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终身教育思想是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论基础,深刻影响着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与社会建设,为各级各类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本文以终身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家校社协同发展为切入点,以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为目标,提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基础是家庭、学校、社会三主体的发展与协同。在实践中要以终身学习理念变革教育参与者的心智模式,引领社区教育发挥校外教育职能,研发设计高质量家校社协同教育项目,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从而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行动计划的落实。  相似文献   

2.
使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西安市青少年学校、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体育健康教育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学校、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体育健康教育理论假设结构模型与现实调查数据的拟合度较好.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联度最高为0.75,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关联度为0.69,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关联度为0.61.三类教育中,学校教育开展最好,社区教育最差.四个年级中,小学三年级学生对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评价最高,年级越高评价越低.此研究为评价西安市乃至全国青少年体育健康教育水平提供了新的认识途径,也为我国青少年“三位一体”体育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与优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全民健身背景下国民如何形塑健康生活方式成为重要命题。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从社会实践视角切入,搭建“实践场域—实践资本—实践惯习”的理论分析框架,探究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成及其形塑机制。发现,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实践归因联结了学校教育、家庭资本、社会关系与身体价值之四重维度,并且权衡实践中的参与便利性、相对自主性以及较强目的性而形塑个体的发展认知,因此大学生在学校、家庭与社会场域的体育实践形成身体惯习,奠定学校体育传统、家庭体育资源、社会体育活动、自我身体构建的实践基础,进而揭示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形塑机制,即基于理性认知的体育实践,让运动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4.
家园共育强调家庭与幼儿园共同参与、互相合作,形成合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目前,家园共育仍存在一些问题,应从引导家长积极参与、构建新型家园关系、丰富家园共育活动、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等几方面,优化家园共育策略。实现幼儿园与家庭的教育优势互补,满足幼儿健康成长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当代教育已形成学校、家庭、社区密不可分的格局。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是儿童接受启蒙教育和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更是实现《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所倡导“儿童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基本权利”的重要途径。“儿童参与”创建学习型家庭,从小接受终身教育理念,“社校互动”育人,家庭作为实践场所是一种新的尝试与探索,在社区教育中凸显特色和优势,在创建学习型社区中体现其内动力、创新力和推动力。  相似文献   

6.
幼儿园作为一种教育服务机构,越来越需要多种因素,尤其是家长的共同参与、认同,方能使幼儿园不断获得新的教育价值和发展机会,创新幼儿园的管理模式已被广大幼儿园园长所重视。两年来,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家园互动管理研究》课题组,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发现:从构建幼儿园教育服务管理体系着手,认识并发挥该体系中家园互动部分所包含  相似文献   

7.
关于家、园、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研究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幼儿园教育应当是包括幼儿园、家庭、社会的全方位教育,为此必须实现家-园-社区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但审视既往的研究,存在着经验总结多,理论探索少;个别环节多,整体思考少;幼儿园自己思考多、全员参与少等问题。因此,今后的研究必须更具有理论性、系统性以及实践指向性。  相似文献   

8.
我国学校、家庭、社区协作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虽有较好的发展,但也存在如认识错位、缺乏理论指导和操作规范等问题。因此,需要构建组织机构,加强制度建设,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加强家庭和社区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努力挖掘社区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9.
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为我们分析教育弱势群体提供了新的视野。用场域理论分析教育弱势群体的成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场域看做是他律与自主间冲突的结果。场域作为独立的系统能对内部产生约束力。它同时也是一个对外交往的主体,具有整体对外的交往能力。在场域内外条件的约束下,作为场域的主体,个人所拥有的资本总量和运用资本的能力,直接决定谁将处于弱势地位。对教育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可以从场域外部、场域内部和场域主体三个层面构建。  相似文献   

10.
城市流动学前儿童作为弱势群体的一部分应该受到社会的关注。他们的受教育状况不仅关系到流动人口家庭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城市未来发展,本文通过对流动学前儿童的家庭、幼儿园教师及社区居民的调查和访谈,分析长春市流动学前儿童受教育状况,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11.
幼儿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态度、价值、需要、交往技能等心理和行为的特征,是儿童个体成长和步入社会的同一过程,因此,其发展离不开他们所生活的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  相似文献   

