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提问是探究的前提,学生提问能力是科学素养形成的必要因素之一。但是现在学生的提问能力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如不会问、不想问、没时间问、不敢问等。在我尝试"先学后教"这样一种教学方式时,发现学生预习以后,会情不自禁地提问,而且提出的问题竟然是所学内容的核心问题。案例:教学"三角形"一课  相似文献   

2.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已经成为当前数学教学的重要关注点和基本效能。从这一主题出发,要想提升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培养成效,需要创设适切情境,优化教学策略,传授给学生基本的提问方法,并善于借助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培养学生"愿问""会问""懂问""喜问"的基本能力,促进学生提问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7,(44):50-53
常看到现行不少的语文课堂,从揭题导入、过程学习到回顾小结,环环相扣,套路满满。"教师精心雕琢问题,学生依循琢磨回答",这已成为一种压制学生自由探究、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教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严重缺失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今的课堂更要求从"问导"走向"导问",教师应科学地引导学生提问。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提问能力,教师可从"导预习""导质疑""导拓展"三个方面入手,分别借助"预学单""共学单""延学单"来进行阐述"导问"策略,引导学生在"疑而问、探再问、练后问"过程当中,培养学生自主提问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  相似文献   

4.
提问是小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提问、自己解答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大有好处。然而,当前的小学课堂教学提问存在着诸多问题,教师的"满堂问"现象充斥课堂,"问"得太"多","问"得太"碎","问"得太"浅",缺乏思维价值。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提问不应该是由教师来主宰,而应该由学生自主提出。学生主动提问尤其是提出较高水平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入。正如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相似文献   

5.
课堂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价值,而真正有效的课堂提问比例却很低,存在着"深浅不当""游离重点""过多太散"等问题。课堂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多元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甚至可以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改变教师向学生提问的单向信息传递的被动局面,使课堂呈现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的生动活泼的局面。  相似文献   

6.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知识生成的摇篮,问题是数学思想方法形成的载体;课堂提问作为数学教学常态的教学行为其有效性影响着教学的有效性,影响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笔者结合教学中提问的低效现象,阐述课堂提问的原则之目标性、适切性、发展性,提出自己课堂提问的实施策略"诱""导""散""聚".  相似文献   

7.
"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学习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问是学习的起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要营造敢问的气氛,激发敢问的欲望,创设可问的情景,要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拓宽提问思路,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发展.  相似文献   

8.
爱因斯坦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今天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又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由教师提问为主导向学生提问为主的转变呢?在几年的实践中,我总结出了以问激趣——引思——释疑的教学模式.我认为我们的教学目标不应该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有问题,而是应该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  相似文献   

9.
数学教学过程中,总是要对学生进行提问,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巩固知识或给学生以启发,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但是课堂提问只有"问"到位,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无目的的"问"、无意义的"问",不但起不到一定的作用,还可能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沉闷,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达不到解决问题的"指南针"作用.教育心理学提出:我们教学生怎样思考、怎样创造性地思考,我们教学生怎样解决重要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最典型的"问"莫过于老师的那种满堂脱口而发出的"是不是""对不对"这类的"问""对""不对"等.这种提问基本上是每个教师的口头禅,课堂显得杂乱,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问"呢?在此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正>《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强调指出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从敢问到会问再到善问的过程。教师只有主动地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促进学生养成善于提问的习惯,进而提高学生从数学角度提出有价值问题的能力,把学生创新精神落到实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问有所  相似文献   

11.
胡菁 《学子》2015,(5):65
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所以教师应精心设疑,努力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充分发挥课堂提问所特有的引发思维的作用。总之,有效提问不仅仅在于"问",更重要的是在于采用合适的策略进行提问。在化学课堂中教师要联系实际,优化提问内容,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真正  相似文献   

12.
一、物理课堂艺术之提问(一)提问的设计1.提问要有启发性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提出的问题具有启发性,不是填空式问答,把一个完整的句子截成几段,教师问上半句,学生答下半句;也不是判断式发问,学生无须做多少思考,凭猜测便能正确回答;更不是搞"提灌式",用提问的方法去"灌".2.提问要突出重点、难点一堂课40分钟,不能都由问答式进行,也不可能对所有的问题都详细展开研究,提问的重点就是要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问在最需要、最值得问的地  相似文献   

13.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因而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课堂教学的效益。在设计提问时采用不同的方法,坚持提问要"全""小""进""趣",从而"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让政治课堂活起来,打造魅力课堂、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有问题意识,但很多课堂是满堂问,教师问,学生答.整个课堂,教师问得辛苦,学生疲于应付,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自主探究.教师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很少在意学生"想不想吃""吃不吃得下""消没消化"等诸多问题.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问题是核心,没有问题就不会产生探究.  相似文献   

15.
传授地理知识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不能忽视学生课堂学习的话语权和实践能力,中学地理教学可注重培养学生"三学"习惯,即"乐学""研学""会学"习惯;注重培养学生"三问"精神,即"提问""巧问""质问"精神。从而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学习品质,不机械、不教条的对待书本知识,开拓更广阔的思维和创新的空间,增强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意识,从而真正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6.
课堂提问是生物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常规武器,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问题的有效设置也利于控制课堂的教学进程。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课堂提问的时效性,以"巧问""善问"等形式最大程度地发挥提问的作用和价值,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正>学起源于问,学和问紧紧相连。学习就是学习问题,学习怎样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经过训练、指导就会形成好问、多问、深问的思维品质。作为一名教育者,要把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学会提问、善于提问作为已任,使学习活动过程真正成为学生体验思维乐趣、积极有效地学习的过程。一、营造质疑氛围,激发学生敢于提问  相似文献   

18.
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创新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也是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因此,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要讲究系列化训练,使他们逐步熟悉提问的方法,会用"提问四步法"进行自问自答,只有遵循这些规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师理问的态度及行为方式,对学生提问的质量与积极性有直接影响,是课堂提问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正>素质教育的推行势必推动教学各个环节的改革,而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怎样形成一个高效趣味的课堂成为重点,而其中课堂提问的艺术又显得尤为重要。可实际看来,英语课堂提问存在着很多问题,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作者就英语课堂提问所存在的问题作一些探讨,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英语课堂提问有效性的一些策略。一、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1.提问内容一般化。提问多数是"Yes""No"的一般问题,或者是课文的表层理解的识记性问题,缺少开放性问  相似文献   

20.
提问能力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前提,是学生创造素养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结合日常教学,我们发现学生的提问能力极为欠缺,存在着“不敢问”、“不会问”“不想问”等等一系列问题。本文试图从欣赏孩子的提问、创立问题银行、别开生面的问题展览等方面入手探讨如何培养孩子的提问能力,以提问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