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炼词与炼句     
作者对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的精心选择和认真锤炼,往往托出一幅耐人寻味的艺术画面,给读者以美的享受。诗人臧克家在《难民》一诗中,为了描绘黄昏时乌鸦归巢的真实情景,反复构思,三次变更一个诗句中的谓语。  相似文献   

2.
文章修改的重要性,已经为许多人的写作实践所证明,许多大家的名作都经过了反复的修改。我们今天就说说到底怎样修改自己的作文中的——炼词炼句。  相似文献   

3.
炼字 ,即指遣词造句 ,运用字词的功夫。有的人不注意锤炼字词 ,诗文写作出来虽也能表情达意 ,但却摆脱不了平淡俚俗。自从韩愈帮贾岛从“推”和“敲”两字中斟酌定一个“敲”字后 ,至今都把修改文章叫作“推敲” ,可见要想写好诗文 ,就得仔细推敲文字 ,这就是炼字。一、炼字炼意 相互照应如何炼字呢 ,毛泽东说 :“写文章要讲逻辑性。就是要注意整篇文章 ,整篇说话的结构 ,开头、中间、结尾要有一种关系 ,要有一种内部的联系 ,不要互相冲突。”注意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就文章的字词锤炼而言 ,是很重要的。例如唐人王湾《次北固山下》“海…  相似文献   

4.
每个同学都渴望自己能写出些妙文佳句来,但又常常不能遂意。其实,如果注意一些炼句技巧,是可以使那些本来不起眼的语句大放异彩,甚至照亮整篇文章,给文章平添不少文采与内涵的。这里,就给大家展示几种炼句方法:  相似文献   

5.
皮日休(唐):百炼为字,千炼成句。方干(唐):吟成五个字,用破一生心。杜甫(唐):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相似文献   

6.
7.
谈谈炼词     
炼词,在我国古代的《诗话》、《词话》中叫做炼字。唐代诗人贾岛的“僧敲月下门”,宋代文人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是炼词的两个范例。“僧敲月下门”的“敲”,它不仅表达了叫门的动作,而且表达了叫门的声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它不仅写出了春到江南,而且写出了江南的一片春色。从这两个范例中,我们可以看到,炼词本是词的选用,不过它不是一般的选用,而是根据“情境旨趣”来选用词语,使其所表达的内容更加丰富,形象更为生动。炼词的过程,就是根据“情境旨趣”来选取最能表达更丰富的内容,而又能表达得最形象生动的词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高森 《中学生阅读》2009,(11):16-18
特别提示: 高考古代诗歌阅读鉴赏试题让许多考生感到困惑,为了给备考的同学们提供一些具体帮助,特撰写了一组文章谈这个问题。上次跟同学们探讨了“解读字面意义,再现画面形象”对于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必要性及其方法,这次再谈谈形象和语言的鉴赏问题,算是其中的第二篇。以后还要陆续谈到表达技巧鉴赏和作答要领等问题。古代诗歌讲究意象意境,讲究炼字炼句,这些都是阅读鉴赏古代诗歌必须弄明白而且要好好掌握的内容。这些内容首先是必备的古诗鉴赏知识,同时我们还要把这些知识转化成为古诗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9.
炼字与炼句     
历史上传诵下来的好诗文无不与炼字有着密切的关系。炼字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语言精炼,用词准确,古有“一字之师”、“一字之神”、“一字千金”的故事,足以说明语言精确性的重要。  相似文献   

10.
古人习诗作文极其讲究用词的精练贴切,是谓“炼词”。在诗话词话中,曾流传下许多诗文圣手锤炼或彼此切磋最佳用词的趣话。一、以“苦吟”著称。贾岛为其代表人物,他们追求“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  相似文献   

