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展开的.这就使得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受到全球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双重的,即利弊兼有,机遇和挑战并存.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可以说是对此进行的积极回应.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两者是内在统一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社会主义定位的理论。邓小平从宏观上对社会主义进行了准确定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定位的根本原则 ;当代中国实际及历史经验和时代特征结合是社会主义定位的根本依据 ;国情的定位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定位问题 ;对社会主义定位必须运用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3.
培养道德“圣人”是我国道德教育目标的一贯定位,这种道德教育定位在道德美德伦理的层面。而忽略了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连的规范伦理部分,使得道德教育成为道德说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规则意识尤为重要,我们道德教育的当务之急是打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主体——公民,现代道德教育应定位在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连的规范伦理部分,增强人们的规则意识。  相似文献   

4.
培养道德“圣人”是我国道德教育目标的一贯定位,这种道德教育定位在道德美德伦理的层面。而忽略了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连的规范伦理部分,使得道德教育成为道德说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规则意识尤为重要,我们道德教育的当务之急是打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主体——公民,现代道德教育应定位在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连的规范伦理部分,增强人们的规则意识。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定位的历史根据是中华文化,多元共生的诸文化形态是文化定位的时代背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的实践构成文化定位的现实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是这次文化定位的理论先导,实现民族复兴是文化定位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6.
中国一直致力于市场化建设事业,农村经济市场化是市场化建设的一部分.显然,农村经济市场化与商事法律制度有着天然的、必然的联系.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这种联系尤为明显与重要.在这种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是农村在中国市场经济体系及商事制度的地位问题、农村承包经营户的商事主体问题、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农村其他资源的商事客体问题以及农村公益事业的商事运行制度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使得我们要重新思考如何变革我们的商事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概括难在建立共识。破解难题,首先要在定位上建立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凝练应把握三个基本定位:在空间上应定位为中国,大尺度时间上应定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服务对象应定位为人民群众。破解难题,更要在凝练概括原则上建立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凝练应坚持十个三统一原则,即在命题、践行主体、内容、价值目标、功能效用、日常生活、精神建构、产生机制、具体运用、语言表述等十个方面分别实现三个要求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佳表述为:和谐,民本,情义。这三个词在内在逻辑上体现了真理和价值的统一,符合三个基本定位和十个三统一原则,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辩证唯物地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是社会主义中国化的最早形态。联俄 ,走社会主义道路 ;联共 ,干社会主义事业 ;扶助农工 ,唤醒社会主义的力量。三大政策导致了孙中山革命实践与理论的三大转折 :把学习榜样从西方资本主义转向了东方的苏俄社会主义 ;把革命联合力量由大军阀、大资本家转向了中国共产党 ;把革命基本动力由资产阶级转向了工农民众。三大根本性转变使得孙中山的社会主义由主观变成现实。中国的具体国情与发展阶段的历史定位是孙中山三大政策的民生主义成为现实的客观基础与理论依据。只有从孙中山三大政策的民生主义的时代特征与中国特点去理解与认识其社会主义 ,对孙中山晚年的评价才可能是客观和公允的。  相似文献   

9.
如何理解自己的文化即文化的自我定位,包括文化的本体定位、主体定位和质量定位,关系到文化的内容、形式及发展趋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总体上是中华民族的存在方式、权利和责任,它应体现中国人民的发展诉求、根本利益和中国社会现阶段的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这一历史定位决定着它的社会性质和历史命运,最终决定中华民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繁荣与昌盛。坚持这一历史定位是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目标定位是对改革成果的制度化界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到"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始终未能摆脱市场经济是补充的概念,没有认识清楚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这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在20世纪80年代定位不准的瓶颈.邓小平南方谈话对多年来市场与计划关系问题的争论作出了科学总结,为中国共产党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对改革目标的定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