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自从2016年10月13日诺贝尔文学奖公布以来,对于该奖颁给鲍勃·迪伦是否合理的争论便从未停止。但无论人们对此持怎样的态度,他们基本上都不会否认,就算没有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垂青,鲍勃·迪伦也毫无疑问是20世纪以来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当他1961年第一次在纽约格林威治村的小酒馆登台演唱,就像一只蝴蝶扇动了第一次翅膀,没用多长时间,这股蝴蝶扇动的微小气流便  相似文献   

2.
正20世纪上半叶,人类历史上经历了两场空前规模的战争,尤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甚。"二战"不仅是真实战场上的较量,而且是一场心理战。广播这个在20世纪初才出现的新事物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英德两国的广播战本身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纳粹德国一向重视宣传。从纳粹头子希特勒到宣传部长戈培尔,都在强调宣传的重要作用。新闻广播业像其他的经济生活一样,被纳入国家控制的范围内。1939年8月31日,希特勒曾经通过广播发表对波兰的"和平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是雕王     
义龙 《大理文化》2002,(6):7-10
一 "我是雕王!"那头大雕的一对眼珠子中射出刀片一样的光,它在空中向我拼命地嘶叫,那声音就像铁丝一样尖厉.它那像小牛犊般的身子在空中打着转转,翅膀扇起一股风.山顶上的长草也在拼命地摇摆着.  相似文献   

4.
汤双 《中国文化》2014,(2):195-196
父亲永远地离开了。悲痛之余却也有一丝庆幸——他走得还算没有太大的痛苦。家里人都知道他是一个不愿失去尊严的人,而且从来就非常怕疼。他不只一次地说过希望能像周一良先生那样,在睡梦中离去。一直以来,我十分担心的一件事就是他最后的日子会像有些类似的病人那样,身上插上各种管子,靠杜冷丁度日。如今他的走法虽没能如周先生那样安宁,但离他所希望的也还算相差不是太远。  相似文献   

5.
在密林深处的一间小屋子里,躺着一个年轻人,他的脸上流露出绝望的神情。为了把英格兰占领者从苏格兰的国土上驱赶出去,这个年轻人已尽了最大的努力。他率领人马与英军进行过六次战斗,可是六次都失败了。现在,他几乎已万念俱灰。就在这一时刻,他瞧见头顶上有一只蜘蛛,正在试图随着蛛丝从一根椽子荡到另一根椽子上去。只见它连续荡了六次都没有成功。六次,这正是他战斗失败的次数!“倘若这只蜘蛛能够再试一次,”年轻人思忖着,“那么我也一定要再试一次。”就在他暗自发誓的时候,那只蜘蛛又荡了一  相似文献   

6.
失怙记     
刘鹏 《大理文化》2021,(6):42-46
初梦 那晚,我梦见了父亲. 闹钟响起,父亲的鼾声像往常一样戛然而止,起床穿工作服,简单洗漱后骑上电动车赶往码头.等待他的,是一艘万吨级货轮.他把电动车像往常一样停在厂门口,然后过安检,顺着舷梯走下船舱.他像往常一样和交班的工友们打招呼、说笑,像往常一样走过去帮他们搬运货物.那些工友们也像往常一样喊道:"老刘,又这么早就来啦?"父亲已经搭了一把手,肩膀正从他们手中接过一袋子重物,另一只手扶住袋子的一角,用力将整个重物向上挫一挫.他一边走,一边说:"醒了就睡不着."  相似文献   

7.
在过去的一年中,许多国家都发行了特种邮票以纪念第一次载人飞行二百周年——1783年11月在巴黎由蒙哥菲尔兄弟用热空气气球把人类送上了天空。直到将近一百二十年之后,南极洲才看到了它的第一个空中使者——其名声不亚于蒙哥菲尔兄弟的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上校。斯科特乘上了从英格兰启航的他那条著名的“发现”号船上带来的一个名叫“伊娃”的气球,升到了近八百英尺的高度。在气球上他第一次从空中眺望了向南远伸的冰帽。就在十年后,当他从南极返回的时候,也在那冰冻严寒的同一地区丧生。从那时起,主要由于航空事业的发展,南极洲  相似文献   

