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伟 《现代语文》2006,(3):85-87
在"N1 使 N2 V"句式中,"使"是动词还是介词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分别从对其是介词的否定、正面立论及"使"所经历的语法化过程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证,从而得出结论:"使"具有动词的一般特点,是具有使令意义的动词.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倒序现代汉语词典>所收录的9个"单音节动词+于"构成的动词进行归纳分析,得出它们的词汇化关键在于"单音节动词+于"和后面的成分构成动宾关系,又可以分两种情形:一是"于"的介词义包含在前面的动词中;二是"于"可以看作没有介词义.  相似文献   

3.
"词化"这一术语集动态演变过程与静态演化结果于一身.借用词化理论和语义成分分析法,本文着重讨论了荚汉"哭"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及词化偏好.研究有以下三点发现:一是英汉"哭"类动词享有共同的语义成分组合模式,即"核心意义+方式+原因+口型+持续时间",但内部语义容量及词语感情色彩有差异;二是英汉"哭"类动词词化偏好不同;三是词化过程伴随着语义成分的增加,消减、合并及词性的转移.  相似文献   

4.
"是"在现代汉语中的词性和用法颇多争议,本文赞成将表示判断意义的"是"叫做判断动词,并根据"是"后面构成成分性质的不同,把<骆驼祥子>中所有作为判断动词的用例进行了分类.  相似文献   

5.
对课程标准中"行为动词"的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九个课程标准在对"行为动词"进行界定或说明时,列举的"行为动词"并非纯属行为动词.这些非行为动词的真正类别主要是心理动词,其次是表示存在、变化、消失的动词,第三是能愿动词.为了维护课程标准作为国家指导性文件的权威性,增强可操作性,界定和说明需要做如下修正:(1)删除课程标准中所列的非行为动词;(2)删掉"行为动词"中的"行为"二字;(3)不界定、不说明课程标准中的动词.  相似文献   

6.
正一、引言国内学者对动词名化的争议主要集中于动词名化是动词"名物化"还是动词"名词化"。"名物化"的说法最早是由《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在1956年提出的,它把句子主语、宾语位置上的动词和形容词看做"名物化"。史振晔根据"词义"来定词性,赞同动词名词化,只承认带有名词、代词定语的动词和词组是名物化。(《试论汉语动词、形  相似文献   

7.
根据<说文解字>:"與,與也."可见,"與"的本义是名词"朋党,党与"的意思.通过阅读古文献,我们知道"與"还有动词、介词、连词、语气词等多种词性.对<论语>中"與"的用法进行了穷尽式的量化统计一,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與"的各种用法和意义,并简要做了一些动词、介词、连词"與"之间的辨识,为"與"的研究作点贡献.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猜测"类动词为研究对象,从语用前提、句类的选择、人称的使用、委婉口气和礼貌原则四个方面对该类动词进行了考察.这类动词主要用于陈述句和猜度性疑问句,陈述句一般用第一人称,而疑问句一般用第二或第三人称.  相似文献   

9.
对现代汉语中"得"字句的谓语动词从价数的不同和语义特征的不同两个方面进行定量研究,并结合"得"字句的补语指向进行分析,根据统计的数字,按进入"得"字句的可能性大小排序,动作动词和关系动词处于序列的最高级和最低级,性状动词和心理动词基本上接近。不同价的动词随着价量的升高,所带"得"字补语的能力越来越弱。  相似文献   

10.
程式化用语"再+动词"在科技论文中运用十分普遍.文章利用知网科技论文语料,探讨了科技论文标题中程式化用语"再+动词"的英译方法.研究发现,英译主要用词为further和前缀re-的复合词结构.以"再议/再谈/再论"为例,英译中时,优先考虑re-,其次是further.由单词re-组成的词簇中,revisit of和a ...  相似文献   

