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侠义诗在唐代十分繁荣,尤其是初盛唐时期,当时的侠义诗反映出任侠精神和豪放洒脱,清新刚健风格,这有着政治、经济、民族,风尚等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唐代的侠义小说是唐传奇的四大支柱之一。①唐代的侠义诗数量众多,精品也不少,其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足可以与侠义小说方驾联衡。然而人们对它还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和系统的研究,这不能不说是唐诗研究中的一个缺憾。本文拟对唐代的侠义诗作一个概貌式的勾勒和介绍,并  相似文献   

3.
《太原大学学报》2017,(4):49-52
《咏荆轲》诗为陶渊明咏史八首之一,这首诗歌咏历史上的刺客荆轲,而在内容与风格上与其它咏史诗以及隐逸诗形成明显区别。陶渊明对荆轲的认识源于《史记》,但是有意强化了其英雄形象与游侠色彩,究其原因,源于自己豪放的个性、有志难酬的现实困境与少年时的侠义思想。  相似文献   

4.
目前侠义小说研究中"重论轻史"的问题比较突出,研究者对于魏晋侠义小说往往存在习惯性的忽略。必须看到,魏晋时期,中国侠义小说出现了"夺宝"、"行侠"等新的叙事主题,并呈现出好奇、通俗的审美倾向。对魏晋时期侠义小说的重新开掘,能够有效地弥补中国侠义文学发展史研究中的汉—唐历史断层,重新建构中国侠义文学发展的历史结构。  相似文献   

5.
《三国演义》的主导思想是颂扬侠义,表现、褒扬了先秦古侠和司马迁所归纳推崇的侠义精神、侠义伦理。《三国演义》中的侠义内容来源于史书记载、民间传说及作者的加工虚构。  相似文献   

6.
李白的思想是复杂的,儒道相糅,侠义纵横。其诗歌既是奋发的时代精神、宏大蓬勃的盛唐意象的鲜明写照,也是他豪放不羁个性的生动体现。这一切在其诗中集中表现为对自由追求,这种洋溢着自由民主意识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对唐诗乃至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聊斋志异》中有一些另类的、反传统的侠义题材作品,它们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描写另类的侠义行为施与者;一种是描写另类的侠义行为。这些另类侠义题材作品彰显出蒲松龄超越时代的侠义观念。这种观念的形成离不开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社会思潮的冲击;另一方面是作者潜藏于内心的自我意识的再现。  相似文献   

8.
金庸武侠小说是在现代文学中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作品,侠义精神是小说的核心,主人公的侠义行为是众多学者的研究热点。在梳理、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心理学视域下分析金庸武侠小说主人公的侠义行为,探讨侠义行为的实质、影响因素,发生发展和后果,以及侠义行为对我们现实社会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2010年8月在乌鲁木齐举行了全国侠义小说研讨会。会议讨论了侠义复仇与过激行为问题;《水浒传》侠义的多向度以及在其中出现的文侠形象;清代公案小说对《水浒》侠义精神的背逆与“伪侠”的出现;清代的女侠与情侠问题;侠义小说中的“混混儿”是侠义的变形。会议还讨论了三派侠义小说的写法及影视改编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侠文学中,清代以前的咏侠诗和传奇、戏曲,侠都是作为一种特具独立意识和独立人格的文学形象而出现,但清代,侠的这种独立人格在武侠小说中已不复存在,而表现出两面性,一方面具有“侠气”,另一方面又具有十足的“奴性”。本文结合清代侠义小说,参照中国侠文化和侠文学,从文化传统、思想背景和小说作者对武侠题材的体制改造等方面论述了这种蜕变的原因,指出由于清代侠义小说给侠客披上的一层“追随清官”的“公案”外衣,过分强调功名、忠义,消蚀了侠的高大独立的人格形象。  相似文献   

11.
论李白的咏侠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侠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汉魏六朝时期侠的形象开始出现在诗歌中,对侠的歌咏到了盛唐时期更是蔚为大观,其中以李白最为杰出,他的咏侠诗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个性鲜明,堪称盛唐咏侠诗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2.
Flourishing, understood along semi-Aristotelian lines, has re-emerged recently as an account of the ideal aim of education, for instance, in works by educational philosophers Brighouse, White and de Ruyter. This article aims at critically reviewing this new paradigm by subjecting it to philosophical and educational scrutiny. Throughout I compare and contrast this paradigm with Aristotelian flourishing and explore the specific role of teachers as facilitators of students’ flourishing and sense of meaning.  相似文献   

