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纳兰性德是清初文坛上闪耀着异彩的明星,所作诗词感情饱满,自然流畅,朴实无华而又意趣无穷,读后令人难以忘怀。可是对这位满族奇才俊彦、满汉文化融合的杰出代表的生平业绩,尚多歧解异说,有的甚至“东西对立”,“觇梭龙”就是突出的一例。 纳兰性德的老师徐乾学在《纳兰君墓志铭》中说:“容若尝奉使觇梭龙诸羌,其殁后旬日,适诸羌输款。”性德的好友韩菼在《纳兰君神道碑铭》中说的更详细:“康熙二十一年秋,奉使觇唆龙羌。道险远,君间行,疾抵其界,劳苦万状,卒得其要领还报。后唆龙输款而君已殁。”可见“觇梭龙诸羌”或“觇唆龙羌”对我们了解和评价纳兰性德的生平、思想和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马乃骝、寇宗基二位先生在纳兰成德研究的领域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他们首先提出了纳兰成德觇梭龙的西北说,引起人们注意徐健庵纳兰碑文中“卒有成功于西方”的话,而对觇梭龙问题作深入的探讨。在人们都注意于纳兰词的研究时,他们又对纳兰诗作了全部的注释,对于纳兰的研究,提供了方便。这两件事都可以说是开风气之先的。惜乎二位先生未能作更深入的研究,这两个问题都还留有大量的工作。美玉多瑕,大概是开头工作必不可或免的吧?觇梭龙问题现已有讨论,还要继续讨论下去。这里只就纳兰诗的注释中的谬误之处,举出几个例子,作一点讨论,以供注释者和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3.
关于纳兰性德(容若)“梭龙之行”的研讨,我已在1987年第5期《社会科学辑刊》那篇考辨文章中,详细地做过论述.文章发表后,不少朋友来信表示赞同,但是也有人就徐乾学《通议大夫一等侍卫进士纳兰君神道碑文》中“卒有成功于西方”的记述以及姜宸英《宿燕郊·送容若奉使西域》诗,来函质疑.此文即试图对此进行回答.我想如果解释清楚姜宸英的这首诗,徐乾学碑文中的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把题目缩小到对姜宸英诗的考释上.  相似文献   

4.
高亢 《承德师专学报》1993,13(4):49-55,6
对清初满族最大词人纳兰成德的研究,现正逐步深入。他的诗词作品及理论、经史方面的成就以及生平事迹,已都有人作过较深入的研究。他的“觇梭龙”问题,自马乃骝同志提出西北说之后,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有的说梭龙即内蒙古科尔沁,最近又有人提出梭龙在今内蒙古额尔济纳旗旗政府附近的索陇呼都克。可以说百家争鸣,蔚为大观。每个观点虽都有其独到的一面,但仍觉得不够尽善,有待更加完善。当然纳兰是个词人,研究纳兰,应当主要研究他的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影响,但觇梭龙是他生活中的一个侧面,这个问题不搞清,影响对他的诗词的理解。比如说,在纳兰的诗词里,除《唆龙与经岩叔夜话》一篇外,还有哪些篇是他觇梭龙时写的?觇梭龙对他的诗词都有哪些影响?所以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对理解纳兰诗词是大有裨益的。我愿对这个问题,再贡献一点浅见,以供纳兰成德的研究者和爱好者们讨论。  相似文献   

5.
关于纳兰成德觇梭龙之行,现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为东北说,谓梭龙即索伦,索伦族聚居于黑龙江上游地区,纳兰是和郎谈一起去的。一为西北说,认为梭龙即绰罗斯的异译,是准噶尔部的姓,纳兰此去到了碎叶,今巴尔喀什东南。另一为新东北说,认为梭龙指科尔沁,梭龙即索伦,科尔沁北界索伦,所以觇梭龙即宣抚科尔沁,此去的任务是处置两个犯错误的权贵。  相似文献   

