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一个教育界人人熟悉的画苹果的故事:大意是说,美国的教师教学生画苹果时,提上一袋苹果,一人分一个,让学生看、摸、闻甚至咬上几口,然后开始画苹果。结果,大多数学生第一次画出来的像西瓜,第二次画出来的像梨,第三、四次画出来的才像苹果:中国的教师教学生画苹果,只带一支粉笔,先对全班学生讲画苹果的注意事项,然后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示范,学生照着老师的样板画出来:结果,所有的学生第一次画出来的就像苹果(引白《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相似文献   

2.
肖伯纳曾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相互交换苹果,每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然而,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思想,那我们将同时拥有两种思想。肖伯纳的话对我们在教学中重视“课堂交流”,尤其是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很大的启发。因此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行为,关注学生的课堂交流,使学生真正能在交流中学会相互分享和赞赏。  相似文献   

3.
张俊 《青年教师》2005,(8):31-33
肖伯纳曾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相互交换苹果,每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然而,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思想,那我们将同时拥有两种思想。”肖伯纳的话对我们在教学中重视“课堂交流”,尤其是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很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4.
先说一个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故事:美国教师教学生画苹果时,自己带来一袋苹果,给学生一人发一个,先让学生看、摸、闻,甚至咬上几口,然后就开始画苹果。结果大多数学生第一次画出来的像西瓜,第二次画出来的像梨,然后画出来的才逐渐像苹果。而中国的教师教学生画苹果,只带一支粉笔,先讲苹果的画法,然后在黑板上一笔_画地示范。结果学生第一次画出来的都像苹果。有人说这是两国教学方法的不同,也有人说是两国教学理念的不同。而华东师大吴刚平博士则从课程资源的角度作了分析,认为后一种做法课程资源意识比较淡薄。  相似文献   

5.
从入学的第一堂数学课起,我就鼓励学生说一句与众不同的话。比如准备课中,在要求学生数一数图中各种物品的个数时,我就鼓励学生:人家说“有5个苹果”,你就说“有4辆拖拉机”,不要跟着别人说;如果连起来说:“图上有5个苹果,4辆拖拉机”就更好。虽然这几句话看起来变化不大,但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这点  相似文献   

6.
莫让生成性资源悄悄流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所滨 《江苏教育》2006,(3B):29-29
[案例1]一位教师教学工程问题.出示下题:一天,王大妈去水果市场批水果,苹果、梨一共买了8千克。她带去的钱如果只买梨可买15千克。如果只买苹果可买10千克。王大妈那天买梨、苹果各多少千克?学生解设苹果买来x千克,则梨买来(8-x)千克,列出下列方程解答:  相似文献   

7.
如何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进行如下“七述”训练。一、仿述仿述就是教给学生一种说的模式,让学生依照模式进行思考回答,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例如:“一批水果的25是苹果”、“实际产量比计划增长58”,要说明各句子中分数的实际意义,学生可凭借一个统一的模式:把什么看作单位“1”,什么是什么的几分之几。照这样说法,上述句子中各分数的意义分别叙述为:①把一批水果看作单位“1”,苹果是这批水果的25;②把计划产量看作单位“1”,实际比计划增长的部分是计划产量的58。通过这样训练,学生不仅学…  相似文献   

8.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语言区域狭窄,表达不够清晰,数学思维尚在启蒙阶段。数学教师在低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学内容,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一、“图意表述”的语言训练小学低年级的教材,为了适合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有许多内容是用图形(包括动物图、韦恩图、图形应用题等)表示的,在教学中让学生说出图意,是进行数学语言训练的最好途径。例如,教师要促使学生看图,可以这样引导:“苹果的个数比梨的个数少YU3”,“梨的个数比苹果的个数多3”,“苹果的个数与梨的个数相差3”,“白兔的只数与黑兔…  相似文献   

9.
石会泳 《教师》2010,(1):125-126
偶然问看到这样一篇文章:美国小学生画苹果,老师拎来一筐苹果,由学生任挑一个去画;日本的小学生也是拿着一个苹果自己去画;而中国学生画苹果,往往是由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标准”的苹果,规定先画轮廓、然后这边涂红、那边描绿。老师还要再三强调不要丽得不像……结果中国学生“克隆”的苹果最像!  相似文献   

