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通过实施学历教育、短期课程、师资培训及建设推广平台、开发教学资源等举措,“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快速发展,但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储备、特色教学资源的国别适应性、融合发展机制的理论研究等仍旧不足。高职院校应该立足生源及国别现状,改革“中文+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以人才培养培训项目为载体开发具有国际适应性的教学资源,以“国际中文教师证书”等资格考试为抓手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遴选一批试点示范项目倒逼中文教育和职业教育高质量融合发展,发挥海外华商会及华侨华人社团作用拓展项目覆盖面,发挥各级各类智库及平台作用引导推动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2.
“中文+职业教育”融合模式的提出为国际中文教育和职业教育走向世界提供了创新思路。基于情境教育理论和工作本位学习理论构建“中文+职业教育”SSF构建逻辑理论模型,从结构(Structure)、情境(Situation)和功能(Function)三个方面深入探究国际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共通性特征,挖掘“中文+职业教育”融合模式的构建逻辑。为有效提升中国教育影响力与适应力,提出国际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需建构中文结构与职教结构交叉的结构逻辑、中文交流与职业交际耦合的情境逻辑、工具理性与人文理性统一的功能逻辑。  相似文献   

3.
通过探讨数字化背景下的国际教育合作,以“中文+职业技能”为特色,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为目标,深入研究了合作的理论基础、实施策略以及取得的成果。数字化背景下的“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教育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全球化的学习机会,可以进一步深化与国际伙伴的合作,拓展合作层次,提升数字化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职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贡献更多力量。  相似文献   

4.
“中文+职业技能”项目的开展与线上教学的普及,催生了新的教学现实与形态,也亟需具有时代性的教学理论指导。文章从深度学习和联通主义出发,探索“中文+职业技能”线上教学理论。从“中文+职业技能”学科特点出发,对“学习”进行再定义,重构学习目标体系,发掘新的学习途径。对教学内涵进行再挖掘,分析“中文+职业技能”线上教学的教学定位、教学目标、教学特征以及教学模式。最后,探讨了网络环境中“中文+职业技能”的课堂内涵与特性。  相似文献   

5.
“一带一路”建设为“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动能,在对“中文+职业技能”教育的内涵和特征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中文+职业技能”的教育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从理论研究、评价体系、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建设方面考察“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最后从聚焦中外经贸合作关键领域、加强“中文+职业技能”研究、制定教育规划和标准体系、培养“双师”队伍、推进数字化转型角度提出“中文+职业技能”教育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6.
建设“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推广基地是增强职业教育全球适应性的重要举措,也是国际中文教育突破发展瓶颈的创新路径,更是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抓手。功能定位是基地实践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推广基地“1+N”功能定位是指基地应以培养“中文+”国际职业人才为核心功能,兼具语言与文化传播、国际化职教资源开发、国际化职教师资培育以及国际化职业汉语能力考核与职业等级鉴定等功能。“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推广基地的组织架构也要依循“1+N”的模式特点,以人才培养部门为核心,同时建设国际化职教资源开发部门、国际化职教师资培育部门、国际化职业汉语能力考核与职业资格等级鉴定部门等。  相似文献   

7.
面对“中文+职业教育”背景下国际社会及企业多元化的用人需求,高职院校国际中文教师在角色的内涵、定位、期待等方面面临新的挑战,促使他们主动向专门用途汉语教授者、先进智慧教育引领者、“双师型”企业实践者等方向重塑角色。高职院校也应在科研工作、职称评审、企业实践等方面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创造良好的专业发展环境,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提供更优质的培训,帮助国际中文教师适应教育新形势,接受新挑战,寻找新定位。  相似文献   

8.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走出去”已经成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详细探讨“中文+职业技能”融合教育的基本概念及其内涵,梳理“一带一路”背景下“中文+职业教育”发展情况以及非洲地区的“中文+职业教育”融合教育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为非洲“中文+职业技能”教育融合发展对策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赞比亚的中文教育在非洲具有典型性,内部拉力和外部推力共同促进赞比亚中文教育的平稳发展。内部拉力包括中赞两国的深厚友谊、赞比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中文教育相关政策法规;外部推力包括日益增长的华人群体和中文教育机构。赞比亚中文教育形成了孔子学院“一院多点”的伞状辐射教学模式,由中国企业和多所职业院校合作成立的中国—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形成“以一拖四”的树状运行模式。结合非洲中文教育在需求、规范、本土资源和师资、华人群体等方面的现实问题,借鉴赞比亚的实践,未来非洲中文教育当以“五元融合”作为发展路径开展创新突破,即国内与国外相融合、学科与事业相融合、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合、传统教学与新型理念相融合、普遍规律与典型案例相融合。  相似文献   

10.
“中文+职业技能”文化类教材是“讲好中国职教故事”的重要载体。目前,大多数汉语文化类教材和职业技能类教材难以满足文化传播的需求,且时代性和数字化程度不足,难以成为“中国职教故事”的载体和支撑。为解决这一问题,从“中文+职业技能”文化类教材的特殊性角度出发进行教材定位,明确该类教材的开发依据和开发原则;从现实性和时代性角度出发分析该类教材的研发路径,包括构建理念、确立目标体系、设计内容、打造话语体系和开发配套资源等。  相似文献   

