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唐诗品汇>承接并改造了严羽、杨士弘之说,对唐诗"诗体"流变作了历史性的概述,确立了唐诗演变的"四唐"概念.可见,高棅在对"四唐"诗歌源流体制的分辨中包蕴着较为丰富的"诗变"观念.  相似文献   

2.
唐诗不仅是中国重要的文学财产,而且是全世界珍贵的文学瑰宝.而唐诗精妙的核心就在于其意象的表达.所以意象的翻译直接影响了唐诗的理解和欣赏.本文提出许渊冲的"三化"论能达到唐诗意象传达的"三美",并提出应充分重视文化的差异.避免文化意象的失落与歪曲现象,从而促进唐诗意象翻译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方回论诗集矢晚唐,在诗学史上影响颇大.但方回所谓"晚唐诗"不同于今人观念中的晚唐诗.今人的"晚唐诗"是以时间为断,以晚唐诗人李商隐、杜牧、韩偓等为代表.方回《瀛奎律髓》中"晚唐诗"并非以时段划界,而以诗风特点与气象论,其特点是"工""切"而气格卑弱,代表诗人是姚合、许浑、李频.更重要的是,方回在《瀛奎律髓》中使用的"晚唐诗"概念,是由宋入元诗论家对"晚唐诗"的一般理解,故辨析方回诗论中"晚唐诗"概念,对准确把握宋元之际的唐诗观,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4.
"巫山云雨"意象在唐诗与宋词中有着不同的表现,相关的词汇在宋词中出现频率比唐诗有所增多.唐诗中"巫山云雨"含义丰富,用法灵活,不似宋词里全关风月,这是由于世风及诗词的不同地位所决定.唐诗宋词中的"巫山云雨"意象常与相关或相近意象一起组成意象群.  相似文献   

5.
"动态对等"翻译论是翻译学中重要的理论之一.本文从"动态对等"翻译论的视角,结合唐诗的行文结构特点,谈谈唐诗翻译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教育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有些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被称作学习"差生",有些因为调皮捣乱被称作行为"差生",如果两者都欠缺的话则是"双差生"了,这些在我们看来习以为常的称谓,对于一个身心正处于成长期,对是非观念还不是很明确的学生来说,可是一个很大的负担.这个称谓的存在不比对学生进行拳打脚踢而产生的心理伤害少,它是一种无形的内伤,既伤害了学生的心灵,也伤害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相似文献   

7.
古诗赏析是高考中的亮点,占六分(4%),而且是学生比较头痛的一道题.这就给教师平时的古诗教学提出了一个要求:怎样让古诗教学更有效果.我这里以唐诗为例,粗浅地谈谈"启发式"教学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论"上官体"     
作为唐诗史上第一个以个人姓氏命名的风格称号"上官体",在初唐诗坛有过一定影响.然而当代对于宫体诗的批判,使得我们对"上官体"的认识有失偏颇.本文将考察当时的文学思想,探寻诗歌发展轨迹,研究上官体的特征,从而理清隋朝诗歌到盛唐诗歌的流变过程,以及"上官体"所做出的某些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上官体"作出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背诵经典和重要的篇章,是我国传统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多背诵一些典范的文章,能使人直接受到范文的熏陶感染,积累字词句篇的丰富语言材料,逐步领悟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写作规律和方法.古代的文人学士,无不在背诵上下番苦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里的"读"指的就是背,是吟,将文章反复吟咏成诵.而这里的吟,不是"读",是"写",是"作".其意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作.这就说到了"背诵"和"熟读"的好处,也是其真谛所在.  相似文献   

10.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唐诗,相传为杜牧所作.全诗明白易懂,似乎不存在什么问题.然而问题还是有的,那就是"借问". 先讲一个小故事.此诗传诵以后,有人认为用字可以减省,每句删去两个字,就成为一首五绝:"清明时节雨,欲断路人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相似文献   

11.
儿子小学一年级时,学校组织校外教学活动(其实就是带孩子到游乐场玩),担心一个老师照顾不了几十个孩子,就募集了一些妈妈做"义工",于是我便跟着一起去了. 到了目的地,老师说:"解散,大家可以去玩自己想玩的游乐器械和玩具." 只见那些平日在班上调皮捣蛋的"坏分子",在发出一声高兴的欢呼后,便鸟兽四散般地去玩耍了.  相似文献   

