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哥本哈根:1941年之谜--关于科学历史剧《哥本哈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晓原  刘兵 《科技文萃》2004,(11):128-129
江晓原(以下简称江):按我喜欢用的一个比喻,有一类历史迷案属于智力操练项目--不必指望得到公认的结论,但可让人不断来尝试解谜,也就是说,可让人不断用它来操练.我甚至认为,谁要是真正将这类迷案中的某一个搞出了公认的结论,反而是煞风景之事,因为那样就"杀死"了这个迷案,使后人少了一个智力操练项目.  相似文献   

2.
3.
金庸王蒙在话说《红楼梦》学术演讲会上发表不少新见解,同时也有一些舛误错解之处。为免在广大青年读中造成讹传误导,实有明辨之必要。红学系显学,无论什么人对于其知识和技术层面的问题发表评论时均应持慎重态度,尽可能给予正确评判才妥,切忌以权威的架势妄下结论。  相似文献   

4.
前几天,爸爸找出了我小时候的录像,邀全家一同观看。画面上我们一家三口,笑得那么灿烂,那么无忧无虑。当看到爸爸与妈妈拉着我的手在街上散步这一镜头时,  相似文献   

5.
(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①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提高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6.
<周易>以<说卦传>为理论纲领,<说卦传>的思想理路是使<周易>"经传统一"的逻辑始点.<说卦传>承诺了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其以"中和贯通"的思想理路和"说卦和中"的理论架构,使<周易>的历史与逻辑、形式与内容、思维方式与概念范畴实现了理论统一性.  相似文献   

7.
<正>"散步"一事虽小,其内涵却是丰富的;《散步》一文虽短,但有着绵长的情怀。许多人读莫怀戚先生这篇美文,总是于字里行间中品味出浓浓的尊老爱幼之美德。然而,在我看来,需建基于整体把握文本,关注与体会作者建构与运用语言材料的妙处,才能较为准确地归纳文章主题。首先,"我"最重要。查看《散步》全文,强调"我"或"我的"地方不只一处。比如开头: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  相似文献   

8.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大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我的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相似文献   

9.
10.
弹指间,课改已十年。自2001年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课改之风便吹进了课堂。毋庸置疑,课改让课堂变得活跃、民主、多姿多彩。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课堂的主演;语文课不再是封闭的、死板的一言堂。如今的语文课,音乐、动画、表演无处不在;歌声、笑声、讨论声不绝于耳……在欣喜地看到课改给语文课带来变化的同时,我们的心情又有些许沉重,  相似文献   

11.
席慕容,是台湾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的女诗人,其诗常以清新淡雅的笔调,率真的情感打动了千千万万读者。《邂逅》一诗借捕捉的那种不期而遇的瞬间,来抒发诗人不尽的离愁别绪的感伤。诗开头径直描述邂逅情景,以形绘情。这看不见的“忧伤”与“流浪”、  相似文献   

12.
教科书是知识传播的载体,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第一手材料,教科书中的文本内容和价值观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心智的发展和道德观念的塑造,甚至会成为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当中的一部分,所以教科书中的文本主题思想、价值观念,甚至两性观念的都至关重要。《散步》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当代文学作品,全文字句质朴,简单易懂,散发出浓浓的亲情,一家人幸福和睦的田野散步场景让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对于文本中出现的女性形象,要不是沉默无声的,要不就是没有主见,这样的女性形象塑造,显然是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会直接导致学生对女性的刻板认识,不利于学生两性观念的发展。再有,通过对文本的仔细阅读,发现文中男尊女卑的思想较严重,已形成作者的主观无意识的思想观念。如何在教学中做到真正的性别平等,树立正确的两性观念,是众多教育工作者共同面对的难题。  相似文献   

13.
莫怀戚的《散步》一文,情节十分明晰:“我”劝母亲散步;全家一起散步;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母亲却依从了孙子;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该文因文质兼美而成为公开课选文时的“宠儿”。  相似文献   

14.
无法通过的"通过仪式"--《海的女儿》的文化人类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出发,对《海的女儿》作出了新的解释。文章在确定文学和仪式关系的基础上,论证了《海的女儿》是“通过仪式”的一次再现。同时,也分析了《海的女儿》是一部充满了仪式化叙述效果的作品。这些都是它在艺术上获得了经典地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记得初次无意中翻看到杜甫的《登高》时,深为其中的两句诗所惑:“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木”?“木”可“落”么?是木头人从天而降吧?有可能吗?当然是落叶啊!那怎么还用“落木”?不过,细细地品味,发现这句特别有诗味。后来问了老师,老师讲解了一下,但我仍是不解。及至后来学了林庚的《说“木叶”》,我才对“木叶”有了新认识。林庚费了近三千字来写的这篇文章,其实简而言之,就是说“木叶”二字因具有疏朗萧条、枯黄干燥的艺术特征而优于“黄叶”、“落叶”、“树叶”,因此各朝诗人争相套用甚至活用之云云;而“落木”更是绝妙…  相似文献   

16.
杰克·伦敦在<野性的呼唤>和<白牙>演绎了 "狼"与"狗"嬗变的生存哲学,二者在取材和故事构造等方面有许多相似性,同时都体现了自然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17.
为了全面落实语文新课标精神,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真正落到实处,我结合《散步》一课进行了探索与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成效,下面就这堂课的教学过程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研读莫怀戚的《散步》,对景物描写、人物语言、句式结构、修辞运用等四大语言美点进行个性化解读,发现美文之美所在,旨在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鉴赏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9.
在最近的"班级读书会"研讨会上,我以"新手上路"的心态连续尝试开展了<夏洛的网><草房子><蓝色的海豚岛><毛毛--时间窃贼和一个小女孩不可思议的故事>(下文简称为<毛毛>)等儿童文学经典的班级读书会.这几次班级读书会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教学策略都以"聊"为主.做出这样的选择,一是客观上需要这样做,二是主观上想这么做.  相似文献   

20.
从分析<庄子>一书的言说方式入手,旨在揭示体现在<逍遥游>中的人生境界--"无待",以及人生态度--"无为".并借此说明<庄子>的言说方式与其创作意图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