8.
本振忠先生是学者,但我和不少人一样,却是从读他的随笔和散文开始“认识”他。在他的笔下,那黄山白岳,寒烟衰草,都仿佛成为斜阳残照中一缕昏黄而温暖的回光。徽州像像座积尘的老宅,被他“吱呀呀”地推开了失修已久的大门,轻轻地角摸着那些埋藏在尘土的最深处、虽已古旧模糊但依然幽婉动人的心事。  等到后来见到他,实在使我大吃一惊,因为他看上去太年轻了,也没有一丝一毫那种作为名校教授、博士生导师的或骄矜或自持的神态。他诚恳地待人,神情举止之中甚至还有一点点的腼腆。王先生1964年出生于福州,1982年考入复旦大…  相似文献   

9.
美国的阿曼人宋富云编译传统的阿曼族在20世纪的今天,仍以古老的生活方式生息着。兰开斯特是他们的故乡。他们像祖先一样都是虔诚的教徒。对他们来说,20世纪的现代文明是世俗的引诱。在他们的生活里,没有电视、电话和照片。在这里,就像回到了19世纪,手缝被子、...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已经临近末尾,就像各个领域都在进行世纪性回顾一样,中国艺术也应该认真总结一下自己的百年命运,以便开启下个世纪。在中国,20世纪一开始就遇到了敦煌莫高窟藏经被发现这样一个大事件(发现于1900年5月25日),使这一中国艺术宝库名扬世界。这个开头似乎具有某种预示性,20世纪成了中国艺术大发现的一个世纪。中国一系列古文化遗址的大规模发掘基本上都在20世纪;这些遗址中所保存的艺术作品向全世界的系统传播,中国艺术以一种比较完整的形象与世界上其他地区的艺术并肩而立,也都是这个世纪的事情。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大量的战…  相似文献   

11.
红鹳     
红鹳你见过红鹳吗?这种鸟外形既美丽又滑稽。粉色靓丽的羽毛,黑色钩形的喙和黄色的眼睛使它像一幅美丽的彩色图画!它细长的双腿如同两支插在粉色棉花糖里的牙签。它的膝部很大且骨骼突出。红鹳可以长时间静静地站立蓄,常常像鹤一样单腿直立,有时它把头插在翅膀下面小...  相似文献   

12.
8月25日清晨7点,雨过天晴,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女孩唐小可在房间里睡得正香。"叮铃铃!懒虫起床……"床头边矮柜上的闹铃像以往一样在宁静的早晨急促地疯狂叫喊着。唐小可慵懒地伸出她那极其骨感的甘蔗般的右手在空中划出一条美丽的弧线,"啪!"随着一声强有力的巨响,滑翔着的手和喧嚣的闹铃声都戛然而止。顷刻间,似乎时间停止了,透过窗户的玻璃射到床上的阳光静止了,空气也不再流动,世界又恢复了属于它以往的早晨的寂静。然而,这一切却随着闹钟发出"嗒"声的下一秒又发生了改变。"啊哟!怎么这么快就开学了!"唐小可仰卧在她那软绵绵的小床上,一边抱怨着一边极不情愿地收回停留在闹钟上的手,将被子从捂着的脸上缓慢地拉扯下来,接着就像沉睡了  相似文献   

13.
有关昆虫飞行的奥秘至少可以追溯到3.5亿年前的古生代。那时候,地球上布满了冒着热气的沼泽,大地上到处都是昆虫,但是没有一只昆虫是有翅膀的。根据昆虫学家马修·道格拉斯在堪萨斯大学所进行的研究断定,那时的昆虫只有附翅,这是长在昆虫胸腔部位的小  相似文献   

14.
郭莹 《世界文化》2005,(9):46-47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从古至今,无数的科学家、哲学家为此绞尽脑汁,但始终没有能够为我们留下圆满的、明确的答案。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无论是科学的探索,还是哲学的思辨,都无法探知准确的答案,因为这个问题从根本上说是超越人类认知范围的。就像我们要探索无穷的宇宙一样,作为宇宙中的一个分子是很难从局部获得完满解答。  相似文献   

