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红楼梦》中第三、四两回分别叙写黛玉宝钗入贾府,引入故事人物入场,是对贾府宝黛钗三人情事主体的铺垫。其叙事文本中的诗语演进系统中则隐含了对其人其事的预叙和寓示,蕴含了悲情的主题。  相似文献   

2.
夏令嘉 《学语文》2008,(6):19-20
在“怀金悼玉”的《红楼梦》里,对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位女性的赞美和叹息是同时存在的。裙钗,粉黛,她们名字的寓意就引申出千千万万的女性。在这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故事场景及创作背景的里里外外.她们象征着人间美好的特质与易逝的悲哀。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其中充斥了大量中国底蕴浓厚的对封建制度的描写以及诗词歌赋、文字游戏。同时,《红楼梦》也以独具中国特色的修辞使其语言具有独到的中国美学。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和开放,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于中国的文化感兴趣,《红楼梦》的翻译也因此始终受到关注。本文试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对其中用典、对偶、双关、委婉语几个修辞方面的翻译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4.
《源氏物语》由日本女性作家紫式部创作于公元11世纪,被誉为日本古典文学史上的最高杰作,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红楼梦》由曹雪芹创作于公元18世纪,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古今第一小说。两部文学巨著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在各自的国家备受推崇,可以说各自代表了一个顶峰。两部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相似性,具有可比性及比较的价值。本文就两者的“好色”部分来做比较,试分析其异同及其背后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5.
《邢台学院学报》2019,(1):127-129
《说文解字》是一部分析字形、解释字义的书,这部书共有126个"玉"部字,分别代表不同的文化内涵。以"玉"为载体的文化贯穿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和人们的行为规范。从《说文解字》"玉"部字解释的角度来探讨《红楼梦》人名中反映的玉文化及其文化的演变。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对比找出这些字更深层次的含义以及词义从古到今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程甲本”作为《红楼梦》的第一个印本,首次在卷首加入24页木刻人物绣像,开启了《红楼梦》丰富的图像世界。此套绣像在此后的本衙藏板本、东观阁本、妙复轩评本等刻本中得以延续,但在数量和内容上却有一些差异和变化。  相似文献   

7.
清代后期江南文人们群起题咏《断钗图》,源于武进才子汤贻汾为其母杨氏绘此图后发起的广泛征诗,亦感于汤氏家族三世殉国、一门忠义的情事。《断钗图》与其题咏如同一个小"三棱镜",能同时映射出清代题图文学、家族文学、女性文学三个不同研究范畴内的"景色";它们之间存在一种互动与再生产关系,诗画合作也产生了更强的传播效果和艺术生产力。  相似文献   

8.
魏晋时期同时出现了"以《诗》为经"和"以《诗》为戏"两种矛盾的现象,分别体现了宗经和离经两种相反的倾向性。"以《诗》为经"表现出对《诗》的态度是尤为宗崇的,"以《诗》为戏"则显示出一种戏谑和幽默的态度,二者是不同性质的语言游戏。"以《诗》为经"显然是有汉一代经学意识形态的延续,而"以《诗》为戏"则反映了魏晋之际《诗》文化的新风貌。《世说新语》较为真实地再现魏晋史实,对上述《诗》文化面貌也有很好的记录与反映。在"以《诗》为经"的大文化环境下,"以《诗》为戏"显得相当特殊,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
《大连大学学报》2015,(5):105-109
《红楼梦》讽喻诗以其多重语义特征和辛辣的反讽意味构成《红楼梦》诗词重要的艺术特色。莱辛的美学原则为我们解读杨、戴和霍译本提供了新的美学视角。变异原则是指文艺作品对原型对象摹写时有意寻求偏差和不同以造成更佳的审美感受力。近似原则是指文艺作品描摹物体或动作时寻求近似的审美体验和美学效果。它包括两个子原则:不臵顶和小中见大。薛宝钗的《螃蟹咏》是《红楼梦》讽喻诗中的杰作,二个译本翻译风格不同。杨、戴译本趋于平实,霍译本趋于工巧。但是在语篇层面上,霍克斯的译本则更胜一筹,忠实再现了原文的多重讽喻意味和风格。  相似文献   

