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关于认识对象的探讨中,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认识对象只能是客体——人化自然部分,而不是整个物质存在。因而认为客体是认识论范畴,而物质(存在)则只是本体论范畴,哲学的基本问题则没有认识论的意义。另一种观点坚持物质世界都是认识对象,但又否认用客体人化自然范畴说明具体认识的必要性。这两种观点,都没有看到物质和客体的历史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2.
一确证性实验旨在确认研究客体已经具有的而研究者又尚未明确的质与量的特征,据此查明发展的可能性(确认性实验);确诊研究对象已有发展上的障碍及产生的原因所在,作出因果关系的解释(诊断性实验);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彼此对立的解释进行决断(决断性实验)。形成性实验侧重对研究客体  相似文献   

3.
关于主体和客体范畴的性质归属问题,在哲学界存在着两种基本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主体和客体是一对实体范畴,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是一对关系范畴。本文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其正确性和合理性的一面,然而又都具有片面性和不完全性。正确而完整的观点是:主体和客体既是一对实体性范畴,又是一对关系性范畴,是实体性与关系性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揭示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本真性质及其这对范畴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4.
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与客体在哲学和其他领域有其不同的涵义,不同历史时期对主体与客体关系有不同的观点。尽管各种观点的理论的合法性与解释力值得肯定,但仅停留在抽象思辩的层次上。要真正揭示教学活动中的真实内涵,应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认识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5.
主体和客体是一对哲学术语。主体是参加社会实践的人,客体是主体指向、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哲学对主、客体关系的描写适合对翻译主、客体的描写。翻译主体是从事翻译活动的人,即译者;而翻译客体是译者指向、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利用哲学观点,探讨翻译主、客体的本质特征及其关系,旨在使译者准确地把握翻译客体的多雏性,充分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使翻译主、客体达到完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6.
在辛亥革命这一重大政治事件发生一百年之后,除有必要对革命运动进一步进行深入探讨之外,从记忆史的新视角考察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派别与群体对这次革命的记忆、诠释及其影响,无疑也是十分有意义的一项研究工作.有学者认为,"从与‘记忆'本义密切联系的意义上,‘历史记忆'应确定为人们(主体)对社会成员的思想和活动(历史客体)的记忆.历史客体的认知离不开‘记忆'".  相似文献   

7.
对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涉及师生的地位问题,现有“教师主体、学生客体”,“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双主体”、“学生主体”等观点。各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教育理论界关于教育过程中师生主客体地位的争论,缘于要确定新的学生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一、历史小组讨论法所涉及的若干问题   首先,确定小组的负责人,由学生或老师担任,称之为小组长;小组成员一般由四到五人组成.其次,小组长通过小组鼓励组员积极参与,找出大家的共同兴趣和讨论目标.如评价某个历史人物;或者对社会历史现象,诸如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历史现象的发展及相互作用进行分析评价;或者对某项政策措施的评价进行反思,总结利弊得失.然后,制定小组讨论时间表,确定完成工作的时限,以提高讨论研究的效率.最后,鼓励组员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地表达自己观点.在讨论过程中,体现民主,发挥集体创造力;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解决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体会历史的科学性,体会历史的政治价值、理智价值、伦理价值、借鉴价值、审美价值等;锻炼历史创造思维,最终达成小组讨论工作目标及实现组员的自我成长.……  相似文献   

9.
哲学的价值范畴目前仍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总结起来大致出现四种观点。其一:根据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中所述,把商品价值推广为价值的一般定义,认为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它反映一种社会关系;其二:把物的有用性当作价值,认为价值是客体能够满足主体某种需要的有用性;第三:认为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  相似文献   

10.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与其他事物发生着各种形式的联系,没有孤立存在着的事物。认识也是如此。要揭示认识之本质属性.仅局限在认识自身是无济于事的,只有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在研究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及其相互关系中,方可迎刃_”7解。在哲学史上,由于各派对世界本源问题的回答不同,对主体和客体的理解也各相异。因而,在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问题上,不仅存在着唯物论和唯心论、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而且还存在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唯心论者由于否认世界的物质性,把观念或精神当作世界的本源,把人的本质又…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研究意义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是指大学生群体在长期的价值生活实践中积淀和形成的有关客体对主体效应的根本看法,是大学生群体在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态度,它在整个大学生价值观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体现着大学生价值观的根本倾向,统率并约束其他处于非核心地位的价值观。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必须赢得大多数大学生的认同;在大学生价值观系统中应具有主导性和统摄性;应具有理想性,应拥有崇高的精神因子。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关于课程目标来源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是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是课程开发必须面对的一个基本问题 由于这一问题极端重要和复杂,自二十世纪以来一直为课程理论工作者以及课程开发人员所关注,因此在课程研究的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争论。争论的结果是杜威和泰勒(R·Tyler)的观点占据了上风。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1897)、  相似文献   