12.
2008年,中央教科所组织开展题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体系协调发展研究》的系列研究,把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作为研究对象,强调相互结合,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将研究视野扩展为教育网络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从而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体系的教育功能和育人功能。作为其子课题研究者,本文笔者在此文中结合德胜社区教育学校办学实践,明确提出了社区教育学校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体系中的地位和功能,认为社区教育学校对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体系协调发展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学校体育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工程,是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重要场域。奥林匹克教育融入学校体育顺应新时代学校体育改革的趋势,符合持续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诉求。奥林匹克教育是学校体育改革的助推器,有助于强化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的责任意识,发挥全面育人价值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奥林匹克教育融入学校体育的现实困境体现在:容易受到后奥运时代低谷效应影响、对于奥林匹克教育意义的认知不全、奥林匹克教育缺乏身体力行的实践、欠缺对奥林匹克教育的质量评估等。基于此,提出后奥运时代奥林匹克教育融入学校体育工作的优化路径,包括:深化后奥运时代战略协同关系;提升对奥林匹克教育的认知度;强化奥林匹克教育的实践典范;加强奥林匹克教育监督与评估。  相似文献   

14.
“生态童年”是一个全新的提法.以生态学理论为背景,从两个层面围绕“生态童年”所关注的主要内容进行阐释:基础层面为儿童与自然的关系,进而阐发童年时期的儿童个体在与家庭、学校教育与社区社群的联系间所构建出的“生态童年”,以期体现“生态童年”的现实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5.
幼儿园环境对幼儿入学准备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入学准备是指学龄前儿童为了能够从即将开始的正规学校教育中受益所需要具备的各种关键特征或基础条件。幼儿园教育作为与小学教育相衔接的阶段,其环境的创设和教育活动的实施对儿童的入学准备状态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调查和访谈发现,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倾向影响儿童入学后的学校适应,幼儿园要在社会性与情绪发展和学习方式等方面加强对儿童的培养,使儿童顺利实现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过渡。  相似文献   

16.
家园共育能切实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同时有效提升幼儿园教育效能。然而,现有家园共育模式主要由幼儿园作为主导,家长缺乏参与感和话语权。因此,本文根据《家庭教育促进法》相关要求,通过对家园共育模式进行重构,以幼儿园和家长共同参与、共同建设的形式促使教育主体与利益相关方的有机融合,在家长确保其教育诉求得到合理满足的基础上,借助家庭的独有教育资源,将幼儿园与家长两方有机纳入家园共育模式当中,以共识、共担的形式实现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共创共享,共同提升家园共育的效能,发挥家园共育的协作效应。  相似文献   

17.
韩礼德提出的语域分析理论根据情景语境的特点来研究语言变体和语篇的类型。语域分析中有三个变量,分别是语场、语旨和语式。本文试从语城分析中的这三个层面探讨语域理论对汉英翻译实践的指导。  相似文献   

18.
教育自传撰写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值得在培训场域应用和探索。针对培训场域中教师无法明晰教育自传价值、教育自传缺乏教育学理论涵养、教育自传无法关照教育实践等实践困境。以教师自我经验嬗变规律作为理论视角,提出培训场域中教育自传撰写有效组织策略:组织教师学习掌握自我经验嬗变规律,以撰写教育故事入手,消除教师的畏难情绪;强化对教育自传的研磨,提升教育智慧。  相似文献   

19.
根据生态系统理论,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与环境中的各子系统联系紧密,作为青少年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学校、家庭和社区便成为青少年社区教育的重要载体。“融合型”青少年社区教育是指:以社区为本,依托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以下称社工机构)为纽带,将“学校”“家庭”“社区”等服务主体紧密联系和衔接,从而构成“家庭”“学校”“社区”“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四维一体的有机整体,并以此对青少年的社区教育进行可行性探讨和途径研究。  相似文献   

20.
<正>青少年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我们的责任重大。为此,我们在推进课改的过程中,以合作式德育活动为主线,以学校为主、牵手家庭、联动社区。学校、学生、家长、社会在合作互动中实现相长。学校的德育网络成为师生、家长成长的共同体,用充满智慧的阳光构建和谐的校园。一、以学校德育工作为主导,实现多元协同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