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资阳师范,后勤处副主任凌锡胤被大家誉为我们的“打杂师”。提起这外号的来历,还得从老凌到校之日说起。老凌当过多年的小学校长,80年调到师范。当时学校刚恢复,校舍、设备都很差,为了解决恢复初的困难问题,老凌在后勤工作中,见什么干什么,任劳任怨,虚心学习。到校两年多,他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也没有上下班的界限。他不仅学会了木匠、石匠、铁匠的手艺,电工、钳铆工和修理锅炉的活儿他也能干。学校缺床,他就和工人一起修补好了140架双人床,并自己动手,修好电焊机,设计制造了24架双人铁床。冬天,他冒着朔风,上房拣瓦。夏天,他顶着烈日,抬石头修围墙。在厨房,他是炊事员;在农场,他是掏粪工;在车间,他是技术员。今年元旦,学校放假三天,他扛起被盖就在门口值班室住下,又成了“看门头”。久而久之,“打杂师”的美名就在全校传开了。“打杂师”老凌关心后勤工作,也关心学生的成长。他经常活跃在学生中间。学生吃饭不慎掉了饭粒,他要教育;损坏公物,他要批评;教室校园的清洁、美化有不到之处,他更要指指点点。一天  相似文献   

2.
海燕是一家私营建材公司的出纳、秘书兼行政助理,每天的日程不定,从公司注册到开银行户头,同文具商、家具商、会展商或者广告商讨价还价,与物业管理处、税务局、工商局打交道,到处寻找打折机票,给客户订合他们心意的酒店,甚至给老板买晚报,帮老板娘到“杏花楼”门口排队领月饼等等。整天跑来跑去,海燕觉得自己像一个打杂的。  相似文献   

3.
“高工”打杂引出的话题陈亚,周克明笔者曾为高级工程师余良农,被贬黜干些搬搬货物的事写过一篇文章,为余鸣不平,抨击轻视知识、糟踏人才的不正常现象,呼吁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翻阅近日的《科技日报》,一条“高工打杂”的标题引起笔者的注意。在科学技术是第...  相似文献   

4.
“高工”打杂引出的话题●周克明翻阅报纸,一条“高工打杂”的标题引起笔者的注意。1988年,一位“高工”毛遂自荐,从某军工企业调到沈阳市政工程机械厂。当时厂里对他十分器重,让他在技术科挑大梁。不料,他负责设计的产品漏洞百出,企业因此损失八九万元。之后,...  相似文献   

5.
曾任共和国文化部代部长、中国文联主席的周巍峙,已经是97岁的老人了,仍然关注着一生钟爱的文化艺术事业。他曾在《八十自嘲》一诗中不无幽默地这样自我描述:来自贫寒户,混迹文坛中!奔忙六十载,一个打杂工。多产的作曲家周巍峙原名周良骥,出身贫寒。因仇视旧社会的黑暗,改良骥为巍峙,  相似文献   

6.
来之不易的实习机会,满怀热情的投入其中,但实习期还没有结束,许多人的脸上已是写满了失望和不满,有人未到实习期满便中途退出了。问及原因,原来是碰上了在实习中经常会遇到的"打杂"式实习,实习内容都是诸如接打电话、整理文件、跟班跑腿的简单工作。  相似文献   

7.
儿子顽皮可爱,妻子常拥之入怀,亲昵地叫他“乖儿子”。一天,我下班回家,正好看见儿子独自搂着鸭宝宝玩具,一个劲儿地说“:乖儿子,乖儿子,我的好宝宝,准备吃饭了!”除了手中的鸭宝宝,他还把毛绒狗、布袋熊一起摆在了沙发上,一会儿照顾照顾这个,一会儿又拍拍那个,忙得不亦乐乎。原来,儿子是在模仿妈妈,把玩具当成自己的“乖儿子”了。看着儿子撅着嘴巴喃喃自语的可爱模样,我不禁想:何不充分利用孩子喜欢模仿的天性来实现教育的目的?或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呢!几经考虑,我决定从培养儿子的爱心开始做起。“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的心灵是一张…  相似文献   

8.
正王小丫当年从四川大学经济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经济类报社工作。令她这个高才生没想到的是,领导竟然安排她到通联部,工作就是将读者来信和来稿取出来分类摆好,分给各版面编辑。她非常不愿意,觉得这个工作就是小学生也能做。她开始翘着嘴巴一封一封地分,一位老编辑来拿稿件,  相似文献   

9.
一天放学,儿子阴沉着脸回到家,第六感觉告诉我,他一定受到什么委屈,虽然是中学生了,可还是那么幼稚,脸说变就变,仿佛是个晴雨表,喜怒哀乐全写在脸上。“又遇到什么烦心的事儿了?”我问。“妈,你说气人不气人,今天我去扛纯净水桶,谁知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来。”“这不挺好,两个人扛水桶既省力又相互照应。”“你的想法怎么和我一样幼稚呀?他可不是你想像中那么好,这回我可认清他的‘丑恶嘴脸’啦!”“没那么严重吧?!怎么,要搞‘阶级斗争’啊?”我开玩笑地逗他。“太卑鄙了,要不是别人提醒我,我还蒙在鼓里呢!”“究竟…  相似文献   

10.
不知秉承了谁的基因,儿子自打能把话说全,嘴就少有封门的时候。开始担心,这白白话话的,像个什么样子,后又释怀,能说也好,表达能力强。但忘了一句话——物极必反。儿子不知何时,学会了编瞎话。一日,妻照着菜谱书,做了几个可口的小菜,儿子却一脸愁容。待问明才知,儿子一要好的同学失踪好几天了。“他失踪的前一天,我们还在一起踢足球呢,说没这人就没了。每当我看到足球,我的心里  相似文献   