13.
1 填空题 (1)___活动是指有确定主题、确定目标,由公共关系管理者或公共关系专家具体策划,由公共关系工作人员运用各种公共关系技术进行实际操作的重大公共关系活动。日常公共关系活动是指大量的___业务工作和临时性工作,它依赖于组织中___共同努力来完成。 (2)公共关系的四大要素,即主体——___;客体——___;手段与方法——___。 (3)公共关系定义所表述的内容实质上就是___、协调关系、___、谋求发展。  相似文献   

14.
1 填空题 (1)___活动是指有确定主题、确定目标,由公共关系管理者或公共关系专家具体策划,由公共关系工作人员运用各种公共关系技术进行实际操作的重大公共关系活动。日常公共关系活动是指大量的___业务工作和临时性工作,它依赖于组织中___共同努力来完成。 (2)公共关系的四大要素,即主体——___;客体——___;手段与方法——___。 (3)公共关系定义所表述的内容实质上就是___、协调关系、___、谋求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一、关于价值价值问题是现代哲学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我们赞同李德顺同志在《价值论——种主体性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一书中所表达的关于价值问题的意见和见解。主客体关系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基本关系。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是它们的相互作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两项基本的活动形式:实践和认识。主客体之间的任何相互作用都必须而且只能通过实践、认识的途径和方式来进行。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内容,包括统一的两个方面: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即主体对客体规律的接受和服从;主体对客体的作用即主体按照自己的需要改造客体,使客体为自己服务。前者为客体性内容;后者为主体性内容,即价值。故价值是客体及其属性在主体的实践—认识活动中所形成的为主体服务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正>所谓认识客体,是指主体在一定文化和历史条件下基于社会实践而进行的认识活动所依赖和指向的对象。它同主体作为认识活动中的两极因素,彼此之间有着确定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认识客体是以什么方式存在和表现自己的呢?也就是说,认识客体具有哪些基本特性呢?这是认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试图就此问题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一、我对“旅游文化”的理解所谓“旅游文化”,它指的是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之间各种关系的总和。旅游主体即旅游者,旅游客体指的是一切可供主体游览的对象(包括为沟通主体和客体而设的各类旅游设施)。在旅游主体没有和旅游客体发生关系之前,旅游客体(例如纯粹的自然景观)一般不能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围绕着历史主、客体及其关系问题,学术界展开了一场历史决定论和历史选择论的争论。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遵循和运用社会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走历史的必由之路。但是,在讨论中,有一种以历史选择论否定历史决定论的观点,对历史决定论提出了种种诘难。笔者认为,是否坚持唯物史观的历史决定论,是关系到能否很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必须明辨是非,坚持真理。  相似文献   

19.
在音乐审美过程中,因为音色这一客体的不具象性、无语义性,往往不像其他音乐表现手段(旋律、节奏、调式、和声)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音色作为音乐表现的一种要素,仍有其独特的存在方式和自身规律,有与创作主体、审美主体构成的由实践到认识的关系.文章从音乐实践美学的观点,对音色审美中的心理基础问题、个性与风格问题、历史与现实问题等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以求音色这个古老而又待于不断开拓、深化的领域在理论上更加完善,在创作、表演、欣赏等方面有更全面、更周密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20.
一目前,西方不少心理学家在儿童自我意识发生和发展方面进行了某些研究。较有代表性的有下面几种观点。 1、皮亚杰(J·Piaget)注意到二、三岁儿童的各种感官运动图式开始内化(internalize)而为表象或形象图式,尤其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促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重现外部活动,由内化的模仿而出现的“表象的思维”、不可逆性和自我中心性。皮亚杰认为,儿童意识、智力的形成,有赖于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