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通过分析<左传>"赋诗"、"引诗"的<诗>用状况,结合<论语>"论诗"和孟子、荀子的"引诗证理",利用上博<诗论>所传递的评诗信息,可再现先秦时期的两大<诗>学系统--"赋诗"系统和"评诗"系统,补充载籍之缺,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诗经>早期的流播.  相似文献   

2.
<曹风·蜉蝣>、<唐风·蟋蟀>二诗之意旨历来众说纷纭.比较、分析并综合古今众家解<诗>之说,旨在探索<诗经>时代的先人对生命的感叹与思索,及他们的思索与探求对现代人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分析柳宗元<江雪>一诗的创作主旨,在对前人观点的分析的前提下,结合自己在永州的考察,认为该诗是寓过去之回顾而萌发信心,诗中所举之雪,实际是给当时通俗的读者暗示了政治批判.  相似文献   

4.
房日晰、房向莉<读<全宋诗>札记>一文,据清初人所编<宋百家诗存>为<全宋诗>补遗的17首诗,符合<全宋诗·凡例十一>的规定,不为误辑.<全宋诗>的补订须更多人参与,多听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5.
作者认为,诸多名家将<史记·项羽本纪>"战少利"之"利"释为"胜利",值得商榷.全文从钜鹿战役的史实、"战少利"与项羽当时心理和行动的关系、司马迁<史记>遣词造句的规律以及诸多辞书对"利"的释义几个方面,对"战少利"进行了考释,并兼及语文教科书中的类似错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千古名篇<诗经·魏风·伐檀>之主题,传统的说法一直以为是伐木工人讽刺剥削阶级不劳而获的诗.迄今为止,此说仍有很大影响.近来又有人认为它是一首"慕恋的情歌".本文在对<伐檀>作者身份的确立、伐木工人造车及劳动之情景的考察、本诗词句的疏解、伐木场景及自然环境的描写对全诗作用的认识、诗歌层次结构与感情脉络的把握,以及周代社会手工业生产情况的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伐檀>是对自食其力不素餐之君子的赞歌.  相似文献   

7.
<中国李白研究>2000年集载吕华明先生<李白〈为宋中丞自荐表〉写作时间考辨>一文,吕文提出了<为宋中丞自荐表>作乾元三年二三月的新说法.本文就此进行探索,认为此表当作于至德二载八月崔涣,罢相离任江南巡抚以后旋接宋若思以御史中丞领江南西道采访使兼宣城太守任上李白"陪宋中丞武昌夜饮"之前的八、九月间.本文还就<李白〈为宋中丞自荐表〉写作时间考辨>所涉及李白几首诗的作年亦提出不同看法,从而作为否定<为宋中丞自荐表>作于乾元三年二三月间的旁证.  相似文献   

8.
<南山诗>是韩愈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其赏析,概括了韩诗雄奇瑰伟的基本风格特征,并以整个文学史为背景,初步探讨了形成这种特征的原因;还通过对<南山诗>艺术上优缺点的分析,指出了该诗在中国诗史上"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独特价值和地位.  相似文献   

9.
<诗@豳风@七月>作于早周公刘之世,其时在公元前十六世纪中叶,约当夏桀之世.<七月>作为早期周族诗历,通篇皆用周历记事.周历的"七月流火"正是夏代才有的天象,成为判断此诗作年的坚强证据.<诗@豳风@七月>绎释进一步对相关疑难词句作了疏通.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滥觞--唐代敦煌话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以唐代的五部敦煌话本<庐山远公话>、<韩擒虎话本>、<叶静能诗>、<秋胡变文>、<唐太宗入冥记>为例,具体从创作流派、创作题材、创作艺术、创作思想内容等四个方面来探讨敦煌话本作为通俗小说之源的小说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结合多部古本《石头记》以及"脂批",认为"终身误"与"枉凝眉"两首曲都是通过宝玉的口吻讲述了"宝黛钗"之间的情感纠葛。"终身误"的主人公是宝钗和黛玉,而对宝钗有所侧重,它是形在宝钗,神在黛玉;而"枉凝眉"的主人公也是黛玉和宝钗,而对黛玉有所侧重,其中又时刻闪现着宝钗的身影。这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状态,也是曹雪芹表达的真实情感。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诗歌史上,《诗经》在多方面具有典范意义,在诸多方面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战争诗确立的三大经典主题,即经久不衰的爱国主题、家国相连的思乡主题以及温润和雅的闺怨主题,极具独特的情感特质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后世战争诗尤其是唐代边塞诗主题的渊薮,其主题范式、抒情方式、审美取向以及精神追求为后世边塞诗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鲍照诗风"发唱惊挺,操调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心魂",是以"颠覆阅读"方式引起世人注意的,但这样的诗风难以为继,其后继者亦不被世人所认可,只有沈约把鲍照的"俗"引向雅化,既多用民歌,又改"险急"为清新自然;既多写女性,又改"倾炫心魂"为文人趣味。沈约使鲍照所倡导的民歌与叙写女性文人化,于是成为南朝时诗歌发展的主流,这就是宫体诗。  相似文献   

