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关于宋玉<高唐><神女>二赋的主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通过文本内容的分析、祭高唐神女之礼俗分析和<高唐><神女>以事为谏之思想分析,得出了新的结论.我们认为:<高唐><神女>二赋以楚襄王祭高禖为创作素材,借襄王欲幸巫山神女之事为说,劝谏襄王不要把复兴楚国的希望完全寄托在敬天事神的"天命"政治之上,而要面对现实,重视人事,推行"民本"政治,以求楚之王室与国家"延年益寿千万岁".否则即便是巫山神女也不会福佑楚王和楚国.作品反映了宋玉轻天命而重人事的进步思想.  相似文献   

2.
宋玉的《讽赋》是针对“楚襄王好女色”的专题讽谏文章,全文借自我辩白,概括了女性示爱的典型规律和男性自律的基本规范,为君王认知女色和应对女色提供了经验性借鉴,其讽谏的实质是止欲与戒淫。  相似文献   

3.
宋玉步入文坛在屈原即死之后,当时楚人迁都于陈(河南淮阳),随后又迁至寿春(今安徽寿县),这个时期也是宋玉创作高峰时期。宋玉的主要作品都创作于这一时期。有些作品中的故事可能发生在楚襄王时期,但作品的最后定型却是在考烈王时代。  相似文献   

4.
《楚辞》的体例和《招魂》的对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确定《楚辞》的体例,不宜以颇有附会之辞的王逸序言为依据,而应考察《楚辞》各篇的实际情况。由于《楚辞》成书不同阶段所收屈原作品有“疑不能明”的误传因素,增辑者所附己作的主旨和体式亦有不同,故《楚辞》并无所谓“非屈原作品,均代屈原设言”、“以屈原为第一人称口气抒写”的统一体例。因此,用这种“体例”去推断宋玉《招魂》必为“代屈原自招其魂”,是不科学的。宋玉《招魂》的创作背景,当与楚襄王射猎云梦、惊兕失魂有关,其所招应为楚襄王之生魂。但宋玉只是借此作为创作这篇瑰玮辞章的由头,《招魂》本身并不是巫师实际招魂的咒文。  相似文献   

5.
曹植的《洛神赋》在基本内容、写作手法上与宋玉的《神女赋》一脉相承。两篇作品都既描写了男女主人公的互相倾慕,也刻画了神女与曹植在关键时刻主动逃离欢情时的不同心态,心态的不同折射出了宋玉与曹植创作心理的差异和人生经历的隐痛。神女对楚襄王的亲近与逃避是宋玉作为封建正直文人对君主的人身依附与渴望人格独立矛盾心理的反映,而曹植的“以礼自持”则是他对曹丕政治迫害的疑惧心理使然。  相似文献   

6.
亡羊补牢     
郭倩 《下一代》2013,(6):44-44
1.战国时期,楚襄王是个昏庸的国君。只知道整日吃喝玩乐,不理朝政。国家一天天衰败下去。2.大臣庄辛劝襄王不要成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大事。长此以往,楚国就要亡国了。3.楚襄王听了大怒,骂庄辛老糊涂了。庄辛见楚襄王不纳忠言,只好躲到了赵国。  相似文献   

7.
“楚王”是《巫山高》诗歌中的重要人物意象之一,本于宋玉的《高唐赋》和《神女赋》,在诗歌中有“大王”、“君王”、“楚王”、“荆王”、“怀王“、“襄王”、“楚寰”等多种称呼,考其实际用典,则所指有楚怀王、楚襄王和楚灵王三人。在《巫山高》的创作中出现了典故的“移用”,多将怀王、灵王事典用在襄王身上,这其中包含了文本和创作习惯两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说"左"道"右"     
古文中的左右,同在现代汉语中一样,也主要表示方位。如:“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庄辛谓楚襄王曰:‘君王左州侯、右夏侯’”(《战国策·庄辛说楚襄王》)但是它们在古代汉语中除单纯表示方位之外,却有许多现代汉语中所没有的涵义。首先为了区分不同人的贵贱  相似文献   

9.
《学语文文丛》2004,(2):8-8
楚襄王问于宋玉日:“先生其有遗行与①?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②也?”(叙楚王询问宋玉有无遗行。)  相似文献   

