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我国的经济工作正在实行“两个根本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我国的教育工作也正面临“两个重要转变”,这就是江泽民同志前年在参加四所交通大学负责人座谈会提出的“一是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二是要全面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笔者认为,教育工作的“两个重要转变”可以看作是经济工作的“两个根本转变”的配套战略措施,而无论是经济工作的“两个根本转变”,还是教育工作的“两个根本转变”,关键都是要提高效益。根据现实国情,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只能走以“内涵为主”  相似文献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将我国建成一个人才资源强国,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要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当前,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所需人才与我国高校培养的复合型人才之间的矛盾是“质”的矛盾.在现有的培养模式基础上,以复合型外语人才为例,提出“2+X”高层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将“语言技能”和“通识教育”作为课程设置的恒量,“专业知识”作为变量,以实现高层次外语人才“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3.
赵紫阳同志在十三大报告申明确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实现我国经济建设战略部署的首要位置,同时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出“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按照从实  相似文献   

4.
教师职业化是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这个趋势已经体现在我国一系列教育政策中。此问题的提出,一是由于目前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对教育的必然要求,二是由于我国目前约有75%的教师存在着教育能力上的不足或缺乏而亟待提高。教师职业化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教师要有实施心理教育的能力”、“教师要形成鲜明的个性化特色”及“教师要努力将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到课程中去”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自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以来,围绕我国跨世纪教育发展方式问题,“粗放式教育发展”与“集约化教育发展”成为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改革实践中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如,在教育理论研究上,有的学者提出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两种模式:粗放的教育发展方式和集约的教育发展方式;有的学者提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亦“不能用‘广种薄收’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而是要采取注重质量和效益的集约型发展方  相似文献   

6.
一、研究的背景及概况 我国一直重视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早在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就提出发展“农业高中和各类职业学校”。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并要求农村职中的发展“要适应调整产业结构和农民劳动致富的需要”。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又进一步明确要求,“在农村,要重视办好直接为农林牧业服务,特别是与发展粮棉油生产有关的专业”,“专业设置要适应农村经济需要和农村生产经营体制”。 我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有过高潮,也有过低  相似文献   

7.
人文教育的理念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进入90年代以来,人文教育、教育的人性化、教育的人文意义与价值正在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改革实验的主流。针对我国教育一味地适应现实政治、经济,成为经济改革的“应声虫”,有学者提示人们注意“教育的超越本质”;针对我国教育长期以来“目中无人”,有学者大声疾呼“教育活动是主体性活动”;针对传统教学论把教学过程仅仅规定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有学者提出“教学过程也是学生生命活动的过程”,要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针对传统德育理论的主知主义倾向,有学者论证了“活动德育理论”;针对教育研究中的实证主义…  相似文献   

8.
未来所需人才的知识结构与高校课程设置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合理知识结构是人才的必备条件“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精髓,它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既反映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教育的客观要求,又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是指教育要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为我国参与世界的经济、科技竞争、为未来社会的需要培养人才.现代化建设和参与世界经济竞争,既是我国当前之大业,更是我国未来发展之所需.因此,教育要为未来培养人才,这是邓小平“三个面向”的基本精神,它既体现了教育的基本特征,又揭示了社会发展赋  相似文献   

9.
义务教育的教材首先要解决“面向实际”的问题.这里的“实际”包含使用教材的地区和对象的现实基础和条件;体现时代发展精神的教育和教学总目标;原有教材使用后的效果及问题.只有注意到这些方面,才能解决教材在使用范围上的广泛性,使用时间上的持久性和质量上的可靠性. 一、面对使用地区和对象的实际 198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Mathematics for all》提出影响颇广的“数学为大众”的口号,指出数学教学要面对社会现实.我国也在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的素质”。由于我国人口多、地域广,各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水平和基础存在着  相似文献   

10.
进入 90年代以来 ,人文教育、教育的人性化、教育的人文意义与价值正在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改革实验的主流。针对我国教育一味地适应现实政治、经济 ,成为经济改革的“应声虫” ,有学者揭示人们注意“教育的超越本质” ;针对我国教育长期以来“目中无人” ,有学者大声疾呼“教育活动是主体性活动” ;针对传统教学论把教学过程仅仅规定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有学者提出“教学过程也是学生生命活动的过程” ,要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针对传统德育理论的主知主义倾向 ,有学者论证了“活动德育理论” ;针对教育研究中的实证主义…  相似文献   

11.
依法落实教育投入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屈柏森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为我国今后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贯彻的重要方针。教育已经成为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  相似文献   

12.
特区教育要实现“率先达到”的举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地提出:“鼓励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率先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八十年代末的教育发展水平.”这项任务对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经济特区来说,是义不容辞的,是必须认真研究、力争“率先达到”的.“率先达到”是...  相似文献   

13.
中师地理教学为什么要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怎样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本文试作初步的探讨。一、中师地理教学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 1.由我国的教育方针和中师教育指导思想所决定。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强调“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邓小平同志则早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9年国家教委制定的“中师教学新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教育已经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教育的时代特征,为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我国的中职教育正在发生着深刻而积极的变化.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校语文教学大纲对其课程性质下了这样的定义:“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本文对现阶段中职语文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分析,提出中职语文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方针,积极实施新的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加强课堂的教学,积极培养学生的兴趣,强调语文课的重要性,同时要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教育教学改革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而中职语文教师对课程改革的充分认识是决定我国中职语文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发刊词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决定,是继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又一个重大决策,它指引着我国人民向繁荣昌盛的锦绣前程奋进!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教育改革也势在必行.陈云同志曾指出:“四化需要人才,人才需要教育,教育需要教师”.四化建设的任务向我们师范专科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以邓小平同志指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根本指导思想,努力开拓,办好师专,多出教师,出好教师,以适应培养人才、建设四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落实教育的战略地位,即是落实教育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战略中的地位.邓小平同志曾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搞上去,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又说:“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这一论述,阐明了四化建设与教育的关系.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生产资  相似文献   

17.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我国迎接新技术革命、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人才的根本方针。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它是教育改革的望远镜。随着经济改革与发展,教育必须与之相适应。解放初期,我国提出教育要向工农开门,为人民服务;一九五八年,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历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即将来临之际,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如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我国“科教兴国”的战略把教育推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培养现代化的教师队伍,更是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举措.一、时代赋予教育的使命早在八十年代,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将实现教育现代化纳入我国教育的总目标,教师队伍的现代化亦成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只有实现教育现代化,我们才能培养出适应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所需要的人才,适应改革开放与世界各国交往所需要的人才,适应未来社会文明进步所需要的人才.因此,深刻理解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建设一支现代化的教师队伍已是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9.
一、指导思想2 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经济全球化需要有“全球化”的人才去适应 .教育的国际融合是大势所趋 ,双语教育是在这种国际形势下的必然产物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 10 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进行教育创新 ,必须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加大教育对外开放的力度 .要密切关注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教育传统的基础上 ,积极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借鉴世界上先进的办学经验和管理经验 ,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江泽民同志的这一指…  相似文献   

20.
“三个面向”是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邓小平的这一论断指出了教育的重要作用,其战略意义从以下三方面可以看出: 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指出了教育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基础作用 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现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但是怎样才能发挥教育在经济建设小的基础作用呢?其根本在于教育要为经济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