11.
儿子从上学到初中,很少到农村去,不知农村生活的艰苦和劳累,更不知“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尽管他奶奶也给他讲农村夏收秋种的披星戴目,但儿子像听“天书”一般。就是难以相信,农村难道真能那么苦和累?去年麦收,15岁的儿子不知什么原因,非要“下乡”去帮他姑家割麦子,体验体验这“广阔天地”艰苦的滋味。看他那意志坚决和毫不动摇的“雄心壮志”,我劝他说:“割麦子是又苦又累的活。”可他说:“不怕!”既然“雄心”难改,我只好送他到车站,去了他姑家。第一天,姑姑劝他采玩可以,去割麦子不行。姑姑怕累着这个城里来的“小皇…  相似文献   

12.
奶奶从家乡寄来一套画书,儿子爱不释手。其中的《看图认飞机》他尤其喜爱,一遍又一遍地翻着,百看不厌。光自己看还不过瘾,硬拽着我和他一起欣赏。什么喷气式、F16战斗机、法国幻影……一个个奇形怪状。我边看儿子边给我解释,俨然一名兵工专家。 一日,儿子突然发现这套画书中他最喜爱的《看图识飞机》没有了,便急急地去找。可是找了半天,该找的地方都找了,就是不见那本书的影子。 儿子很沮丧,我本来想责备他几句,平时做事没规矩,什么东西都是乱拿乱放,现在尝到苦头了吧。但见他那副难受的表情,遂又改变了主意:“儿子,别伤…  相似文献   

13.
4岁多的儿子总是不愿意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常独来独往,自己的事不肯让别人搀和,别人的事他也很少主动参与,缺乏热情和与人分享的大方——这似乎是现在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为了帮助儿子走出自我的小世界,和别的孩子和睦相处,我决定有意和他拉开距离,疏远他。儿子从小就是爷爷、奶奶带大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成天被陪着、逗着,似乎大人天生就是他的“专职玩伴”。加上他的玩具、零食、图画书、衣服等,都完全归他一人拥有,久而久之,他不仅养成了独处的习惯,而且脑子里很少想到他人,总是以“我”为中心“,我”就是一切。为了促使他…  相似文献   

14.
在这月色朦胧万籁俱寂的夜晚,儿子,借着你进入梦乡渐渐安静的时刻,让我好好骂骂你——我可爱又可恨的儿子。这样也许能排遣一下五年来我一把屎一把尿拉扯你成长所经历的酸甜苦辣……你终于睡着了。为了哄你入睡我整整讲了近两个小时的故事。连我30年前上幼儿园听的故事都抖落出来了,直讲的我口干舌燥,双眼打架你方才入睡,每天你都要这样折腾我。你在我们这个三辈五口之家,是最末的一辈,最小的一个,可实际上家里的老老少少都得听你调遣,你虽然很聪明,可为什么连自己的辈份都搞不清楚呢? 你……真是个糊涂蛋! 在托儿所你是最不遵守纪律的一个。大错误不犯、小错误不断、当然这不能完全怪你,据你奶奶讲我小时  相似文献   

15.
儿子八岁,平时爱看“警匪片”,特别喜欢美国影片《小鬼当家》。今年他上小学二年级,由于学校离家较远,每天上学放学都需要大人接送。平时都是妻负责这项“工作”。最近,妻要出差,临行前反复叮嘱我,一定要记住每天接送孩子,还把自己的“小灵通”留给了儿子,便于联系。开始几天我  相似文献   

16.
儿子10岁了,看着他成天野孩子似地疯玩,总觉得该让他静下心来学点什么。和同事一商量,一拍即合,决定星期天送到少年宫去。报名时,儿子在我的暗示下,选择了学习“书法”跟“国画”。刚开始时,儿子的兴趣极高,每天做完家庭作业就开始练字、画画。我在一旁看着儿子涂鸦,反复提醒自己,千万不能期望太高、要  相似文献   

17.
暑假,妻子生病卧床,为了让妈妈安心养病,儿子接任了妻子的“财务部长”一职。儿子上任后,即刻着手整顿财务纪律,言明日后凡是经费支出,一律要写出书面报告,陈明理由,经他同意并呈原领导人阅示后,方可开启家庭金库。“我要买烟,给我一百元钱!”晚饭后,我把正在看电视的“部长”召到了面前,采用了奉行多年的口头申请经费方式,不过口气强硬,不容置疑。“老爸,别忘了写报告。”儿子先把黑眼珠变成卫生球,接着把嘴撇到后脑勺,“新一届领导人产生后,最重要的不是口头上而是行动上的支持!”唉!恭敬不如从命,我只好端坐灯下编…  相似文献   

18.
儿子今年9岁了,长得白白胖胖,脑子也很聪明,可就有一点:懒! 现在每家基本都一个孩子,娇生惯养的居多,儿子长到这么大,碗都没有洗过一只,更别说千别的家务了。刚开始也没觉得这是什么大缺点,只要学习好,别的,对咱们中国的家长来说,都无所谓吧!  相似文献   

19.
儿子根儿三岁半的时候,因为"犯上",惹得根儿的爸爸勃然大怒。事情是这样的:中午吃饭时,根儿的爸爸不小心把夹着的菜掉在了地上,节俭的他顺手又捡起来放进了嘴里。一旁  相似文献   

20.
贾叶红 《福建教育》2011,(1):128-128
儿子5岁了,学跆拳道已经5个多月了。每星期六上午8点,他都是高兴而去,快乐而归。可是不知道怎么回事,这个星期五的晚上,儿子就开始不停地唠叨:“妈妈,我不喜欢星期六,我不想去练跆拳道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