11.
炼词举隅     
长军 《初中生》2012,(35):13
吴敬梓的《范进中举》写范进中举前贫困落拓,乡试前向丈人借钱,被胡屠夫骂道:"……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蛤蟆想吃起天鹅肉’来了……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在胡屠户眼里,秀才女婿只是个癞蛤蟆,把其想中举定性为想吃"天鹅肉",这令范进毫无自尊可言。而一个"天鹅屁"更把侮辱推向极点。从"肉"到"屁",胡屠户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涛人在创作中非常注意炼字,炼句和炼意。并在这方面留下不少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用心体会和分析、借鉴。 从文学作品的构成来说它的第一个要素就是语言。而诗歌由于要求更集中而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它在语言的运用上也就要求更加精炼。因此,优秀的诗人对于语言的选择取舍、加工提炼,都是苦心经营的。所谓“吟安一个宇,捻断数茎须”,“吟安五个字,用破一生心”,所谓“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以及“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清涛丽句必为邻”等自述,正说明了诗人们为了更大地发挥出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辞警意丰、笔无虚设的境地,在遣词用字方面是如何讲究锻炼,费尽心思。  相似文献   

13.
世界上的语言有两大体系:一为综合性语言(synthetic language),另一为分析性语言(analytic language)。这两大体系有着很大的差异,其中词的用法与词序上的不同是十分明显的。 如果是综合性语言,譬如俄语,由于名词的性与格和动词变位、体、数等关系,诃序的改变大致不会增加对意义理解的难度。语法分析,相对地说来,似乎也简单一些。 英语属于分析性语言,不依靠词尾变化来表示句法关系,句子中的词位比较固定,词序  相似文献   

14.
词语是语言中最基本的单位,如果说语言是文章的外衣的话,那么词语就是构成衣服的布料了,料子质地好坏与否,直接影响到阅卷老师对文章的评价。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道:“水含珠而生色,山蕴玉则生辉。”孔子又云:“言而无文,行而不远。”那么我们怎样对文章的词语进行锤炼加工,  相似文献   

15.
锤炼词语是习作水平的重要体现。开展锤炼词语式作文教学的目的,在于教学生养成良好的遣词造句习惯,寻求恰当的词语,以便既生动贴切又新鲜活泼地表现人或事物,写出富有文采的习作。  相似文献   

16.
古人习诗作文极其讲究用词的精炼贴切,是谓“炼词”。在诗话词话中,常举这种“一字师”材料。曾流传下许多诗文圣手彼此切磋最佳用词的趣话。唐人骆宾王曾在杭州灵隐寺改过“人闲桂花落”之诗句,同时还在杭州清风岭僧舍为高适改过诗。高适任两浙观察使时,曾在清风岭僧舍壁题诗一首:“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翻松露湿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后来,他又对自己诗中“一江水”颇存疑惑,以为月  相似文献   

17.
正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说的是遣词造句在诗词文章中所占据的不可撼动的地位,更是考验文人真情实感的试金石。遣词,如同熬糖,需要历经水煮蒸发、筛滤杂质、捶打磨炼才可炼出甘甜的糖浆。古人对词的提炼可谓精推细敲,呕心沥血至捻断数根须。不过,正是这番千锤百炼的功夫,让诗词有了无与伦比的妙不可言,精练、生动、含蓄便是其本义所系,甚至有着画龙点睛的功效,令人拍案叫绝。一、关注颜色,洞察人物心理  相似文献   

18.
唐代诗人贾岛关于作诗炼句有一句名言:“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另一位大诗人杜甫也有一句炼句名言:“为人性僻眈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里讲的都是关于写作者为锤炼语言潜心用功的事。在历史教学中,教师的炼句同样是必不可少的。精彩的语言如同天女散花使人惊叹,如同暮鼓晨钟使人警醒。我在历史教学中非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文人写诗作文皆注重炼词。古代文学创作经典《文心雕龙》中有这样一段话:"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意思是说选词、炼词是造句成文的基础,十分重要。历代文人非常讲究炼词他们强调字词的推敲和锤炼,力求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卢延让曾有过"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诗句,杜甫也曾写下"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样的诗句。可见,古人为炼词,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在《边城》中对词语修辞手段的选择和运用,不仅凸显了湘西的地域色彩,而且在刻画人物、表现习俗、描绘情景中达到了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现从修辞学的角度,归纳出《边城》中最主要的用词规律,了解修辞方法和技巧,更好地欣赏原著,作为今天写作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