6.
纳兰成德的研究,近几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着重研究纳兰成德生平的论文,尚嫌不多.纳兰成德生平思想的一些重大问题,还未能澄清,影响对于纳兰成德的深入研究.鲁迅曾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七)》)如纳兰成德的词风问题,有人认为他的爱妻卢氏逝世,是他词风转变的关键.以前有承平乌衣少年、樽前马上之概;悼亡以后,所为诗词,辄寄哀音.要证明这个论断是否正确,必须对纳兰诗词作个全面考察,哪些诗词是前期作品,哪些诗词是后期作品,然后才可看出其转变的轨迹.又如觇梭龙问题,梭龙即索伦,虽已大致论定,但纳兰是否有西域之行?有功于西方,究指何事?他的觇梭龙或奉使西域,对历史究竟起了多大作用?对其本人的思想有何影响?还尚待论证.  相似文献   

7.
《触龙说赵太后》选自《战国策·赵策四》。《战国策》一向以精彩的游说辞著称,它的游说之辞被誉为“不可谓非行人辞命之极也”。这一点在《触龙说赵太后》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秦兵压境,转瞬间攻下十八座城池,盟国齐国坚持以长安君为质才肯出兵相助,而赵太后爱子情深,不肯让长安君冒险,于是君臣冲突,赵太后暴怒,事情变得无法控制,国家处在灭亡的边缘。这时老臣触龙上前娓娓几句话,就让事态缓解。赵后最终派长安君为质,齐国出兵,秦兵之围解除。同样是劝赵太后,同样的理由,为什么其他的大臣惹得龙颜大怒,触龙则能取得成功呢?这是因为触龙掌握了…  相似文献   

8.
从1985年到1988年,《承德师专学报》发表了一些文章,继续探讨纳兰性德“觇梭龙”的任务和方位问题。有的文章为“西北说”提供了新证,有的文章试图把旧有的“东北说”和“西北说”结合起来,提出了“两次出使说”(第一次是“梭龙之行”,第二次是“西域之行”)。这些文章所作的各种新的探索对我很有启发,但我对于它们的结论却不能同意。我仍然认为性德既没有参加过抗俄斗争(不同意旧有的“东北说”),也没有去过西北(不同意“西北说”)。我仍然坚持我在几年前提出的“新东北说”:性德“觇梭龙”只是到东北去处理国内的一些民族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作品概况】《颜勤礼碑》全称《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颜真卿71岁撰文并书丹,是颜真卿为他的曾祖父所写的神道碑,自署立于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楷书。碑石高175厘米,宽90厘米,厚22厘米。四面环刻,存书三面。现存西安碑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初拓本。  相似文献   

10.
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的学者、词人,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他的关注和研究时冷时热。近年来纳兰性德则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评价了近年来一些研究专著,并着重从纳兰的思想、创作、爱情、婚姻子嗣、觇梭龙之行以及与《红楼梦》的关系诸方面,对历年来纳兰性德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书博鸡者事》选自《凫藻集》,是明初作家高启所写的一篇著名散文.这篇散文文笔生动,章法严谨,成功地塑造了博鸡者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元末社会矛盾激化的情况. 元末社会的一个缩影《书博鸡者事》是作者根据翰林天台陶先生的讲述而写的一篇史传体故事,当是元朝末年发生在袁州的一件真实的事情.近人林纾说:“魏叔子书大铁椎近小说,此作乃近《史记》.”也认为此事并非虚构.  相似文献   

12.
纳兰性德是个成就很高的词人,小令优于长调,凄怨哀惋,令人不能卒读.但人们对他的诗的价值却估计不足,这种认识是怎样形成的呢?纳兰性德既填词也写诗,还有学术著作《渌水亭杂识》等.《通志堂集》中有诗四卷,354首,词四卷309阕.诗比词多45首,后来词又补遗39阕,至348阕,与诗相比,还少6首.是不是诗写得不好呢?不是,在《本传》中说:“性德善诗”.在《纳兰墓志铭》上他的老师徐乾学说的更具体:“(纳兰)善为诗.在童子,已旬出惊人;久之益工,得开元、大历间丰格.”他的好友张纯修也说:“其诗之超逸,词之隽婉,世共知之.”可见纳兰诗词并重,当时是互誉并美的.  相似文献   

