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海高原一株柳》选自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文第一节交代这是一株“平常”的柳树,第二节又交代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既给学生造成了阅读的心理冲突,又直抒胸臆地表达了作者对这株柳树“望而生畏”之情。而三四两节。却浓墨重彩地描写了青海高原的苍凉。直到第五节才具体地描述了这株柳树的“巍然”“强大”。  相似文献   

2.
<正>【教材依据】人教版语文第五单元第15课《青海高原一株柳》【设计思路】陈忠实写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是篇借物抒情的散文,这篇课文原是初一学生所学,现在提前到小学六年级。课文文质兼美,但是词句的理解却有难度,尤其需要学生感同身受地去理解青海高原柳顽强生存、不懈拼搏的毅力与勇气更是有困难,毕竟这些小学生身在蜜罐里,长在温室中。课文中有一段对青海高原柳树的描写,一段对这株柳树生长历程的想象,我主要抓住这两段文字进行剖  相似文献   

3.
一、创设情境:领入"藕花深处" 1.语言可以投石成浪.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育帮助学生自主进入角色,井在帮助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让他们言之有物、育之有序、育之有情,这是语文学科的优势所在.在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时,我先让同学们交流有关写"柳树"的古诗,比较古诗和平时我们所看到的柳树有何不同,然后让他们再来说说柳树生长的环境,最后引入课题:"有这样一株柳树,它却长在高原上,你有什么疑问吗?"一石激起千层浪,"高原气候恶劣,它怎么能生活在高原上?""难道就只有一株吗?这株柳树长成什么样?"一个个问题正是学生在调动了情感之后进发的思维火花.  相似文献   

4.
一、复习引入营造氛围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生:青海高原一株柳。师:我们大家是安吉人,安吉是竹子的故乡,大家看得最多的是竹子,但是我想你们对柳树肯定也不陌生。因为垂柳依依是我们江南随处可见的风景,可是很奇怪,今天咱们要去看的这株柳树却生长在青海高原上。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青海高原的环境非常苍茫、荒凉,那儿有着——(课件出示词组)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些词组吧。  相似文献   

5.
《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第一课时教学,在检查学生预习,让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直奔主题,抛出主问题"这株柳树究竟‘神奇’在哪里?为什么会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并根据这一问题展开教学。这样,使课堂教学变得简洁而高效,有力地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正>这是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普通、极其平常的柳树。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木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走到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我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  相似文献   

7.
朱水平 《江西教育》2012,(29):31-32
柳树是六年级学生再熟悉不过的景物,它们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特级教师盛新凤执教《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通过各种手段颠覆了学生心目中柳树的传统意象,重塑坚韧的钢铁意象,将高原柳深深地扎根于学生的精  相似文献   

8.
朱水平 《江西教育》2012,(10):31-32
<正>柳树是六年级学生再熟悉不过的景物,它们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特级教师盛新凤执教《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通过各种手段颠覆了学生心目中柳树的传统意象,重塑坚韧的钢铁意象,将高原柳深深地扎根于学生的精  相似文献   

9.
《青海高原一株柳》(苏教版第十一册),为读者展现了一株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神奇”在哪里?一是生长环境恶劣,二是在恶劣环境中却生长得奇高奇大、奇坚奇硬、奇绿奇深.它令“我”“生畏”的是什么?是精神和品格.我认为本文的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怀着敬畏的心情,去领略这株奇柳顽强不屈、坚忍不拔的品格,从中感悟到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  相似文献   

10.
《青海高原一株柳》(苏教版第十一册),为读者展现了一株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神奇"在哪里?一是生长环境恶劣,二是在恶劣环境中却生长得奇高奇大、奇坚奇硬、奇绿奇深。它令"我""生畏"的是什么?是精神和品格。我认为本文的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怀着敬畏的心情,去领略这株奇柳顽强不屈、坚忍不拔的品格,从中感悟到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  相似文献   

