事实的基础上(或者有现实的基础)进行合情合理的想象加工。虚构的对象可以是故事隋节,也可以是某个人物、场景或细节等。在写作中,虚构是和写实相对的一个概念。写实就是真实地描绘事物,写作中存在两种真实: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所谓生活的真实,是指社会生活中实际发生的存在的,我们用眼睛能看到的,用耳朵能听到的一切生活现象。  相似文献   

16.
中央电视台2005年隆重推出了历史人文巨作《故宫》,让记录世界的老话题“真实再现”的运用问题又一次浮现水面。而近些年中央电视台幻实类电视节目广泛运用了“真实再现”手法。文章对纪录片《故宫》的“真实再现”手法的运用,提出了几点质疑,论述在《故宫》纪录片中频繁使用这种手法,会给纪录片带来损害。  相似文献   

17.
法国动画电影一向以唯美艺术而独树一帜,而《昆虫总动员》更是在真实与虚构之间自由切换,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奇妙关系,用近乎纪录片的形式表达了自然界的喧闹与规律.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非虚构文学的兴起不仅有其文本特质的原因,更是现代性持续显现的时代表征。在中国式现代性的建构过程中,以《人民文学》“非虚构”栏目为代表的新世纪非虚构文学,呈现出个体复杂深刻却鲜为人知的现代性体验,在个体命运的互证中显示了现代性“变”与“不变”的矛盾,并以对现实的记录和对历史的重写,彰显了文学的现代性反思品格。总之,新世纪非虚构文学既以对现实的真实记录而展现了现代性图景的繁杂,同时又在高度的人文关怀和反思性中建构着独特的中国式现代性。  相似文献   

19.
陈余 《文教资料》2013,(35):106-108
随着“非虚构小说”在国内兴起,乔叶的《盖楼记》、《拆楼记》也受到关注.本文结合乔叶作品,探析了非虚构小说的文类特征:真实的叙事题材和小说叙事技巧.强调了此类创作关注现实描写现实的特点以及所具有的人文关怀精神.  相似文献   

20.
真实再现与历史纪录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真实再现是影视创作中一种新的虚构手法,较多地运用于历史题材的纪录片创作中。真实再现可以弥补影像资料的不足,连接历史的断点,使叙述更加流畅、生动,还可以营造出强烈的时空感,为尘封的历史、逝去的人物注入新鲜的血液,并表达人们对历史的理解与情感。真实再现的基本前提是要有证据,它并不隐瞒“再现”行为本身,且具有白描化、虚拟化的特征。真实再现不仅是视听语言的探索,也是对历史的一种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