11.
"进行、加以"是两个形式动词,都可以带上动词宾语,但是它们对动词宾语具有语义上的选择性,并且动词带宾语,在句法和语义都有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蔡家话是汉藏语下一个分类尚不明确的分析型声调语言,主要语序为SVO.蔡家话中的"跟"义动词ta55是一个多功能词,除用作动词表示"跟随"外,还可以用作介词表示"从由""伴随""朝向""受益"以及并列连词.本文旨在1)梳理ta55的多功能性;2)在跨语言事实的基础上构拟动词ta55到虚词ta55的演化路径;3)阐述导致动词ta55发生语法化的诱因.我们认为ta55的语法化是外因和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为接触诱因(contact-induced),内因为语境诱因(context-induced).  相似文献   

13.
在英语小说和新闻语体中,"直引结构"是最能充分体现口语交际过程中一切与语言交际有关的语言或非语言特征的语言形式."直引结构"中的"转述分句"表现出语用功能丰富多变的结构特点.现代英语中能引介(直接)引语的动词多达数百个,根据这些转述动词的语义语用特征和逻辑关系可对其进行分类.  相似文献   

14.
"吃"类动词不能与"下来"组合的说法缺乏条件的限定.事实上"下来"能用在"吃"类动词后表示行为的结束,而"下去"在"吃"类动词后表示行为继续进行,两者正好在"结束·继续"的语义对立对称模式中形成对称分布.  相似文献   

15.
"耻"、"辱"用作动词时,"耻"常用作意动词,"辱"只用作使动词.但"耻"也有用作使动用的,"耻"的使动用法与"辱"的使动用法相同,两者可以互换.认为"耻"只有意动用法的观点不符合语言事实.  相似文献   

16.
"将谓"是唐代出现的认知动词,它来源于认知动词"将"和"谓"的连用, "将"和"谓"都有"认为" "以为"的意义. "将谓"和"将为"不是通用关系,两者来源不同,是两个不同的认知动词.  相似文献   

17.
根据布龙菲尔德(1926)论述的"语序、形类、关系"这三要素在结构平面上形成的对应关系,我们可以把动词与动词组合后形成的句法结构关系分成六种,即:"连动、联合、偏正、述宾、述补、主谓"。"Va Vb"组合形成的"偏正"关系是其中一大类,虽然动词作状语不是动词的主要语法功能,但它毕竟是动词客观存在的一种语法现象,偏正关系的形成关键要看前后两个动词之间是否具有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而要确定是否具有这一关系,则必须要有形式上的依据。本文将从语义学的角度来对"Va Vb"(这里讨论的Va和Vb都是双音节动词,动词重叠现象除外)形成的偏正关系的条件进行分类和阐述。  相似文献   

18.
"上"是现代汉语中的基本词语,其意义繁多、用法复杂.现代汉语中"上"既可以做名词又可以做动词,做动词时既可以做动作动词(谓语)又可以做趋向动词(补语).在山东单县话中,动词"上"出现了一些不同于普通话的用法,特别是出现了交互动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19.
从总体修辞效果来看,英语是"静态"的语言,主要体现在英语很少用(限定武)动词而用其它手段表示动作意义的倾向.名词化成为英语使用中的普遍现象,构成了静态为主的语言特征.相比之下,汉语是"动态"的语言,主要体现在汉语有一种多用动词的习惯.本文从<论读书>(Of studies)部分原文和译文差异对比入手,探讨了英语的"名词化现象"以及英汉互译中静态和动态的转换规律.  相似文献   

20.
从总体修辞效果来看,英语是"静态"的语言,主要体现在英语很少用(限定武)动词而用其它手段表示动作意义的倾向.名词化成为英语使用中的普遍现象,构成了静态为主的语言特征.相比之下,汉语是"动态"的语言,主要体现在汉语有一种多用动词的习惯.本文从<论读书>(Of studies)部分原文和译文差异对比入手,探讨了英语的"名词化现象"以及英汉互译中静态和动态的转换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