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毛泽东同志一贯重视读史,20世纪70年代庄严号召:"要学点历史".这一号召至今仍然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读史对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读史是为了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指导当前的斗争,决不是颂古非今.历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教材.当前,台湾当局为了分裂祖国,大搞教育台独.提出所谓"本国非中国"的谬论后,台湾"教育部"立即将中国历史从历史教科书中分离出去,列入外国史范畴,企图将"台湾史"和"中国史"一刀两断,用心极其险恶.日本少数右翼分子一再修改其历史教科书,隐瞒侵华罪行,也在为军国主义招魂.为了当前现实斗争,必须认真学习历史.  相似文献   

2.
历史是“过去”,历史是代代相传的宝贵经验,历史一门具有寻求社会发展演变规律的学科。历史的作用在于为现实社会提供借鉴并通过其预测功能为社会规划提供参考。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可知兴衰,以人为鉴,可明善恶,读史使人睿智,培养高尚情操。一个民族如果不学历史那将成为愚昧的民族。可见历史对社会的发展,对一个人的成长都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章针对中学生民族自信力的缺失问题,结合《抗美援朝》一课的教学指出"读史有疑"这一观点。历史教师应重视学生历史事实辨析能力的培养,发挥历史学科得天独厚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读史·明智"的课外阅读,真正将历史与语文学科对接、融合.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精挑、穿插和积极寻绎."读史·明智"的语文课外阅读,要求教师要具有较强的内功和张力,具有较强的语文素养和历史素养,掌握切实可行的策略,对学生语文"读史·明智"课外阅读给予积极的引领.通过"读史·明智"课外阅读的指导,扩宽了学生的阅读视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5.
读史明智,历史教学与有效提高公民道德品质修养和理论文化素质有着重要的关系,历史教学关系到人们在工作中用科学的历史观和科学的历史经验指导自己实践的大问题,对于促进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历史教学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读史的视角非常独特,他总是从别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提出问题,加以剖析,发掘出新意,并且又不受古人的局限,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形成了他个人独特的风格。而这种独特的风格主要由五个方面的要素构成:在读史方式上不拘泥于室内空间,毅然走出书斋,融入社会,走的是“游历读史”之路;在读史体裁上突破了条条框框的限制,使历史小说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小说,而是成为反映当时社会的“更深层次”的史学著作;在读史方法上,诗史互读将诗与史高度地融合,让诗浓缩多彩的历史画卷,而让史阐释诗的微言大义;在读史内容上,将触角伸入到被传统史家忽视的下层空间,关注方志、村史、家史的研究,充分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读史的范畴上,读报是在读史,这是因为“报纸是活的历史”。毛泽东对读史的方式、体裁、方法、内容和范畴进行延伸、拓展和深化,实际上是他空间观念强烈的一种表现。从毛泽东读史的独特视角中,我们可以获得深刻的历史启示和教益,即读史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求真与致用的统一以及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读史使人明智",这是西方一位哲人说的.所谓"明智",大约就是从历史总结经验教训,不再重演历史的悲剧.  相似文献   

8.
中共早期领导人都相当重视读史,这一重史的思想始终贯彻于他们的一生。读史是他们思维方式保持活跃的精神养料,也是他们感受生命律动的独特方式。很显然,读史构成了他们共同的精神志趣,也成为了他们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智慧。他们重视历史,善于总结历史、借鉴历史的经验智慧,为中共开创了一个优良的传统。  相似文献   

9.
<正>历史是个什么玩意?读史有什么作用?我们又该以怎样的姿态对待历史?毋庸置疑,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历史事件的人文科学。可在我看来这只是历史厚重的躯壳,如若像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卡尔所说的"历史是今人与古人的无休止的对话"那样追求人文情感,唤回历史情怀,历史便既有年代的深邃严谨,又像生活里的小姑娘一样楚楚动人。至于读史起何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以何姿态对待历史。但凡读史我  相似文献   

10.
<正>法国历史学家米细勒曾经说过"历史是民族的史诗"。历史的功用不言而喻:大到一个国家,以史为鉴可以少犯错误,少走弯路,"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察古观今方能展望未来;小到具体的个人,历史提供给我们的不仅是丰富的知识,更是精神食粮,"读史以明智",历史使人聪慧、使人明理,因为历史本就是一个个鲜活的经验与教训,历史的重要性自不必细  相似文献   

