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一位以善于用人著称的政治家。他继承了我国古代社会中“举贤任能”的传统思想,坚持“辅以直士为贤”的用人标准,以其非凡的眼力和胆略,为西蜀识拔过一大批优秀的文武人才,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现在,我们不妨看看诸葛亮用人的思想和作法。诸葛亮说:“治国之道,务在举贤”。因为贤能之士是国家的良辅,举贤任能就是国家一项带根本性的任务。他曾生动地譬喻说:“国之有辅,如屋之有柱。柱不可细,辅不可弱。柱细则害,辅弱则倾”。这种治国有赖于良辅的思想,是诸葛亮总结  相似文献   

2.
略论毛泽东的人才思想葛浩,马海山毛泽东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一套深刻独到的人才思想,它构成了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试就这一思想作一略论。一“治国之道,务在举贤”。1915年,正值风华正茂的青...  相似文献   

3.
德政 人才──《郁离子》中刘基治国思想之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德政得国得民,民富国振。实现德政的关键是能用贤才。“立政,任人、准夫、牧作三事”①。孔子主德政,其首要一条就是尊贤、举贤。“治国之道,务在举贤”②。“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③。贤才是社会的财富,国家的栋梁。“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为政在人这是真理。自古以来,政治上修德从善稍有作为的君主,用贤才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得贤则安,失贤则乱”④。“成功立事非委贤莫可,改制规模非任能莫济”⑤。周文王、武王知用吕尚姬旦,鼎传四百余年;管仲相齐,齐能首霸中原;齐威王以四臣为“瑰宝”…  相似文献   

4.
要造就一支高、精、尖、博的教师队伍 ,并导其为党的教育事业竭力尽智 ,领导者就得善于提纲挈领 ,抓好三条。  一、精于治心  学校要管的事情很多 ,有思想、行政、教学、后勤、校园等内容 ,而最重要的举贤、育人、团结、长智 ,抓好四为。   (一 )以任人为首功  “治国之道 ,务在举贤” ,治校治师也是如此。因为事由人为 ,术依人治。故领导应以任人为本 ,治心为上 ,牢牢把稳用人质量关 ,坚持德才兼备 ,以德为主 ,务求“知人善任” ,做到识人不偏 ,任人不缓、容人不忌。所谓“知人” ,不是空知其容体态 ,更重要的是知其思想品质 ,为人…  相似文献   

5.
诸葛亮出山从政后的治政、治军、治国、外交的实践,及其三国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分证明了他的远见卓识,证明了他的《隆中对策》的确是“旷世奇策”、“千古绝唱”,是世界谋略宝库中的精华典范。诸葛亮出山从政后的中国历史,证明了他的确是“三国论”的首创者,蜀汉政权的重要谋划者、开创者,蜀汉外交的坚定捍卫者,“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的坚定执行者,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支撑的主要人物之一。诸葛亮出山从政开辟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重要的“三国时期”。这个时期,对中国历史及其传统文化有着重要影响。诸葛壳出山从政后所形成的“三国时期”,尤其是他治理下的蜀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他本人形成的诸葛亮历史文化与诸葛亮文化现象,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极其深远而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宁静致远,语出诸葛亮《诫子书》:“非宁静无以致远”。意为只有恬静气定,不染浮躁.心如止水,才能高瞻远瞩,成就伟业。宁静致远是先贤修身治国之道.也是新时代共产党人“恪尽兴党之责”所应追求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诸葛亮是三国史上的重要人物,其思想与实践深受易学的影响。在治国实践方面,《周易》损上益下、惠民富民的思想成为诸葛亮治蜀的指导性方针;在军事思想方面,《周易》的为将之道理论被诸葛亮继承发展,易学的思维模式更成为他创制八阵图的基本理论来源;在人生理想方面,《周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价值观贯穿于诸葛亮毕生的政治实践之中,对他人格的塑成产生了正面的影响。因此,在研究诸葛亮的思想实践时,不能忽视其中的易学因素。  相似文献   

8.
明太祖朱元璋以一介“濠梁之民”、“淮右布衣”参加了元末群雄起事的行列,花了十六、七年的功夫,收拾了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劲敌,推翻了元王朝,做了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深知“举贤任才,立国之本”的重要性。①他说:“贤才,国之宝也。”②“天下之治,天下之贤共理之。”③建国之初,他根据往古“选贤与能”的“治国之要”,通过荐举、办学、科举三条渠道有计划地选拔和培养大批贤能之士。其  相似文献   

9.
曾国藩一贯重视人才,有着颇具传统道德色彩的人才观念。他认为举贤用能既是治世之道,也是“仁”德之举;主张在用人原则上要广收慎用,珍视国家“名器”;在用人标准上,强调要德才兼顾,重视品德优劣;他还认为,人才以陶冶而成,主张对人才应以身垂范,“勤教严绳”,尤其要注重诚、廉、俭、勤诸德之养成  相似文献   

10.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有过十年的躬耕生涯。历史上的“三顾茅庐”和“隆中对策”均发生于诸葛亮躬耕之地。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但其所说的“南阳”究竟在今何处,论者颇有争议,长期以来争执不下,成为一桩悬案。近年来,随着对诸葛亮研究的深入以及旅游资源的开发,关于诸葛亮躬耕地问题再度成为争论不休的话题,引起了各地史学工作者的关注。继武汉和北京相继举行了专题学术座谈会之后,1990年3月15日,华东师大史学所与复旦大学文博系又联合举行了“诸葛亮躬耕地”学术座谈会。会议由中国魏晋南北朝史  相似文献   