13.
纳兰性德死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旧历五月三十日,时年三十一岁。 徐乾学的《纳兰君墓志铭》说;“君生于顺治十一年(1655)十二月,卒於康熙二十四年五月己丑,年三十有一。”按五月己丑,即五月三十日。顾梁汾的《祭文》说“……先生殁,时五月三十日己丑也”。 至于纳兰性德是得什么病死的,《清史稿》本传没有说,徐乾学的《墓志铭》说“孰意其七日不汗死也”。顾梁汾的《祭文》说得详细些,“先生得寒疾……已七日不汗……而先生殁”。得病仅七天就死了,可见是急性病。那么,什么是寒疾呢?为什么”七日不汗”就能死了呢?据中医大夫讲,中国古代,不但伤寒或副伤寒叫寒疾,对一般的肺炎、流感高烧不退的病,也叫寒疾。对这种病,要吃药表散退烧,要是吃药不发汗,说明毒气攻心,那就不好治了。  相似文献   

14.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三字经》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北宋梁灏82岁时中了状元。这件事本身颇具传奇色彩,加上《三字经》原本是旧时的蒙学课本,读者众多,因此梁灏82岁中状元的说法便家喻户晓了。  相似文献   

15.
纳兰词作中所散露着的精神的芳馨,与其归属于其无意识的创作天性,毋宁说是这创作天性和在这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创作理论、文艺观交互影响的结晶。纳兰在《渌水亭宴集诗序》中曾说:“无取铺张学海所期,抒写性情之尔。”“虞挚曰‘诗发乎性,止乎礼义’此为诗之本也,未闻有临摹仿傲之习也。”在《渌水亭杂识》四中又说:“诗乃心声,性情中事也,发乎情,止乎礼义……”纳兰的文学理论固然带有儒家中庸之道的色彩,但他毕竟处处强调了作者的真性情,作为读者,对其“真性情”不可作狭隘的理解,而当理解作词人整一的精神风貌。这从纳兰所赞赏的对象的幽微研磨中可得到一个较为明晰的认识。 纳兰认为:“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在《与操药亭书》中云“余少知操觚,即爱《花间》致语,  相似文献   

16.
肖莉 《现代语文》2006,(7):34-34
《触龙说赵太后》一中的赵太后,一直被作为一个顽固的溺爱幼子的形象,我对这一结论不敢苟同。课中的赵太后,并没有溺爱她的小儿子长安君。  相似文献   

17.
阅读练兵场     
1.给文中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2.“但一个3岁的小女孩却懂得享受一点点筷子尖端的温度,在一个寒冷的下午。”读一读这句话,你能变化语序重写这句话吗?3.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中所写的这件事。4.对于这件事作者有什么感叹?请用“———”在文中画出。5.对于这件事你有什么感想?6.读了这篇文章,从写作选材的角度,你有怎样的收获呢?阅读练兵场@李琳  相似文献   

18.
张一龙、张子沙撰文《龙文化与龙舟竞渡发展研究》指出,龙文化对龙舟竞渡的影响主要有以下5种解说:一、图腾崇拜说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是人们心目中吉祥的象征。在古代文献中,很早就有龙舟记录,在战国时期的《穆天子传》载:"天子乘鸟舟龙卒浮于大沼。"晋代郭璞注:"沼,池。龙下有舟字。舟皆以龙、鸟为形制。"屈原的诗中也多次写到龙舟,如《九歌·湘君》中有"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  相似文献   

19.
陈晖 《教学随笔》2013,(10):126
李商隐的《锦瑟》因其艰涩难辨而被称作诗歌王国中的"哥德巴赫猜想",它的神秘面纱有多少研究者试图去揭开。这首诗歌没有写一件具体的事,内容指向比较模糊,尽管如此,没有任何人去怀疑它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它带给人们的美感和艺术享受无端无已,令人久久回味。  相似文献   

20.
在上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时,有同学问:“课文中说:‘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者不屑载这件事,只有《文艺新闻》上有点隐约。其辞的文章。’《文艺新闻》也是上海的报章,它载了‘这件事’,为什么前面说上海的报章‘都’不敢、不愿,不屑载这件事?这不是前后矛盾吗?”这个同学的提问颇有点咄咄逼人。笔者曾多次上过这篇课文,但没有人就这个特选句提出过问题,教者也就囫囵过去,现在是回避不了了。这个句子从逻辑上分析起来是矛盾的。但语言不等于逻辑,丰富多采的汉语中有不少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