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福建教育》2007,(1):54-56
钟麒生(以下简称钟):“内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定义为“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数学内涵是反映数学本质属性的总和”,流行的提法就是“数学味”。“数学本质“,即什么是数学。数学家关于数学的论述各不相同,甚至相互对立,如“数学是科学”、“数学是艺术”、“数学是工具”、“数学是量的科学”、“数学是模型”、“数学是精神”、“数学是语言”、“数学是演算的科学“、“数学是数和形的科学”等等。我认为南京大学哲学系郑毓信教授“数学是模式的科学“的观点是对数学本质的恰当定位。  相似文献   

2.
“五习法”与素质教育石家庄市长安区教育局陈钢本文所称的“五习法”,是指数学方面的“五习法”。即:数学的预习法、数学的学习法、数学的练习法、数学的实习法、数学的复习法。这里所言的“素质教育”,是特指数学学科方面的素质教育,而且,这种“素质教育”,是指后...  相似文献   

3.
自从我校开展“数学作文”以来,同学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数学成绩都比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通过对一些同学“数学作文”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数学观、数学创造力,以及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同时,也折射出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借以找出改进数学教学的方向和途径。一、“数学作文”反映出学生的数学观和数学教学观学生在《数学素质的自我评价》中谈到:“数学是建立在法则基础上的定理、概念”;“数学是演绎科学”;“数学是一个十分有用的工具”、“数学是一门理论、一套思维方式”;数学不过是一门…  相似文献   

4.
本刊主办的首届数学文化节迄今已进行了两轮活动:第一轮“基础知识闯关”(2005年12月4日)第第二轮“能力素质挑战”(2005年12月18日),形式上均以书面问题解答为主,遵循数学文化节活动的宗旨进行命题:传播优秀数学文化,弘扬理性精神,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展现数学文化的深刻内涵和无穷魅力,第一轮、第二轮活动书面问题均由数学文化的五个方面构成:“数学之史”、“数学之美”、“数学之思”、“数学之用”、“数学之语”倡导。  相似文献   

5.
李平  郑喜顺 《吉林教育》2005,(12):18-18
1.数学内容的“生活化”。数学内容生活化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和“数学”交替中体验数学,在“退”和“进”的互动中理解数学。通过“退回生活”为数学学习提供现实的素材,积累直接经验,把生活常识、活动经验提练上升为数学知识,从而达到提高数学素养,同时又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相似文献   

6.
数学教学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过程。空间与图形教学就能为我们提供一个理想的环境,让学生从“听数学”转变到“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即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发现、探索、应用在内的获得知识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数学文化”这一角度切入,在对“数学文化”深入认识的基础上,对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数学素养”进行了研究,提出:开设“数学文化”课,是提高大学生的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并进一步具体阐述了“数学文化”课的特点、切入点。  相似文献   

8.
《数学教学》2005,(11):F0003
本刊自2003年由双月刊改为单月刊后,一些栏目如“数学教学研究”、“数学探究”、“数学解题研究”、“数学史”、“考试之窗”、“数学竞赛”、“编后漫笔”等受到读者厚爱与欢迎.为使栏目在原有基础上更为丰富,拟从2006年起,增添“国外数学教学”、“课程标准及新教材研究”、“考试命题研究”、“编读往来”等栏目,并增设“中考、高考考试改革”大众论坛,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期待广大读者踊跃赐稿.  相似文献   

9.
数学教学的价值与教学教育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骞  涂荣豹 《学科教育》2003,(2):5-8,13
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的数学教育改革,无不关涉到数学教育价值的抉择与建构;数学教育的“训练价值”与“实用价值”、“知识价值”与“能力价值”一直处在“钟摆”与“嬗变”之中;新世纪的数学教育、尤其是数学课程改革,应该把握住数学的本质特征和根本特点,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数学概括、抽象和推理、证明能力等)的基础之上,促进学生理性和非理性充分、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及《我国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沿革及启示》两篇文章中,都提出了“什么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疑问,并指出:如果把数学分为“有用地”和“无用的”两部分,一定会损伤数学理念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甚至会丢失数学的精华.笔者认为,作为“人本化”的数学新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并不是要把数学人为地分为“有用的”和“无用的”两部分,而是有着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一个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全面、完整、正确地领会其涵义,并体现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相似文献   

11.
“双减”背景下,针对当前本校数学分项等级评价改革中的不足,文章提出以“档案袋”为载体,构建“1+X”过程性评价概念:“1”着力于基础性评价,“X”着重于数学能力性评价.在构建“1+X”过程性评价中,“1”基础性评价内容主要收集:数学课堂表现、作业表现以及形成性表现档案;“X”能力性评价内容主要收集:数学表达能力、数学思维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档案,通过“建档、存档、流通”三步骤,记录每名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在评价中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2.
美,字典上解释:“好看”“令人满意的”“好”“得意”。数学美应是“数学中能带给人愉悦的东西”。学生学习数学枯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体会到“数学美”,不懂得欣赏数学美或缺少欣赏数学美的能力。因此,充分挖掘数学美,对学生进行数学美的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潜能,在学习中获得愉悦感。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挖掘、欣赏数学美。  相似文献   

13.
新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合作”,互动生成需要“生动、丰富”的课堂。基于此,笔者认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把握好“四点”,凸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质,让数学教学回归。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中的“再创造”应是教师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在“数学实验”过程中,凭借自己的“数学现实”,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模拟性地创造各种运算法则,或是发现相关的数学规律的过程。因为数学学习是学生基于个人的“数学现实”,在具体的情景中通过观察、归纳、类比等“数学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还是高中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都十分强调“数学文化”和“数学历史”的育人价值或功能;在国际上,无论是美国的学校数学课程标准,还是英国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也都把“数学的创造性”和“数学的普遍性”视为其数学教学的基石,其实,不论是数学的“文化”和“历史”,还是数学的“创造性”和“普遍性”,都是数学的人文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李玖红 《江西教育》2023,(15):62-63
学科教学德育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小学数学德育中,教师要立足“新课标”,研究“新课标”,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教师要充分发掘数学学科的育人功能,彰显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把握数学学科德育的“度”,提升数学学科育人的“质”,赋予数学学科育人的“能”。只有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才能有效落实全面德育。  相似文献   

17.
数学思想方法博大精深,既有学科性很强的思想方法,例如,“数形结合”“集合”“极限”“函数”“公理化”等,更多的是适用范围广、普适性强的思想方法,例如,“分类”“一一对应”“转化”“模型化”等人类的基本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学的确是一种文化),这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本文重点分析函数思想及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相似文献   

18.
数学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数学教学应当让学生走进生活学习数学、体验数学、运用数学,产生“数学有趣”“数学有用”的情感,消除对数学的畏惧感、神秘感,实现《数学课程标准》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等目标。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感悟,愿与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19.
荀步章 《贵州教育》2013,(22):36-39
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创造”数学、交流数学和应用数学,己成为当今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所谓“再创造”,是指教师不必将各种规则、  相似文献   

20.
如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如何抓好“概念教学”、“数学命题教学”、“解题的教学”和“数学活动课”,文章提出了一些原理与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