10.
《河西学院学报》2016,(4):85-90
《红楼梦》一书中,作者处处设伏,对此,脂砚斋多有提示,所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伏线在结构上照应前后,在情节发展上人物命运和故事结局处处设伏。周汝昌先生指出第七十二回是暗示后半部故事发展的关键,后半部的故事由此展开,本回事件都指向人物命运和故事结局。本文详细梳理了第七十二回的所有事件,将其归结为22个叙述句,指出其关涉后文的因果关系,论证本回是开启全书后半部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把<红楼梦>第四回或"护官符"认定为<红楼梦>一书的"总纲"是"左"的文艺思想的产物,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在"红学"研究上的反映.这种"左"的观点目前仍有影响,应给予拔乱反正.<红楼梦>前五回是全书的"引子"部分,对全书起"提纲挈领"的作用.其中第五回,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观看"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并聆听<红楼梦>"仙曲"对书中主要人物的性格、遭遇和归宿以及全书的基本情节和结局作出总体安排.因此,<红楼梦>中第五回应为全书的"总纲".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内容博大精深,囊括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事体情理”,要熟悉并弄通《红楼梦》的内在意蕴,必须先熟悉并弄通马列主义的理论体系,破除迷信,大公无私,探索红学失误的理论根源,从红学家们的二律背反中去探寻走出红楼迷宫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内容博大精深,囊括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事体情理”,要熟悉并弄通《红楼梦》的内在意蕴,必须先熟悉并弄通马列主义的理论体系,破除迷信,大公无私。探索纽学失误的理论根源,从红学家们的二律背反中去探寻走出红楼迷宫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梳理《红楼梦》中与男性奴仆有关的故事情节,探讨形态各异的男仆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各种矛盾冲突,尝试从这一群体与全书的现实主义精神及悲剧意蕴的关系,及其与全书的叙事结构、情节的推进等方面的关系进行探讨,以期对这一人物群体有较为全面的把握。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以很大的篇幅描写了当时上层社会家庭的状况,包括财产的来源、分配以及继承等各种情况,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朝上层社会的继承制度.因此,分析《红楼梦》涉及继承制度的内容,对于了解清朝有关继承法制有重大意义,对完善我国当代的继承制度也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的叙事既是写实的,也是诗意和象征的。《红楼梦》荒诞叙事,寓示着作者对生命荒诞感的诗性体验,主要表现在语言层面和意味层面。探析《红楼梦》的荒诞叙事,具有文化意义、哲学价值和生命关怀。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朵奇葩.在甲戌本第一回所提到的五个书名中,《红楼梦》新雅醒目,既照顾了全书的结构,又隐括了全书的内容,较之《石头记》及其他书名要高出一筹.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语言与文化的百科全书。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红楼梦》的英译本不断增加,人们对它的翻译研究也越来越关注。译本质量对文学作品来说尤为重要,好的译本往往更能传达原著作者的思想与文化内涵,从而使读者能更好地学习和接受。本文拟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出发,结合文学翻译的特点,对其翻译方法进行探究。在深刻理解原文的含义和精神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增译、省译和意译等翻译方法,才有可能使文学翻译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鼓词》是《红楼梦》的民间通俗文学改编作品中较为重要的一个分支,其创作者、接受者来自民间,正是基于平民审美与需求的原因,使得《红楼梦鼓词》在创作视角、创作风格、创作意图等方面都具有十分明显的平民化倾向。平民化的改编具体体现在选材立意、语言风格、内容情节等多个方面,这种符合平民审美的再创造也成就了《红楼梦鼓词》在民间讲唱文学这一艺术形式中经久不衰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对红学研究领域关于《红楼梦》情节主线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总结和概括,提出了《红楼梦》三条情节主线说的观点,并对三条情节主线的流动过程以及作品独特的艺术结构的思想意义、美学意义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