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时代物理教学渗透的劳动教育以“立德树人”为理念,以培育学生的劳动素养为核心方向.初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试题创设劳动情境,从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四个维度考查学生的劳动素养,并以此为方向,教师应在物理教学中落实劳动素养的培植,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高中物理实验中融入劳动教育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也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进一步夯实学生的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等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物理水平。本文从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和课后自主实验三类实验入手,分类施策达成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给出高中物理实验中融合劳动教育的教学实践路径。为了深入推进劳动教育关键环节在高中物理实验中落地落实,构建了“以学知劳—以练强劳—以赛促劳—以展享劳”层层推进的综合实践路径,为劳动教育学科融合化的实施提供可参考的路径与经验。  相似文献   

3.
物理学科与劳动实践密切相关,劳动教育与高中物理的融合将对学生理解与应用物理知识、培育劳动素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立足物理教材、把握物理课堂、完善评价方法,实现以劳启智、以智益劳的目标,为劳动教育融入高中物理提供可资借鉴的多元化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为例,切实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从而达到以学促教,教学相长.具体操作是:通过学生自制实验器材,小组合作探究,学生总结结论,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初中物理课堂,学习物理知识.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5.
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蕴含丰富的物理学科知识,通过劳动工具、劳作方式、劳动成果多维度创设真实性物理学习情境,以“劳动情境+物理问题”的形式促使劳动素材和谐融入物理教学活动,以期探索在物理课堂进行学科融合及多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6.
为扎实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洋口小学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劳动教育”意识,以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为基本立足点,把握课堂教学主阵地,大力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开展实际有效的劳动教育课程,以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为主要着力点,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倡导用劳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良好品质,以加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为最终落实点,将劳动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7.
王春芳 《成才之路》2009,(24):47-47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嬉础的学科,物理实验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物理概念,理解和巩固物理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实验、观察、思维等能力,并使学生获得特殊的劳动技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磨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训练方法和创新精神。因此,物理实验是中学物理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办法。  相似文献   

8.
劳动教育不仅可以强健学生体魄’而且还可以培 养学生良好的性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对于农村小学 生来说,劳动能力与劳动技能的培养,尤为重要。本文从建立 健全劳动教育体系;创新劳动教育、教学管理策略;提高家长劳 动教育意识,形成劳动教育合力这三个层面提出了农村小学生 劳动能力的培养实践策略’希望为全面提升农村小学劳动教育 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劳动教育的时代性与教育属性要求其必须高度重视学生高阶能力的培养.劳动教育的高阶能力包含高阶思维能力和社会情感能力,它对我国高阶人才的储备、公正民主劳动氛围的形成、良好劳动价值观的养成具有极大的价值.然而,当下劳动教育偏离时代诉求,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不足.回应时代对劳动教育中高阶能力发展的诉求,要遵循劳动教育内容的阶段性,总体设计高阶能力的发展;以问题—项目为主要实施模式,聚焦提升高阶思维能力;结合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与劳动教育,紧扣高阶能力培养的时代性;以分工合作为主要组织形式,发展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  相似文献   

10.
创造性劳动教育意在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造的劳动精神,能在劳动中发现并运用智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产生创新性的劳动成果。STEM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将STEM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融入劳动教育,开辟了创造性劳动教育的新渠道。结合创造性劳动教育的本质及其与STEM教育的关系,创造性劳动实践以发现与分析劳动问题、设计与优化创造方案、创制与改进实物作品为实践路径,以劳动手册、劳动成果为评价手段,引领学生亲历创造性劳动的全过程,提升创造性劳动意识与能力。  相似文献   

11.
劳动技术教育是初中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从古至今,人类辛勤劳作,积极探索,创造幸福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师要将中华民族勤劳的美德传承下去。本文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为学生创设劳动机会,充分发挥初中劳动与技术课的教育价值,引导学生不断进取。  相似文献   