11.
三国时诸葛亮曾告诫其子:“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这句话虽然过去讲过多次,但不甚解其意。近来,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反复琢磨,似乎有了一点体会。这句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既是诸葛亮一生成功之道的理论总结,也是告诫其子如何成才的奥秘所在。历史证明,大凡有远大志向、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在人生物质生活追求上都是奉行“寡欲尚俭”原则的。因为只有甘于淡泊名利和物质生活的人,才能具有崇高的人生理想和远大志向,保证人生“大志”的实现。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人心目中,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忠义的典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这句名言曾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英雄豪杰。他也是杜甫最景仰的历史人物之一。杜甫曾用多首凭吊诗篇,抒发他对诸葛亮的衷心敬慕,表达他对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叹惋。《蜀相》一诗亦如此。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和旧剧把诸葛亮描绘成了一个有“夺天地造化之工,鬼神不测之机”的半人半神的人物,民间传说则把诸葛亮当成了智慧的化身。诸葛亮确实有智慧,他的智慧来自哪里呢?不是来自他的“神机”,而是来自他的求实精神。“治实”,是诸葛亮从事一切活动的出发点,是他获得成功的“秘诀”。  相似文献   

14.
交谈时常听一些家长发出这样的感慨:“我对孩子有求必应,可是不知怎么搞的,我们却越来越没话可说了。”“我家的孩子在体操训练时站了不到10分钟,竟然晕倒了,他并不缺营养呀。”“真是不可思议,他(孩子)竟然不知道蒸米饭要用水……。”这使我想起历史上的诸葛丞相和孝庄太后。诸葛亮受先帝托孤之重,夙兴夜寐、励精图治,把蜀中治理得富庶兴旺、政通人和。而在相父临终之时,刘禅讨教的不是治国大计,关心的是谁可以代替丞相之职。更有甚者,身为亡国之君的刘禅在敌国的宴席上竟然说:“此间乐,不思蜀。”如此麻木不仁,如果相父…  相似文献   

15.
以程颐、朱熹为代表的宋代理学家给予诸葛亮极大认同,誉其具“儒者气象”。在程朱理学看来,诸葛亮的“儒者气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审去就、知义利、效忠贞、行王政、为王佐、安天命;指出诸葛亮具“儒者气象”的原因是个人“天资甚美”,不足在于“学术甚杂”,“习申韩之术”,程、朱在治国、修身上亦受诸葛亮影响;诸葛亮具“儒者气象”带给我们的思考有:其“儒者气象”实为东汉儒家文化教化之结果,故儒学未来发展当回归教化之路;儒、法关系在一定程度可相互融通;当今吏治亟须强化官员的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16.
“以理治国”是朱子重要的政治理念和政治主张。在朱子理治世界里,作为治国之“理”天然地具有先验性、普适性、永恒性与在先约束性的高级法特征,能够为治国理政之道提供规范和指引;“存理灭欲”构成了“以理治国”的德性根基和价值导向,其基点主要是为“理治”主体——包括君师在内的“上之人”设立的道德约束规范与政治伦理准则,而不是一般民众。这是扣好为政者廉洁奉公的“第一粒扣子”,能为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历史文化支持。  相似文献   

17.
《管子》是战国中期已出现的一部经济巨著,其经济思想之丰富在先秦诸子中无与伦比。它把富民视为治国首务,同时又注意到甚富与甚贫两极分化会给社会带来危害。“富而能夺,贫而能予”,这就是它的取予之道。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所谓“夺”,绝不是剥夺富有者的财产实行均富,而是指国家通过财政、税收、价格、贷放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抑制富豪商贾乘机牟取暴利;所谓“予”,也不仅是单纯的救济,而是由国家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减免赋税,增加投入,改善生产条件,扶助贫困者生产致富。《管子》的取予之道虽然是为维护封建政权服务的,有它的局限性,但其如上经济思想,无论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同期的世界历史上,都是很少见的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三国志》卷后的陈寿“评曰”,对陈寿的政治思想进行梳理,提出在陈寿的政治思想中有较明显的复古倾向,诸葛亮的治国为其理想的社会政治秩序,他还是提出了从皇帝到各级官吏的行为规范及天下唯有德者居之的思想,最后对其政治思想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妙对巧解困     
周瑜十分嫉妒诸葛亮的才能,因此总是想找理由和机会杀掉诸葛亮。为此,在一次酒宴上,他故意对诸葛亮说:“不是说你有才吗?我吟诗你来对,如果对不出就杀头。怎么样?”这是一个明显不合理的约定,但诸葛亮自恃有才,因而微微一笑回应道:“君子无戏言,如此请先说。”  相似文献   

20.
诸葛亮的散文内容丰富,博采古今,充满正气,自成一家。既有论忠勤国事的篇章,又有治军作战的部署;既有论外交合作的决策,又充满举贤斥佞的无私无畏,包含着正心、立身、待人、治国、治军、用兵等丰富而深邃的内涵。其风格自然流畅、简约严明。诸葛亮这样一位杰出人物的成长和其散文的成就,与地域文化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