10.
从史料记载来看,宋玉主要生活于楚襄王和楚考烈王时期,他一生的重要活动在楚都北迁至淮河流域的河南淮阳和安徽寿县两地,其创作的黄金时期也在楚都北迁之后。这些作品在襄王死后,经过宋玉或宋玉的弟子、后学们重新整理并在作品前面加上"序言",才变成今天的面貌。魏晋南北朝时期传世的《宋玉集》是一部汇集宋玉所有作品的文集,这本集子也是梁人萧统《文选》和唐代无名氏《古文苑》所采宋玉作品的来源。在《宋玉集》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地误入其他非宋玉的作品,最终形成今天17篇署名宋玉作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严复的翻译     
严复作为中国翻译史上的杰出人物,他的"信、达、雅"三字翻译理论及其译著《天演论》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不可抹去的重要痕迹。本文从严复的生平、翻译理论、翻译时期和译著四个方面对其作了客观系统的论述,再次强调了他这位译学理论家的先锋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严复与袁世凯关系释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严复和袁世凯的关系,学界关注很少。事实上,严复和袁世凯交往的二十多年,经历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民初政坛风云的起伏,严袁之间的友谊和纷争,深刻反映了那时社会文化的变迁,也透视出严复的政治追求及其对袁世凯的整体认识。严复倾心袁世凯,既是个人好恶,更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背景。  相似文献   

13.
严复与中国文化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其实质是传统政治、文化遇到严重危机,解决的办法是使之现代化。严复是第一位由此双重危机的层面认识这个问题的。他借用西方科学、民主、自由思想,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政治相为表里为中国贫弱之源;以进化论为据,主张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以治本,初步提出了更新中国文化的思路,启动了其后百余年间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思潮。  相似文献   

14.
在《盗火者严复》一书中,李新宇先生通过重返历史现场、打捞历史细节,不仅还原了中国现代思想之初生环境,而且从这一代启蒙者的思想局限和失败经验中,看到了中国现代化出路之所在。这也是今天重读严复、重返启蒙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清末民初,面对内忧外患的民族危机,严复敏锐地意识到国民素质低下是中国积贫积弱的根源,遂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民思想,试图通过提高国民素质达到自强保种之目的。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严复坚持教育优先,在教育研究和实践中投入了极大的精力。虽然历史最终证明了严复的失败,但是严复的三民思想至今仍然有其现实意义,提高国民素质,培养现代化的公民,应该仍然是我们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显志赋》作为冯衍的代表作,属于汉赋中思想内容丰富深刻,抒情性很强的一篇作品。它表现了作者忠而见疏后老庄退隐之情萌生的倾向,同时也抒发了其愤世嫉俗的强烈感情。本文结合冯衍的生平探讨一下《显志赋》所“昭章”的“玄妙之思”,同时对其艺术表现形式作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是人类共同的美好追求.严复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在这方面也有新的建树.他从"天演"和中西文化融合的独特视角,运用西方社会学的社会机体和谐理论,就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机体、社会根基的和谐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他认为社会机体和谐的核心是"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社会根基的和谐则是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即"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但无论是社会机体,还是社会根基,都是在不断调适与会通的动态过程中逐步达到和谐的.  相似文献   

18.
考察严复与袁世凯的关系始末,是研究严复政治思想极好的个案。二人交谊深厚,严氏之于袁氏由保持距离到靠拢支持,到最终失望。辛亥革命后,严复支持袁世凯是其政治思想的自然演进与具体体现,而非其思想的“倒退”。严复对强人政治的支持,实在是一种理想政治无法实现时退而求其次的、无可奈何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严复从国家富强的角度出发,以西学理论为基础,以西方的实际发展为依据,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民"学说,并将其作为改造国民劣根性,实现人的近代化的具体途径,在中国近代社会产生深远影响。不但将变法维新运动推向更深层次,而且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再造国民性思潮,对中国近代人文精神的重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林纾和严复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他们的影响非常深远。直到现在,他们的声望也是享誉世界的。因为有着相似的社会背景,所以他们的翻译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每个人也都有着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