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几年,对话理念逐渐受到教师的重视,它赋予阅读教学丰富而鲜活的内涵,巴赫金的“对语论”就是一例。巴赫金的“对语论”以“表述”为基本单位来分析语言事实和言语交际,他认为表述的目的在于“把我们的思想告知他人”,“任何一个表述就其本质而言都是对话中的一个对语”。对话作为表述的本质形式具有应答性、对象性、诉诸性等特征,而这些特征无不指向言语交际中除说者以外的另一个主体——听者。听者在言语交际中不是消极的听众,而是具有积极作用,“说者对一切语言手段的选择都或多或少受到受话人及预见中应答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巴赫金从语言的社会学立场出发,认为言语必然是交际和对话,哪怕是单方面的陈述,也是交际和对话的一个环节.因此在阅读文本时,必须从人的交际需要,从人与人的关系去理解文本的语言文字.巴赫金的“听者”视角认为“任何理解或多或少都蕴含着回应”.《孔乙己》不是写给孔乙己们看的,其主题更不是“一方面揭露了科举制度的毒害,一方面通过咸亨酒店的酒客们对孔乙己的戏谑,表现了当时社会的冷酷现实”.  相似文献   

3.
对话理论是巴赫金学术思想中的核心,巴赫金认为人类所有的行为都具有对话性。“他者”是巴赫金对话理论中的一个关键词汇,“他者”与“自我”相对,“他者”与“自我”的对话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存在,他们两者在对话关系中是平等的。因此,翻译批评标准应兼顾自我和他者两个不同的角度,发扬巴赫金对话理论中平等与和谐的人文精神,在翻译批评标准中树立牢固的“他者”意识。  相似文献   

4.
昝娟娟 《考试周刊》2011,(66):32-33
“对话”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目前已经成为教学论的重要研究对象。 最早提出对话概念并使之真正系统化、理论化的是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在他看来,人的本质关系是一种对话关系。人是一种言语交往的存在,是一种对话的存在。在巴赫金之后.“对话”这个具有多元价值的术语开始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并活跃于人文主义者的视野之中。  相似文献   

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同样明示:"教师要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走向对话,是开放时代人类的选择,也是"教育即解放"这个时代命题对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人类所有形式的交往活动,都无法完全脱离言语,作为符号文化的动物,人正是依托言语而存在和生活,凭借言语而生长和发展.人的交往,其实就是言语交际,而语文教学则更是具有内在规定性和特定情境性的言语交际(即对话).从精神内容上看,对话就是语文教学活动最深层、最内在的属性;从表现形式上看,对话则是语文教学活动中最能释放思维、情感和想像力的交际形式(即教学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语文对话教学才能使课堂走向生命相融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课程标准》)。这一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的必要条件是:教师必须认可“对话”;教学必须走进“对话”。教师认可“对话”的起点在于认识“对话”。何谓“对话”?在巴赫金看来,“生活中一切全是对话”。人现实地存在于“我与他人”的关系中,人的存在本质就是“我与他人”的对话,这种对话每时每刻都在以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进行着,并渗透于人类的语言、思维及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成为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在克林伯格看来,所有的教学之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对话?对话是人类一个亘古久远的话题,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从狭义上讲,是指人与人(也包括“自我”与“他我”)之间的一种平等、自由的交流。广义上,则涉及到人类存在的基本哲学命题,涉及到人类的历史和文明。对话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方式,但是,对话又往往超越语言学的范畴,横跨哲学、宗教、文学、社会、教育等众多领域。对话理论的概念,最早由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提出。在其理论中,对话的前提就是对个体的尊重,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关系。对话构成的基本条件是“他性”与差异的存在,否则对话是无法形成的。主体既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  相似文献   

8.
“对话”理论影响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的实质 (一)“对话”的内涵 “对话”有狭义和广义两个层次。狭义上的对话是说话者与对话者之间的言语相互作用的形式之一,即人与人之间用言语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广义上的对话则包括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言语相互作用的形式。  相似文献   

9.
走向生命相融的新境界——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对话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同样明示:“教师要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走向对话,是开放时代人类的选择,也是“教育即解放”这个时代命题对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人类所有形式的交往活动,都无法完全脱离言语,作为符号文化的动物,人正是依托言语而存在和生活,凭借言语而生长和发展。人的交往,其实就是言语交际,而语文教学则更是具有内在规定性和特定情境性的言语交际(即对话)。从精神内容上看,对话就是语文教学活动最深层、最内在的属性;从表现形式上看,对话则是语文教学活动中最能释放思维、情感和想像力的交际形式(即教学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语文对话教学才能使课堂走向生命相融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0.
口语交际分为“对话”和“独白”两种言语方式。前者指对话双方直接交流 ,说者和听者角色不断互换 ,双方凭着对对方话语的正确理解 ,做出恰当反应 ,使对话继续下去。这是一种最基本的言语方式。后者指说话者独自进行的较长而连贯的言语 ,如看图说话、口头作文、演讲等。听众与说话者没有直接的言语交流 ,一般通过表情、气氛来回应 (如无反应 ,则交际等于没有发生 )。长期以来 ,这种“交际性”在听说教学中被忽视。一是“听”和“说”人为割裂 ,分而治之 ;二是偏重独白言语练习 ,且很少关心听者的感受 ;三是话题脱离生活实际 ,为练习而练习。…  相似文献   