11.
《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每每读到这样的文字,都给人强烈的震撼,这些感性的文字,只有我们细细体会品味,才能感觉到.这样的精神种子只有住在人的内心深处,方能滋养我们的灵魂.那么在我的课堂上,我该教给学生什么呢?  相似文献   

12.
正一、解题引领,以疑导究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第15课——《青海高原一株柳》,请一位同学来读课题。师:我知道每一个同学都能正确地读出题目,这还不叫真正的会读。怎样才叫会读呢?你能从课题中读出这篇课文会写哪些内容?会具体写哪些内容吗?生:我读出这篇课文会写青海高原和一株柳两部分的内容,我认为会重点写一株柳,写青海高原是为了衬托一株柳。师:看来题目没有白读嘛!要想解决所有的问题,就要走进课文。【点评】"学贵有疑。"课前,把学生的疑问搜集并进行整理,以学生的问题为抓手,引导学生品读课题,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5课。A案□朱秀娟教学目标1.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生命力。教学重点、难点  相似文献   

14.
教材版本 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第15课 教材分析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文章通过运用环境描写、外形描写、想象、对比反衬等多种表达方式,赞扬了高原柳身处逆境不屈抗争的顽强生命力。从叙述结构看,这其实是一种仿英雄传记的结构形式:开头交代身世,即出生环境及生长情况,  相似文献   

15.
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离不开生动传神的描写;而细腻准确的描写,也是读者阅读后印象最为深刻的内容。《二泉映月》中,对整首乐曲声音的描绘,仿佛让我们听到了这动人的乐声,可谓当代“琵琶行”。《钱学森》中开篇的环境描写,读后让人入情入境,同时留下悬念,引发思考;文中对钱学森两处语言的描写,又让我们走进人物内心,领悟人物品格。《青海高原一株柳》中,对柳树形态的直接描绘,对柳树生存环境之恶劣的刻画,都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株柳树不屈不挠的强大生命伟力。这样的文本范例不胜枚举,为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描写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笔者在教学《水》一文时,也努力尝试在阅读教学中探索培养学生描写能力的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16.
离下课还有三四分钟的时间, 《微笑着承受一切》一课的教学任务也基本完成,学生们正在动情地朗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不难看出,他们也和我一样,都被桑兰那坚强不屈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  相似文献   

17.
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离不开生动传神的描写;而细腻准确的描写,也是读者阅读后印象最为深刻的内容。《二泉映月》中,对整首乐曲声音的描绘,仿佛让我们听到了这动人的乐声,可谓当代“琵琶行”。《钱学森》中开篇的环境描写,读后让人入情入境,同时留下悬念,引发思考;文中对钱学森两处语言的描写,又让我们走进人物内心,领悟人物品格。《青海高原一株柳》中,对柳树形态的直接描绘,对柳树生存环境之恶劣的刻画,都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株柳树不  相似文献   

18.
<正>《青海高原一株柳》是陈忠实写的一篇借物抒情散文,文章的字里行间蕴含着对柳树那顽强生命力的赞叹与敬畏。文章语言生动,文字优美,结构典型清晰,但由于文章篇幅较长,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学略有难度。那么如何突破这个难度,做到"长文短教",且让学生学有所得呢?在今年的省"师陶杯"颁奖活动暨区第四届课堂有效教学研究节中的课堂教学展示中,我执教了此文,故对此文进行了深入的文本研读与课堂探究,收获颇多。  相似文献   

19.
问: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中,最后一段有这样一句话: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以  相似文献   

20.
正《青海高原一株柳》是当代作家陈忠实写的一篇散文,词句恢弘华丽,气势磅礴,恰当的比喻、合理的想象,使事物特征的描写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文本中的每一个字词都有着独特的内涵,都可以作为一个重点去细细琢磨,都可以敲击出别样的理解。对于这样深奥的课文,董敏华老师在执教时巧妙重组教材,删繁就简,把对青海高原一株柳精神实质的感悟和解读,以及由此阐发的人生哲理,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通过"一唱多叹的循环反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