11.
高句丽史研究是中国民族史与东北民族史的研究重点,近年来出现了大批的研究成果,文章尽量全面回顾了2005-2010年间高句丽史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对该领域的研究特点做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2.
从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中,可以清楚地在整体上了解并认识一个国家的历史课程及其教育。中国中学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已有90年的历史了,大致经历了从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发展过程。1991年英国颁布了该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1995年、1999年和2007年又先后修订了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比较分析,中英两国的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都有一个发展历程;两国的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都十分关注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的发展;课程标准都提出了学生的学业要求,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历史知识体系,课程标准都是以这两部分为主要内容的。当然,两国的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也都有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范澜第一次以唯物主义史观为指导,揭示出中国历史上各民族联系日益紧密和民族融合逐渐加强的趋势,开创了通史中大规模记载少数民族历史的先,为今天的民族史研究,民族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历史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地处处蒙古高原与中原地区的结合部。大约自公元前2000年代中至1000年代中期以来,这里逐渐形成游牧、特错、在新经济区和经营游牧、农耕两大民族体系。经济要互补,人民要交往,而统治者则力求扩张,这一切赋于内蒙古历史特殊的色彩。在内蒙古历史上,和平友好是主流。内蒙古作为我国中央政府稳定的地方行政辖区,主要是少数民族对祖国的贡献。今天的内蒙古,以蒙古族为自治民族的多民族聚居的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的必然;现今各民族是历史上民族同化融合的结晶。  相似文献   

15.
《〈魏书〉研究》以"知人论世"为原则,深入发掘了《魏书》的思想价值和历史价值,尤其注重发掘《魏书》的民族史特色。它认为,《魏书》创造了特殊的民族史编纂体例,以拓跋魏为南北朝历史的中心,以其他民族及其政权为补充,记述了各民族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内容,反映了多民族斗争与融合的时代特色,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以少数民族政权为记述主体的正史。《〈魏书〉研究》是正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指明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值得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6.
Andrew Peterson 《Compare》2016,46(6):861-881
Debates about the purpose and content of history education in schools have been prevalent in most Westernised democratic nations over the last 30 years. Under discussion are essential questions concerning national identity/ies, competing narratives and the aims of history education. The impact of ‘history wars’ has been felt within both Australia and England, as conservative commentators – including politicians and historians – have raised concerns about the depth and effectiveness of history education and have sought to make significant changes to the history curriculum for schools. This analysis examines the history wars in Australia and England, exploring the view that history education has been in danger and/or crisis and examining the curricular implications of a move toward greater recognition of national narratives. It raises some essential tensions that remain regarding two aspects of history teaching in both nations: (1) historiography and (2) chronological understanding.  相似文献   

17.
王娟 《巢湖学院学报》2006,8(5):130-134,139
梁启超于世纪之交,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以西方先进的种族论和进化论为指导,将人类社会历史视为种族斗争、民族竞争的历史,较为深刻地阐发了自己对民族问题的一些看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观.梁启超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作了深入的研究,探讨了中华民族的演变、发展、各民族如何斗争融合等一些基本的民族问题,对以后中国民族史研究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故本文就梁启超民族史观的一些基本问题作一探究。  相似文献   

18.
晚清新式历史教科书的编纂,是中西文明不断融合下学术分科和学制变革的产物,经历了由译介到自编、由学习欧美到学习日本的转变过程.历史教科书承载着构建一般民众普遍历史观、世界观和民族观的重任,而新史学以先进的史学理念掌控了国民历史知识的重构权,将以进化史观为理论指导、重视历史解释、强调史学致用、关注民史、反映人类社会全貌和重视史书表现形式的多样化等观念贯彻到历史教科书的编纂中.此外,新史学试图通过增强历史文化认同来激发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主张,也在历史教科书的编纂中得到充分体现,直接影响了这一特殊历史载体的书写范式.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中国史研究中,口述史是一个二重概念。它既是一套学术体系或曰学科,又是一种方法论。作为学科的口述史与作为方法的口述史在运用方式上有同构性,但在研究理念上则有质的不同。有关回忆录、访谈录等是否算作口述史以及国史研究中的口述史是否可信等问题的争论,实质上是没有区分作为学科的口述史与作为方法的口述史的差别。口述史学是"记忆中的历史",口述史料是文献资料的补充。  相似文献   

20.
高等职业历史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也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历史教学中人格培养:培养学生树立民族气节和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训练学生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竞争、善于合作的意识;对学生进行应对挫折的教育;以史为鉴,教会学生辨别真善美和假丑恶,弘扬正气,培养高尚的人格品质;历史事件应联系当今社会实际,活学活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