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时间空间化”这一批评术语为各类研究者所使用,但他们的理论来源与所指意义各不相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詹姆逊针对后现代社会时间体验的扁平化与空间化现象,提出“时间空间化”概念用来揭示后现代文化弊病以及对历史意识缺席的批判。第二,“时间空间化”是王建疆立足中国社会发展现状建构的“别现代主义”美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涉一种杂糅共谋且有待超越的当代社会发展形态并兼有理论自觉意味。第三,“空间时间化”作为与“时间空间化”相对应的概念在叙事研究的批评絮语中创生,被借以描述一种独特的现代空间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2.
时间意识与张爱玲小说艺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着重探讨张爱玲小说中时间意识形成的心理动因及表现, 以及由此呈现出的小说艺术风貌。文章认为, 时间焦虑背后的心理动因是身份焦虑, 其外在表现是作品中呈现的两类时间形式: 现实时间与心理时间, 张爱玲的时间策略是以心理时间操纵现实时间,在“过去”的时间场上找寻一片澄明之境。“意象化空间”是她为缓解时间焦虑而采用的核心美学技巧。  相似文献   

3.
孔子的仁学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影响很大,他强调文学艺术的社会功用,主张文质统一,美善统一,提出了中庸的美学批评原则,开创了关于自然美的“比德”观点。他提出的许多美学命题和范畴,如“兴观群怨”、“文质彬彬”、“尽善尽美”、“智者乐山”、“仁者乐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等等,在中国美学史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4.
“新历史小说”是20世纪末中国文坛的一个热点,在新历史小说中,历史被解构,时间被消退,呈现出一种“空间化叙事”的特征。论文认为,新历史小说的空间化叙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时间的断裂与错位,用私人故事消解公共历史,以及历史的随机性和偶然性。  相似文献   

5.
美学原则在教育管理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是美学和教育的共同基石。美学的协调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情感性原则和超越性原则在教育管理中的合理运用。其指向是使管理效益最大化,克服理性规范的冷面性,使教育管理体现“人本”本相,促进情感理性的发展与成长。  相似文献   

6.
“空观”是禅宗美学的本体论范畴,把“心性本体论”作为禅宗美学的本体论是不妥当的。贯穿普遍联系原则的“缘起论”是禅宗美学“空观”的哲学基础,因而禅宗美学既要以“空观”为本体,又必须反对“顽空”观。禅宗美学正是以“空观”为本体,才把“无味”“至味”等作为美学最高范畴,作为最高的审美境界或者美的终根本原。因此,禅宗美学与西方理性主义美学是根本不同性质的美学。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美学受儒家诗教的影响,总是把审美与道德纠缠在一起。20世纪上半地,中国学从西方引进美学,形成了支撑美学学科的独立原则:“超功利性”和“形象的直觉”。这两个原则不仅支撑了中国独立的美学学科,把美从道德的纠缠下解放出来,而且承担了新化运动“借思想化以解决问题”的启蒙使命。  相似文献   

8.
杨宝海 《沧州师专学报》2002,18(4):35-37,39
从布莱希特“间离化”美学理论出发,诱视了中国古典小说《促织》,主要分析了《促织》中形象“变形”艺术手法的使用所造成的“间离化”审美效果,并进而思考《促织》的思想价值,论述了《促织》对封建社会中人的“异化”现象所具有的客观提示作用。说明了《促织》的创作实际一定程度上合乎布莱希特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在主题和表现手法方面将《促织》与西言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表现“异化”主题的经典作品《变形记》作了简略的比较。  相似文献   

9.
在70年代末开始的学向历史回归的历史性转轨中,“朦胧诗”充当了艺术变革的前锋,而它的美学原则,在新潮诗歌批评主要是“三个崛起”中得到了充分的揭示。崛起的诗论及时捕捉到了专制政治垮台后由叛逆的艺术所体现的时代思想命题,即人的社会价值标准问题,它是朦胧诗美学原则的本质所在。崛起的诗论所注意到的朦胧诗的美学原则的又一个层面,是诗人完成真正的艺术创造活动的必须经由的方式:“自我表现”。新潮批评在阐释朦胧诗的美学原则时自身回到审美的位置上,再一次体现了20世纪中国学的“的自觉”的主题。  相似文献   