14.
对联是我国汉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学体裁 ,是中国文学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之一。在汉民族思维方式、汉语文字个性与文学创作特征长期交融孕育的过程中 ,受唐代律诗对仗、用韵的催化作用 ,对联遂正式诞生。对联具有时代性、广泛性、实用性、概括性、独特性、趣巧性的文体特征。创作对联有三法 ,即 :集诗文成句 ;改换诗文成句 ;拟作新联 (严对仗 ,调平仄 ,重修辞 )。清代梁章钜《楹联丛话》是第一部联话著作。刘勰《文心雕龙》是六朝骈文的优秀代表 ,是对联写作与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重要著作。庶可称为第一部萌芽状态的“准联话”。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在她的文化思想史上孕育成熟了向往和平、追求和平、维护和平的崇高精神境界,倡导协和万邦、表正万邦、尊重小国、卫禁暴、教助邻国,主张不得已而用兵,用兵也要以正义为本,反对以兵疆天下.新中国的三代领导人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宣布中国永远不称霸,反对霸权主义,并培育了一种良好的市民社会,使得和平发展成了中国社会尽人皆知的共识.以西方大国为首炮制的中国威胁论,既没有事实依据,也没有文化依据.中国威胁论完全是殖民主义思想和冷战思维作怪的结果,也是某些国家为了获取不正当的民族私利面不惜牺牲中国的正当权益的一种卑劣手段.  相似文献   

16.
古代战争诗有各种不同的叙事视角,《诗经》二《雅》中的战争诗多从正面歌颂天子的文治武功,是一种朝廷政治视角;《楚辞·九歌·国殇》为祭祀为国死难的将士而作,蕴含着一种巫文化的视角;汉乐府诗歌的战争诗反映了民间视角;杜甫的战争类诗篇是一种忧国忧民的士人视角,也是战争诗的高峰。  相似文献   

17.
九叶诗派以艾略特的诗歌主张为参照系,推崇“新诗现代化”的诗学理论,探寻并确立了“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这一新的诗美原则,在特定的战争年代建构了中国式现代主义的诗歌与诗论,他们是“新诗现代化”自觉的提倡者和实践者,有力地推动了新诗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作为"乐府双璧"之一的《木兰诗》,又称《木兰辞》,以其动人的故事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北朝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代表了北朝乐府民歌的杰出成就,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极为罕见的作品之一。遗憾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几乎各时期的中学语文教材都将《木兰诗》收入,对"唧唧复唧唧"、"双兔傍地走"等词句的解释却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读,进而影响了几代人对《木兰诗》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论起苏词,多以“豪放”赞之。苏轼天性豁达、侠骨峥峥,创作中,刻意要“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形成其词豪放、旷达风格。但苏词中还有一批叙写儿女私情、离愁剐恨之作,婉约柔美,纤丽清新,剐有一番风情。通过对苏轼具体词作的分析,可以看出苏词特有的艺术风格应是:纤丽与雄壮齐飞,婉约共豪放一色。  相似文献   

20.
从1875-1925年《申报》广告看中外企业"商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郑观应提倡“商战”以来,不论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实业救国,还是历时数十年的国货运动,都是近代以来中外“商战”的具体体现。作为经营管理模式从传统到现代过渡的标志之一的近代报刊广告的兴起,为中外“商战”提供了另一个广阔的舞台。在统计1875-1925年《申报》广告的基础上。考察近代上海的中外企业在《申报》上的广告争夺情况,以期窥探近代中外“商战”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