13.
作为元代“一代之学”光辉代表的元杂剧何以在金元之交迅速崛起并在很短时间内进入繁盛时期,始终是20世纪学术史上的焦点问题之一,在研究较多地注意元代经济,政治和民族政策等外部原因对元杂剧兴盛所产生的影响之同时,逐渐把讨论的重点转移到元代人与元杂剧兴盛的相互关系上来,并在长期的论争过程中形成一些共识,愈来愈明晰地体认到由沉沦市井间的书会才人组成的作家群体及由这些群体和杂剧艺人结成的巩固同盟,才是元杂剧走向兴盛的决定性条件。  相似文献   

14.
The psychological construct of ‘generativity’ was introduced by Erik Erikson in Childhood and Society in 1950. This rich and complex notion encompasses the constellation of desires, concerns and commitments that motivate individuals and societies to pass on legacies to future generations. ‘Flourishing,’ which means, very roughly, living life well, is another rich and complex notion, interpretations of which are found in ancient philosophers such as Plato, Aristotle and the Stoics. In this article I relate interpretations of these two concepts by arguing that certain forms of generativity can be considered an Aristotelian-type virtue, and that the virtue of generativity is necessary, but not sufficient, for flourishing in the Aristotelian sense. In other words, one can be generative without flourishing. The reverse, however, does not seem true: it is hard to see how one can fully flourish without being generative.  相似文献   

15.
著名山左诗人谢重辉“性傲岸不与俗伍”,生活于康熙盛世却以隐居乡村终老。作为清初诗坛影响一时的“金台十子”诗人之一,他没有与“名园百卉争妍竞媚于春风骀荡中”,而是以声杂徵羽的变雅之音,直指盛世帷幕下的黑暗,揭露了康熙盛世的真实面目。成为盛世疏离心情的真实表白,是清初诗坛风格卓异的诗人。  相似文献   

16.
李白浪漫主义诗人的魅力就是盛唐气象的魅力,他诗歌中透露出的狂放气象是盛唐气象中最绚丽的部分,但到目前为止,关于其狂放气象形成原因的探讨还比较零散。李白胡化血统的家世,批判性的崇儒意识,唯侠是命的气魄,从道归隐的遐思以及强烈的自我认同感,是促使其狂放气象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基于对封建社会"盛世"的界定,将中国封建社会盛世分为汉、唐、清"三大盛世,"运用文献典籍分析考证的方法,分别从地理学思想、地理探险、地图学、方志学及域外地理知识增长诸方面总结和挖掘"三大盛世"时期地理学发展的主要成就,探讨影响封建社会盛世地理学发展的原因。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盛世地理学发展的原因表现为:(1)政局稳定的社会环境造就了地理学发展的客观条件;(2)辽阔的疆域,为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空间环境;(3)为了巩固政权与发展生产,统治者重视地理学技术与成果的应用;(4)当时科学技术也促进了地理学的进步;(5)与域外文化宗教等方面的交流为地理学发展提供了契机。最后指出我国封建社会盛世地理学发展的轨迹和趋势,以及数千年绵延而不断的光荣传统。  相似文献   

18.
近代高阳织布业“胜甲北省”,其兴盛和高阳商会的推动作用密不可分。商会对区域性经济发展的促进,直至今天仍然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9.
西周成王和康王时期是享誉古今的第一个“盛世”。“成康盛世”是自王、武王以来,通过东征平叛,营建洛邑,开拓疆域,分封诸侯与推行“明德慎罚”制度等长期不懈奋斗才缔造成功的。“成康盛世”的兴衰历史表明:要缔造和保持“盛世”,就必须进行长期不懈奋斗,继承以往帝王治国的一切有益方略,巩固王朝统一和广阔疆域,保持政治清明和社会安定及经常注意洞察和清除社会弊端,保持社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article we defend the claim that theory on education for flourishing should also include nonideal theory. We observe that recent theory on education for flourishing takes the ideal of flourishing as a starting and central point of the theory, and should be seen as ideal theory. While this serves a purpose, the practical value of ideal theory is limited. In order to have a greater bearing on, and relevance for educational practice, nonideal theorizing should be encourag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