12.
唐诗是我国文学殿堂的瑰宝,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读杜翁的《水槛遣心》"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思绪便不禁越窗而去,回想起头载竹笠,肩荷铁锄,伫立故园池畔,看微风中燕子斜飞,观细雨里鱼翅沉浮,劳作后的艰辛与困顿片刻间就消失在这细雨微风中了.温馨的回忆是一条温馨的小溪,沉浸其中,获得的是心境的恬静与情感的享受.本文主要探讨"斜"字在唐诗中的妙用.  相似文献   

13.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情寄南山,归隐园田,这种志趣,不止内化在了唐代诗人们的心中,更时时回旋在唐诗的创作当中.但是,细究起来,却不难发现,"南山"背后,掩藏的是诗人们不同的情愫:有人确是情爱"南山"、身归园田,如暮年时的王维、白居易;有人则是仕途踬踣、放浪"南山",如失意时的李白、杜牧;有人只是意寄"南山"、示其高洁,如早期的丘为、孟浩然;有人却是身在"南山"、情驰魏阙,如出仕前的常建、韩翃.这些林林总总的"南山"诗--以题咏山水田园风光、表达隐逸情愫的诗作,无疑构成了唐诗中一道别致而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14.
中唐诗人张籍写了大量的诗篇来反映当时的妇女问题,体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和深沉的思考.这些诗篇以"怨"字为切入点,从冷遇、离别、和亲、被休等多方面对古代妇女的不幸遭遇进行了考察,表现了她们不满现状的抗争,寄寓了诗人深切的同情.是唐诗中很值得注意的现象.本文针对这些作品作了比较详细的分析,从反映社会的深度和广度上对张籍的地位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从历史文献的角度就我国古代历史上几个著名李姓将军在唐诗中的描述,进行了考证性梳理.并对他们在唐诗中的形象进行了分析、归类和考源.  相似文献   

16.
以"唐诗宋词"代表"一代之文学",主要是元代以来边缘文人的观点,而正统文人多以"唐诗宋文"代表"一代之文学"."唐诗宋词"说只有限定于韵文系统内,文体自身历代纵向比较特别是与后代比较,才最具合理性.王国维、胡适以从西方引进的纯文学观念改造"唐诗宋词"说,使此说上升为现代主流学术观念,胡适更"误读"为"唐诗宋词"胜过同时代其他文体.事实上,"唐诗宋词"代表"一代之文学",是元代以后"追认"的,远离文学史原生态."唐诗宋词"并提,但不"等值",唐诗比宋词更有资格代表"一代之文学"."唐诗宋词"说对唐宋文学研究格局和撰写模式都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从特定的角度看,此说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不应当作"定论"接受.  相似文献   

17.
11月23日上午,成都市人民北路小学校园里可热闹了,学校正在举行"少年中华唐诗行"活动启动仪式。仪式上,同学们先后进行了唐诗背诵、唐诗接龙、才艺表演和唐诗人物造型表演等。你看:李白吟诵着《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那脍炙人口的诗句向同学们走来:杜甫则以我们耳熟能详的《绝句》飘然而去……哈,不要以为真是诗仙、诗圣来到学校了哦,他们都是由张瀚、李子越等同学扮演的。  相似文献   

18.
我校在"目标导学"流程设计中,把课标各学段的要求与教材有机地融为一体,将学习目标、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步骤安排、学法策略选择、检测方式的选择运用等环节纳入一个框架,形成了既体现一定教育思想观念又具有可操作性的导学案模式.为了使"目标导学案"更具实效性,我校以校本教研作为"目标导学"的切入点,在备课、多层次教研、问题教研、课题教研等方面加大力度,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19.
生活中男女交往有所谓的"一见钟情"便是第一印象的结果.心理学上把人际交往中初次见面所形成的对一个人的印象,称为"第一印象".十九世纪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他的<论记忆>一书中写道:"保持和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关的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注意和兴趣的程度."这是因为人们对任何事物的首次印象都是强烈深刻和持久的.不仅如此,第一印象还是人们认识入门的向导,具有"先入为主"的性质,它所产生的"首因效应"成为人们交往的重要依据.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老师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鲜明良好,以后彼此之间就容易深入交往和沟通,育人工作就有可能顺畅;反之,则会成为后续工作的障碍.因此,育人,请从"第一次"开始.  相似文献   

20.
"一字师"的典故,源于宋人计有功的《唐诗纪事》,亦见于宋人陶兵的《五代史补》及宋人魏庆之的《诗人玉屑》。他们记载的都是同一个故事:唐代诗人郑谷的诗文写得非常好,尤其《鹧鸪诗》写得更是超群出众。因此,人们称他为"郑鹧鸪"。他的朋友齐已是个和尚,也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