10.
一天。哲学家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站在讲台前说:“请大家闻闻空气中的味道。” 一位学生举手回答:“我闻到了,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走下讲台,举起苹果慢慢地从每个学生面前走过。并叮咛:“大家再仔细闻一闻,空气中有没有苹果的味道?”  相似文献   

11.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音乐实践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策略。正如英国作家萧伯纳所说:“假如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手中仍然只有一个苹果;假如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便拥有两种思想。”因此,我们应在思维碰撞、方法共创的氛围里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真正意义,从而进一步强化其合作的意识。  相似文献   

12.
有位学生描述了这样的一个生活现象:“当我把一个苹果切开以后,放在桌子上,过了一段时间回来,原来半透明的果肉色已经变成黄褐色的了!”。针对这一生活中的现象,教师加强引导,与学生共同交流,使现象问题化。如:是不是仅苹果才有这一现象?果蔬为什么会“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如何避免?然后再将问题课题化,拟出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课题,并要求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如酶的影响因素或者给予这部分材料,让其通过设计实验开展探究。  相似文献   

13.
陈芊如 《广西教育》2013,(37):77-77
我们在教授英语单词时,对于水果之类的单词,如apple,banana,orange等,学生特别容易记住。为什么?因为大部分学生都喜欢吃水果,而且水果又是他们经常接触到的,他们拿到苹果,就会想,“苹果”的英语单词怎么读?久而久之就会对该单词形成永久性的记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生活本身就是一本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百科全书,如果我们将生活融人英语课堂,将英语教学生活化、形象化、趣味化、交际化,变英语学习和应用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那一定是提高英语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一、将生活百科融入英语课堂的理念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标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孕育铺垫 1.游戏:摘苹果(将题印在苹果上,学生口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一、情境创设 小学语教材中许多作品情节生动、感染力强、含有美学素材,所以用美好的情境来陶冶学生们的心灵,是语教学中美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作品中描写情境的生活实感和美学理想,去感染小读,使他们由动情到悟理。如:《雨中》一,记叙了一群放学的孩子和过路的行人帮助蹬三轮车的姑娘捡拾翻倒在马路上的一筐苹果的事。教学时,在帮助学生理解课的基础上,我提出了问题:  相似文献   

16.
(十几减9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9加几的基础上,利用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进行的。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在教学这部分知识时,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演示,并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使学生在理解加、减法关系基础上掌握算法,达到教学目的。)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多媒体演示,先出现9个红苹果再出现2个红苹果)一共有几个苹果?怎样列式? 生:一共有 11个苹果。我是这样列式的 9+2=11。 师:继续着屏幕(先出示11个红苹果,用虚线把9个苹果圈起来。)谁能说说这幅图表示什么意思? 生:一共有11个苹果。去掉9个,还…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片段一】师一上课就在黑板上写出12。师:你们认识它吗?生:它是二分之一。师:对,读的时候从下往上读。12表示什么意思,举个例子说说你的想法?生:把一个苹果分成2份,每份是12。师强调"平均分",并板书: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苹果)的(12)。师:有谁再来举个例子呢?【评析】这节课教者不是从分苹果、分矿泉水开始,而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相似文献   

18.
片段一 课始,教师创设了一个小刺猬背苹果的情景:有5个苹果,小刺猬背走2个,剩下3个。教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5—2,接下来就“5—2=?”一共得出了四种算法:看图直接数剩下的、掰手指计算、推理计算(5—1=4推理出4—1=3)、用数的组成计算。  相似文献   

19.
1.学习分数除法的意义。   (1)引导参与,探究新知。   ①教师用水果刀现场把一个苹果平均切成两块后问:这是多少个苹果 ?(师板书: 1/2)继续切后让 5个同学每人拿到半个苹果,再问:谁能根据现在的情形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怎样列式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2×5=5/2 (个)   ②师:请各组同学把课前分得的两个半苹果取出来,用水果刀把整个的苹果切开平均分给你们小组中的 5位同学。然后编出两道不同的除法应用题,并列出算式。   ③学生操作后小组汇报:   板书:5/2÷5=1/2 (个) 5/2÷1/2=5(人) (2)质疑问难,理解新知…  相似文献   

20.
(课件出示图片:香蕉、辣椒、咖啡、杨桃、酸奶、苹果等,引导学生说味道) 点评:课前联系生活实际,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来自然引出课题做铺垫。学生说出味道的同时,就读准了课题中的“酸”“甜”二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