15.
刘君 《世界文化》2007,(1):13-15
巴布罗·路易兹·毕加索无疑是人类艺术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奇才。没有谁能像他那样快速地变化风格流派;没有谁能像他这样同时在绘画、素描以及雕塑方面均有如此辉煌的建树;也没有谁能像他那样不顾世俗压力,大胆创新,标新立异。2006年适逢这位生于西班牙马拉加的艺术大师诞辰125周年,让我们走进大师的生活,以纪念这位艺术天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向鸟致意     
我一直对鸟怀有一种对不起的感觉. 它们在天空渐渐稀疏的飞翔使我的视野一片茫然,早先那种充满灵动的蓝天只剩下寂静.我肯定还要看到什么,在我把视野投向长空之前.但我的视野却一次比一次寂静,这种不断加深的寂静使我的视野一次比一次失望.我感觉不到没有鸟的视野是什么样的视野,没有鸟的天空还是不是天空.眼睛将失去一种最美丽的陶冶,视觉将失去一次最彻底的领悟,我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比鸟在天空自由飞翔更美更直截!  相似文献   

17.
张林初 《世界文化》2007,(12):18-19
小个子、肌肉结实、圆脸,一双炯炯有神、狡黠的眼睛,满脸的胡子,嘴里经常叼着一支香烟,头戴一顶圆顶礼帽,手拿一根手杖,这就是阿尔班·米歇尔(1873-1943)。米歇尔先生(人们是这样称呼他的)什么都管,从审阅书稿到管理人员,他把出版社看作是一个人的身体,什么都要关照到。米歇尔还是位美食家,但极力回避社交活动。米歇尔十分喜欢打猎,这是他除了出版事业外的惟一爱好。米歇尔曾说过,“我像爱护家人一样爱护我的作者”。许多作者如多热菜斯、伯努瓦、卡尔科、罗曼·罗兰等和米歇尔保持很好的关系。而他们也给米歇尔带来了许多荣誉。  相似文献   

18.
在日本装饰古坟当中,有一幅属于最富有故事性的珍敷京古坟(6世纪,福冈县)里的壁画。画面正中间屹立着巨大的魔手文,很大的箭筒像盾一样排列在那里。它的左侧,一条船滑行似地往右行驶着。船只上面是一个很大的太阳,船头上停着一只鸟,好像是乌鸦。这就是所谓“上天的马船”。因为鸟是灵魂的搬运夫,所以说这幅画描绘的正是鸟儿将死人的灵魂搬运到西天去的情景。壁画的右边有两只信挂。它并不是单纯描绘水边的在物.大多数人认为它是出现在中国神话中的所谓“月亮上的青蛙”。据中国神话讲,青蛙(蝴技)住到月亮上有这么一段线由.一…  相似文献   

19.
在近代国际交流历史上,有学者借用郭沫若"洪流与溪涧"的比喻,形容中国和俄罗斯两个大国的文化交流在过去300年间的不平衡状况:在18、19世纪,中国文化像"洪流"一样涌向俄罗斯,而流入中国的俄罗斯文化却十分有限;到了20世纪,俄罗斯文化像"洪流"一样涌向中国,而流向俄罗斯的中国文化却像小溪。进入21世纪,在中俄互办"国家年"的框架下,在俄罗斯大规模、高水准举办的"中国文化节",表明中俄两国的文化交流均从溪  相似文献   

20.
“音乐是人类创造的,但又是为了人类。人类需要歌唱,不能没有音乐。音乐能够补偿人类在其它方面失去的东西。”这就是卡拉扬关于音乐的名言。音乐对他来说是终生的爱好,并以此为业,终于成为一位伟大的音乐皇帝。赫伯特·冯·卡拉扬出身于原籍希腊马格杜尼亚的一个家庭。他的一位祖先名叫卡拉扬尼斯,也就是“黑色约翰”,迁居到德国的希姆尼兹。他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