11.
文章首次提出“中文+职业教育”融合参考框架的概念,并对其特征进行解析。基于协同理论和OBE理论,结合“中文+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构建“中文+职业教育”融合参考框架。尝试将中国和目的国之间不同职业的中文水平等级与职业资格等级的一对多或者多对多的关系展现出来,并将其纳入到一个系统框架内。采取纵向分级、横向置换的方法将“中文+职业教育”融合参考框架划分为R初、R中和R高三个级别,进而提出融合参考框架运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职业教育和国际中文教育都面临在非洲开展“中文+职业技能”教育的任务。通过文献梳理、田野调查和访谈等方法,对与非洲相关的中文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的合作状况进行了研究,认为双方的合作可分为正式合作和非正式合作两种主要类型,正式合作已形成机制,效果易测,数量较少,非正式合作没有形成机制,效果不易测,但数量较多。研究建议,巩固和健全在语合中心领导下的合作机制,坚持“需求导向”的合作原则,推动国际中文教育标准和职业教育标准的建设和融合,强化在非洲重点国家和领域的合作,继续支持“正式合作”,鼓励和研究各种“非正式合作”。研究认为,未来“中文+职业技能”教育是非洲中文教育发展的支流,职业教育机构将是双方合作的主体,“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在职业教育机构的发展将由“外源性”走向“内生性”,双方合作的潮流是长期的,合作机制和方式是阶段性的。  相似文献   

13.
国际中文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最大的不同,应该是超脱“汉语教学”的局限,从汉学教学走向中国文学与文化教学,这其实是国际中文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走向中国文学与文化的教学的国际中文教育,能给中华文化“走出去”带来新机遇,能使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走向世界,能促进国家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甚至能有激发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助力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建构,意义非同寻常。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自建小型中医英语语料库,利用语料库软件提取中医英语语料的词频表和关键词表,选择其中代表性的词汇及其频数并分析其构成,同时与参照语料库进行对比,以尝试归纳中医英语文体的词汇特征。  相似文献   

15.
《大连大学学报》2021,(5):125-128
情感态度对语言教学具有重要的影响,国际中文教育理应关注留学生的情感。在课堂上,国际汉语教师不可避免地要对个别留学生的负面行为加以指正,而“批评”要有艺术性,方可激发留学生情感中的积极因素,从而提升学习效果。本文旨在阐明国际中文教育中课堂“批评”的必要性,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审视课堂“批评”的艺术,进而针对留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消极行为,提出教师应作出自身反思,以期改进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以增强现实(AR)技术为切入点,设计及开发了国际中文词汇教学资源,并利用该教学资源进行了课堂教学设计,探讨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为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在真实语料中提取词表面临着许多技术与理论上的难点与困难,但它又有着特殊的价值。“通用语料库”是国家语委组织研制的大型语料库,基本反映了现代汉语的语言面貌,完成对它的词表提取,其过程、做法及词表结果,都有着重要意义。机器分词时会遇到分词的正确性、加工精度的可容性、机器分词的强制性、机器分词的局限性等问题。源于真实语料的词表清楚反映出断代词汇由语言词和言语词两个层面构成,两个层面的词语之间有着互渗作用。源于真实语料的词表存在着书面语与口语的差异,不规范现象也较普遍存在,在词语的普遍性上与断代词汇有着相当的距离。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际中文教育的不断发展,其学科名称经历了从“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教育”再到“国际中文教育”的更替。名称的改变体现出学科内涵以汉语教学为内核,内涵范围持续扩大,包容性不断增强。然而,学科名称至今没有规范、统一的英文译名。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和量化分析学科英文译名的使用情况,结合使用实际和本学科在不同时期的性质特点,探究目前学科译名存在的问题,探索贴合三个学科名称概念内涵的合理译名,并探讨译名规范化策略。  相似文献   

19.
“轨道交通专用通信系统维护”课程是高职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核心课程。为培养实用性人才,该课程的开发从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出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描述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学习情境,选取课程内容。以“系统终端设备维护”学习情境为例,就“电话放号与开通方法”进行组织实施,结果表明,学生各项能力均得到了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作为国际中文教育本土化的核心力量,本土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过程,也是教师个体探究自我发展的过程。因此,加强本土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是提高国际中文教育质量的重要路径。本文从教师专业发展个人因素的视角,对部分亚洲和非洲国家本土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以探索性因素分析的方法分离出中文水平、教学投入度、职业认同、自我提升和学术能力等五个本土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观测维度。研究发现,本土中文教师的中文水平显著提升,整体职业认同度较高,教师的自我提升意识与教学投入度密切相关,但学术研究能力相对薄弱。针对当前存在问题,建议加强本土中文教师的系统化职后培养,促进本土教师的自我提升内驱动力,开展高水平本土教师学术研究项目,着力提高国际中文教育师资水平、加快国际中文教育的本土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