10.
影像的时间美学逻辑发展可以追溯到柏格森对时间本质的深刻思考。柏格森将时间定义为生命的绵延,而思维和影像正是在时间流中,我们经验和理解世界的机制。在此基础上,德勒兹进一步发展了“时间—影像”的哲学理念,将“运动—影像”概念扩展为“回忆—影像”“梦幻—影像”与“晶体—影像”,从而确定了时间—影像的经典理论。同时,他将麦茨的电影符号学演化为影像符号学,为数字影像向交互—影像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奠基。因此,可以说德勒兹的时间—影像理论是影像时间美学领域的重要里程碑,对于理解影像的本质与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兴”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它的形成经历了从修辞技法到审美体验的过程。“兴”作为心物对应关系中主体的审美心理状态,已成为中国古典诗歌文化的传统心理结构。“兴”体现了传统诗歌文化的基本美学精神和原则,具有着重要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文化精神角度来看,鲁迅与新历史主义作家都秉持着“历史循环论”的基本观点,对正史的叙述强烈的质疑,进而在野史轶闻中寻找历史本真;关于历史与文学关系的问题上,两者都认同历史仅为文学提供了言说的舞台,文学为了揭示精神实质,完全可以砸碎时空的局限,使传统与现代并置于同一写作空间。从艺术手法上看,以鲁迅《故事新编》为代表的作品与新历史主义的小说都采用了反讽和虚构的言说手法。  相似文献   

13.
与中国美学中“虚实”的虚空性相比,海明威的“冰山”原则既具有西方文化模式的实体特点,又具有意义无限的特点,而这即是海明威的价值及西方现代美学走向。  相似文献   

14.
孙莉莉 《现代语文》2006,(8):107-108
一、老子美学思想的要点 中国美学史的起点是老子美学。“道”、“气”、“象”、“有”、“无”、“虚”、“实”、“味”、“妙”、“虚静”、“玄鉴”’、“自然”等等老子提出的一系列范畴,对于中国古典美学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客体、审美关系、艺术创造和艺术生命的一系列特殊看法,关于“澄怀味象”(“澄怀观道”)的理论,关于“气韵生动”的理论,关于“境生于象外”的理论,关于“虚实结合”的原则,关于“味”和“妙”的理论等等,它们的思想发源地,都是老子的哲学和美学。  相似文献   

15.
由于“美学”(Aesthetics)一词的翻译痕迹和运用惯性,人们在理解和表述室内设计的“艺术性”时,往往不自觉地将思维建立在“美术”的审美范畴,事实上,在“室内设计”特殊话语环境中,用视觉和形式的审美原则判断美学意义,可能造成室内设计学科基础的定位偏差。  相似文献   

16.
实践美学在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上有一条将美心理化的发展线索:早期的“一个本体”期间,“实践”就已经具有强烈的主观化色彩;中期的“两个本体”期间,情感本体被彰显,从而与实践本体分庭抗礼;而在实践美学的最新发展中,“新实践美学”将“根源”与“本质”从抽象的“本体”中分离出来,直接从情感的角度来探讨美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历史意味着向空间拓展,但中国哲学却贯穿着一种与西方思想史上将时间空间化的相反倾向,即将空间时间化。这种传统思想具有将空间存在虚无化的消极作用,导致了“自然无为”观和线性历史“决定论”的流行,对国人思维方式及其行为的影响极大,严重地妨碍了他们向空间拓展的眼光和勇气,因而产生了“黄梁一梦”的悲剧性隐喻,应当引起具有现代意识的人们充分警悟。过去我们总是把我国几家主要的美学派别看成是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争论,并且总是原则上肯定“客观论”美学,而否定其他几派的学说。其实,这里并无“唯心”与“唯物”的区别,而是由于传统时间观念的作祟,总想以本原代替本体,以物的唯一决定代替人的多元创造。  相似文献   

18.
多元化的后现代戏剧格局增添了理解的难度,但后现代戏剧仍具有自身的一些基本的关学特征:追求空间化,轻文字语言、重舞台语汇等。后现代戏剧表演艺术主要有两种美学倾向:1.削弱演员表现力,把演员降低为“傀儡”;2.“为表演者而进行的关于表演者的研究”,把演员表演提高到“本体”地位等。后现代戏剧导演艺术主要具有三个方面的关学特征:在创作上,常常采取即兴创作的方式;在戏剧演出时空方面,往往致力于建构一种观演共享空间;在剧场审美方面,追求一种“震惊”效果。  相似文献   

19.
老子直接论述“美”的文字并不很多,表面上似乎还排斥美。但在其思想中,他只用其自然之道的形上学原理,深刻探讨了美的本质。老子的美学正是在对世俗的、传统的审美观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以自然真朴为美的美学思想以及“道法自然”这一认识和把握真正“美”的根本原则和方法,使得老子美学开创了道家美学以至整个中国美学注重法自然、尚素朴以及重质轻文、求真贵淡的优秀审美传统。  相似文献   

20.
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不仅其表述方式近于东方,而且其内涵在某些方面也与东方有近之处,在本文中,作者试图举出中国传统美学中的“虚实”关系,与“冰山”原则作为对应,在对此和比较中发掘海明威“冰山”原则的具体内涵,它所代表的意识的特征及西方现代意识的总体走向,进而得出某种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