11.
吴勇 《语文天地》2015,(11):16-19
当前形式主义的“对话”倾向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突出表现为:许多教师简单地理解“对话”的概念,认为只要设计好一连串问答,然后一问一答,牵着学生鼻子走,这就是“对话”教学。对话其实是人与人心灵的沟通与交流。《巴赫金与对话理论》强调,对话是一种“在各种价值相等、意义平等的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对话是同意或反对关系,肯定和补充关系,问和答的关系”。那么,如何改变现状,让真正的“对话”激活课堂呢?笔者从以下  相似文献   

12.
试析功能性言语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能性言语这一语言使用现象体现主体间在意义建构上相互作用的关系,也就是主体间性。语言符号行为包括人的认识行为和交际行为,存在认识主体和交互主体。功能性言语是关于言语的言语,它体现认识主体的反思性思维活动,也体现说话人主体的交际活动。文章从不同类型功能性言语出发,对其进行主体间性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问题上讨论功能性体现出的主体间性:第一,功能性言语是否体现主体间性。第二,为什么功能性言语体现主体间性。功能性言语是语言使用现象,而在语言使用中,就离不开说话人和受话人。说话人和受话人共同实现了功能性言语的人际意义。认识主体在反思的思维活动使用功能性言语,说话人作为交互主体在交际行为中使用功能性言语。第三,功能性言语如何体现主体间性。讨论了功能性言语内容组织功能性(Interactive metadiscourse)和交互功能性短语(interactional metadiscourse)。  相似文献   

13.
教学中常见的对话有理解型对话和言语型对话。理解型对话,即“人与文本的对话”,包括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言语型对话,即“人与人的对话”,包括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笔者在日常教学中,探索了一些运用新型对话技术。实现智慧碰撞和知识、能力、情感对接的对话方法。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对话理念逐渐受到教师的重视,它赋予阅读教学丰富而鲜活的内涵,巴赫金的"对语论"就是一例.巴赫金的"对语论"以"表述"为基本单位来分析语言事实和言语交际,他认为表述的目的在于"把我们的思想告知他人","任何一个表述就其本质而言都是对话中的一个对语".  相似文献   

15.
话语标记语对人们的实际言语交际起着重要的引导和制约的作用。语言的弹性和多功能性,对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对话属性的揭示,是后期维特根斯坦和巴赫金哲学思想关注的要点。话语标记语的使用揭示了人类语言使用中的人文关照性。  相似文献   

16.
栖居在对话教学里《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要诗意地栖居在对话教学里,就要认可对话,走进对话。认可对话意味着首先理解对话。何谓对话?在巴赫金看来,“生活中的一切全是对话”。人现实地存在于“我与他人”的关系中,人的存在本质就是“我与他人”的对话,这种对话每时每刻都在以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进行着,并渗透于人类的语言、思维及生活的种种环节之中,成为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在克林伯格看来,所有的教学过程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理…  相似文献   

17.
口语交际教学近年来日渐式微,有从课堂教学大家族隐退的趋势.究其原因,既有受考试文化排斥的外因,也有自身没有寻到合适的教学理论支撑的内因.改变外因非我们力所能及,但内因我们可以改变.经过一个阶段的探索和实践,我发现巴赫金的对语论给我们提供了全新的口语交际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巴赫金认为“表述”是现实生活中人们言语交际的实际单位,表述的目的不在于说者本身,也不在于展现言说的内容,而在于把我们的思想告知他人.一切表述都具有对话性,“任何一个表述就其本质而言都是对话中的一个对语”.对语是两个人对话过程中其中一个人的单个表述,任何一个对语都是对话链条中的一个环节,都是对在它之后所有对语的期待,也是对在它之前所有对语的应答.我们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展开口语交际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并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相似文献   

18.
张圆圆 《考试周刊》2008,(6):144-145
本文收集了三十六个英语会话,其内容主要是关于打招呼这一言语事件.通过对招呼语之会话结构分析,发现操英语本族语人士编的对话包括三个序列:招呼及称呼序列,问候序列以及闲聊,揭示了英美人在言语交际中采取的礼貌策略.  相似文献   

19.
关于对话的准确定义,我是在请教了语文界当下走红的几位高人后才得知:“对话,就是相互间聆听与言说,就是聆听—言说—交流—反思—共识—存异……”这个定义,后来又被一个专家进一步进行了阐释:“伯姆、布伯、弗莱雷、伽达默尔、巴赫金、哈贝马斯……各有不同的见解,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言说我所关心的事物,通过反思与聆听,通过再度言说,来达到原先没有抵达的深度。”用上面的定义和理论做支撑,来检验眼下众多关于对话的论著和对话式课堂,我发现,通常被论述最多的“人—本对话”,其实完全是一个并不公允的阐释。因为在这个对话中,人与本之…  相似文献   

20.
《战国策》的主要内容是记录战国时代纵横家的言行的。战国时代孕育了纵横之术,纵横之术体现了种种丰富生动的交际规律,本文拟从言语交际学的言语交际与交际环境的适应性方面加以探讨。所谓“交际环境”,是指“围绕言语交际所构成的主客观因素(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交际场合以及交际双方的关有因素)”。(刘焕辉《言语交际学》)而言语交际与交际环境的适应性,是指言语交际必须适应并如何适应交际环境。这一原则早在《战国策》中就体现得相当深刻。例如秦出兵至周,欲夺九鼎,周君派颜率至齐求救,由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