12.
“精细化劳动”,强调细致参与,追求精益求精。《人人都是美化大师》班会课是“精细化劳动”的一次主题教育实践。具体做法是:以身边工匠为榜样,唤醒学生的精细化劳动意识;以真实情境为素材,帮助学生发现精细化劳动问题;以小组合作为基础,激发学生的精细化劳动潜能;以工具图示为抓手,帮助学生形成精细化劳动策略。  相似文献   

13.
科学实践导向劳动课程是以科学实践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和服务他人的道德品格为目标的劳动课程。通过劳动实践问题发现、劳动成长任务设计、劳动课程实施、劳动行为评价等路径,传统的劳动课变为有科学方法指引的劳动实践课程体系。从“单学科”走向“跨学科”,从“学技能”走向“练思维”,从“劳动课”走向“做事情”,真正实现学生从想劳动、会劳动到善劳动、爱劳动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当前基于中职学生升学和就业的双导向的培养背景下,且部分家长劳动观念缺失,导致少数的中职学生养成懒惰不爱劳动的习惯,所以中职学校急需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劳动教育。中职学校可以通过家校沟通,明确劳动教育的意义,改变部分家长的劳动观念,要求家长适当安排学生进行家务劳动,除此之外,学校要加强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而班主任是中职学生劳动教育的主要引领者和实施者,需要探寻新教育方式,激发学生参与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劳动习惯。  相似文献   

15.
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学生应在劳动活动中培植生活能力,为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提供了理论指导。目前,在劳动教育中,生活力培养仍存在培养价值有待重视、培养路径有待拓宽、评价体系需要革新等问题。为切实推进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改革,提升学生生活力水平,应澄清生活力价值,营造劳动最光荣的社会氛围;整合多方劳动教育资源,携手拓宽生活力培养途径;创设多元评价体系,为生活力培养提供全面反馈。  相似文献   

16.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主要日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它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技术能力、创造能力和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学生的劳动与技术素质,促进学生的道德、智力、体力、审美能力等方面的平衡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初中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要在教学中努力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加强实作,让学生参与更多的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7.
栾慧敏  田阳  吉慧莹 《中国考试》2023,(10):71-78+87
劳动教育评价是确保新时代劳动教育有效推进的关键因素,对中小学生劳动素养培养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我国《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提出,可利用劳动档案袋有目的地记录学生劳动学习与实践的情况,评价学生的劳动表现。芬兰手工课程作为其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在评价方面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使用电子档案袋持续记录学习过程和手工作品的完成情况,为学生综合素养培养提供指导和反馈。借鉴芬兰的经验,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档案袋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劳动素养发展为导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关注学生完整的劳动实践过程,注重评价对学生反思性学习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背景下的劳动与技术教育既传承了我国传统的劳动教育,坚持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为主要目标:又凸现了日益受到国际社会重视的技术教育,它是整个学科的主体与核心,也标志着劳动技术课程的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19.
特教学校劳动教育的现状主要包括:学生劳动观念模糊,劳动体验薄弱;学校对劳动课程重视程度不够,教学内容单一;家长因对孩子过度爱护而回避劳动教育。为改变这一现状,首先,创设有文化的劳动环境;其次,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劳动意识;再次,努力构建有特色的劳动课程,指导学生开展高质量的劳动活动,同时实施有激励性和导向性的劳动评价。  相似文献   

20.
探讨人工智能语境下劳动教育的适应路径是对现实需求的积极回应。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劳动教育以劳动认同、劳动思维的培养为核心目标,以协作劳动为主要组织形式,以劳动实践为关键路径,力求在具身体验中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情感。为应对城乡、设计者与参与者、生生间的数字鸿沟、教师教学能力孱弱及大众传媒把关不力等一系列挑战,将人工智能的优势贯穿于劳动教育教学、管理与资源建设中,在"亲职教育"和"亲子教学"过程中转变家长观念;以典型劳模为载体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凭借"云教学"模式拓展劳动教育实践平台;并以区为项目、以校为单位,建立学校劳动教育智能监测评价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