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写下这个题目后,我便努力避免落入以往“传奇”的俗套。近年我们听到太多的诸如中国民乐在金色大厅如何辉煌的“传奇”。然而,尽管经过多年的国际化交流,中国仍然不被外国受众真正了解时,突然间发现,因为急于走出国门,我们却没有认真地考虑如何进入对方主流社会,并充分利用对方的主流传媒,让中国传统民族化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2.
“兵法社会”与“兵法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历史化一个鲜为人知的潜在的基本特征,是“兵法”、“兵法社会”和“兵法化”。有道是“半部《论语》治天下”,其实,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并且是一小半。还有那另外一大半应当是:“一部‘兵法’收天下”。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追求真善美为目标的伦理型文化,而善是其最重要的特质和核心价值。《大学》所言“止于至善”,说明善乃儒家最高的道德理想,求善的核心价值的形成与儒学的长期浸润密切相关。当然,我们讨论中国文化中善的思想,也决不能够忽略道家。  相似文献   

4.
“文革”与头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农 《寻根》2000,(2):79-81
读杨绛先生的散《丙午丁未年纪事》,其中讲起她本人“革”中被“揪出来”以后不久的遭遇:  相似文献   

5.
沈坚 《寻根》2012,(2):57-59
中国地名的文化内涵向以丰富著称,其命名原则,既有同所在地特定的自然地理形貌相系,更有关涉到历史传统、社会习俗和文化心理等人文因素的。很多地名字词的用法,均具某种规定性,挖掘其背后深藏的特殊含义,还是颇见意趣的。  相似文献   

6.
范子燁 《中国文化》2012,(2):124-133
笔者平生嗜读《世说新语》,或许是因为这部文化宝典既生动而又深刻地激扬着“中国文化的狂者精神”,而风行於魏晋士林的长啸又恰好是这种文化精神在声音形态上的绝妙展演。  相似文献   

7.
伴随国力的不断增长,中国及其大型城市申办重大国际活动的积极性与功能率空前攀升。笔者曾在天安门广场目睹2008年奥运会申办成功万众欢腾的场面;近日赴沪参加中日韩文化产业论坛,恰逢上海南京东路步行街上广大民众为荣获2010年世界博览会主办权欢庆的场面。会议期间,从浙江宋城集团代表言谈中得知,杭州亦获筹办2006年世界休闲博览会的信息……。联系近年来中国承办的一系列国际协会、世界组织的主题展览、重要大会的过程和效果,结合对北京奥运文化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认为有若干或全局性、或要素性的认识应引起重大国际活动主办者的…  相似文献   

8.
张岂之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一书,1994年11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此后共印刷11次。2005年此书准备再版,并增加了插图,于2006年1月出版。现本刊发表该书的《序》、《再版序》和《后记》,由此可以看到该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请本刊读者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9.
郭璞《游仙诗·京华游侠窟》 ,唐人李善在《文选注》中作了较为详细的注释。依李善注 ,诗中“未若托蓬莱”之“蓬莱”系仙境之代称 ;而“安事登云梯”之“云梯”则指“仙人升天 ,因云而上 ,故曰云梯”。与此相关 ,他还将“进则保龙现”、“退为触藩羝”之“进”、“退”解作“求仙”与“处俗”。如此注解 ,自然与诗题“游仙”吻合。但后世却出现了一些与李善注不同的观点。如清人沈德潜《古诗源》卷八注“进”为“仕进” ,与李善解作“求仙”不同。晚清以来 ,又有不少学者作了一些新的解会。黄季刚认为 ,郭璞《游仙诗》系“摅其忧生愤世情 ,…  相似文献   

10.
说“疑冢”     
陶易 《寻根》2011,(5):22-25
“疑冢”,是“为防人盗掘而造的假墓”(《辞源》)。《中国文化辞典》“疑冢”条说得更详明:“古人或有生前结下冤仇之家,担心死后会被仇人掘尸毁墓,故常作假坟数座,称疑冢……也有为防备盗墓者因挖取财物而毁墓所作。”以上两种基本概括了古人设立疑冢的主要动机。疑冢的修建,一般多为墓主生前所定,也有身后由子孙所造,甚至还有乡邻或朋友代修的。历史上有名的疑冢有下面几例。  相似文献   

11.
徐梓 《寻根》2007,(2):12-15
很多权威的辞书,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和《辞海》,都把蒙学说成是学校,这实在是狭了一些。其实,蒙学是一个特定层次的教育,是特指我国古代对儿童所进行的启蒙教育,相当于现在的小学,其中包括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正>《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梦文化有密切的联系,仅第五回便融合了四种不同的梦型:亡灵警梦、神仙助梦、预兆之梦和适志警梦。值得注意的是,《红楼梦》在继承传统梦文化的同时,还加以改造和创新。以这四种梦型为参照系,我们可以从新的角度探究《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一、亡灵警梦亡灵警梦是指亡灵通过向梦者预警并指出脱困之法,从而使梦者转危为安之梦。这种梦型早在先秦典籍《左传》中就有记载:晋楚鞌之战前夕,晋将韩厥梦其亡父谓其"且辟  相似文献   

13.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考验着一切艺术形式,经千百年传承的中国传统戏曲正陷于“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尴尬处境。如何使年轻一代了解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使传统戏曲在新的时代有其未来?已成为当前中国文化建设必须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周瑾 《中国文化》2011,(2):21-34
端绪 生气浩漾天地间,导引道道湍流,抟合团团洄渊。万化之生生实情,诚可谓曲成而浑成。屈伸往复以移换,盈虚剥复而代谢,此乃相与曲成也;以顺逆反衬、委曲互形之势交替成全。复归生命根柢源泉,采汲能量、复兴生意,此乃自尔浑成也;循自反之路以复本复元,由浑全自足而重开生面。  相似文献   

15.
廖奔 《寻根》2000,(4):102-102
  相似文献   

16.
刘梦溪 《寻根》2009,(3):4-6
我近来对国学和相邻概念所作之辨析,不是表示我反对国学,或者不要国学,而是主张国学无须太热。20年前的1988年12月15日,我在《中国文化》创刊词里写道:“与学界一片走向世界的滔滔声不同,我们想为了走向世界,首先还须回到中国。明白从哪里来,才知道向哪里去。文化危机的克服和文化重建是迫临眉睫的当务之急。如果世界同时也能够走向中国,则是我们的私心所愿,  相似文献   

17.
<正> 不久前学界冯其庸先生和范曾先生说,他们主张谈"国学"不要仅限于儒学,最好谈"大国学"即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这个意见,我觉得很好。我主张谈"百家之学",并不限于儒学一家。在我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一书(1994年初版,2009年三版)中已经着重宣传过这个观点。  相似文献   

18.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25章)。他主张从自然与人类社会相统一的角度去把握人类生活的准则。  相似文献   

19.
2007年,是中国话剧一百年的纪念年。1907年,中国第一个话剧剧团春阳社和第一出话剧作品《黑奴吁天录》在中西多元文化共生的上海诞生。自此之后,话剧像其他艺术一样在中国的政治视野和文化生活中发展了百年。[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说“孝”     
许刚 《寻根》2011,(3):4-7
方今中国,日新月异,诚可谓千百年来未有之大变局,何去何从,我们似乎要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有没有特色,能否走下去,不可得知,但倘若总结一下我们固有的数千年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