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学历史课目前为何不为多数学生所重视?是学生不喜爱历史吗?不,他们平时大都津津有味地阅读历史小说,常常谈论得眉飞色舞。即使注重理科的学生也如此。那么,症结何在呢?原因多种,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有些教师在教法中忽略了两个特点。即: 中学生的年令特点之一是爱听生动的故事,他们的求知欲往往来源于此。越是低年级学生越是如此。历史课的特点之一是具有故事性、趣味性,易吸引中小学生。这是历史课的得天独厚之处。因此,我们正可以、也应该利用历史课趣味性、故事性的特点去适应学生爱听故事的年令特点。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历史课的这一特点,那么,我们就能成功地吸引住学生,因势利导地将他们引入历史科学的大门。同时,故事性、趣味性的讲授又能帮助学生形成历史表象、使他们从文艺等课外读物中获得的另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教学方式和应试教育的前提下,历史课枯燥无味、生硬呆板、气氛沉闷,这是学生不喜欢上历史课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目前课程改革中必须重塑历史课堂,使历史课有鲜活的生命力,还历史课形象、生动活泼的本来面目。历史教师能增强历史课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这就迈出了课改的第一步。一、兴趣是推动历史学习的动力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种事物和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与人的认识和情感相联系,认识越深刻,情感越强烈,兴趣也就会越浓厚。兴趣可以使人…  相似文献   

3.
<正>新学期开始,我校对学生进行了一次"你最喜爱的科目"小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历史课不大受学生欢迎。教师们不由得进行反思:学生不喜欢历史课的重要原因,在于历史课堂乏味、沉闷,历史教师缺乏教学魅力。为此,结合我校校本课题研究,本人从三方面作出了改变,推陈出新,彰显历史教学新魅力。  相似文献   

4.
阮直 《阅读与鉴赏》2007,(11):15-16
再浓的老酒醉人不过醉三天,可是乡情这坛老酒醉人却能醉一生。人越老,这坛酒就越醇厚。年轻时在外省读书,乡情是啤酒,想起的时候,一股脑地往肚子里灌进几瓶,汩汩如甘泉,一下子就能找  相似文献   

5.
在很多学生的眼中历史课是枯燥乏味、死气沉沉的,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历史课缺乏生动性,让学生失去了对历史课的兴趣。但是事实上历史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和人类的智慧: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扑朔迷离的历史事件、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这一切构成了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因此历史是活生生的,历史课也应该是生动的,历史老师应让已逝的历史"活"起来,让历史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历史的激情被激发。  相似文献   

6.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前历史教学因为长期固守传统教育模式,脱离社会现实,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实际需要使学生对历史课缺乏兴趣。针对我校纯蒙语授课的民族学校的特点,探索在历史教学中开展以蒙古史为主的民族知识教育,以期达到激发学生历史课学习兴趣的目的,增强历史教育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7.
历史课中的死记硬背让学生厌烦,学生对历史课普遍缺乏兴趣是不容置疑的现实。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中学历史教学要重塑历史课堂,使历史课有鲜活的生命力,还历史课形象、生动、活泼的本来面目,就必须讲究授课艺术。  相似文献   

8.
何珍璧 《甘肃教育》2007,(10S):38-38
历史课长期以来被看作是“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的代名词,尤其是初中历史课程,因为不是中考科目,学生、家长更加不重视。但这却并不是学生不喜欢上历史课的主要原因。无疑来说,教师在上历史课时,照本宣科,课堂气氛沉闷,缺乏应有的生动性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历史课没有了生动性,也就使学生失去了对它的兴趣,学生不喜欢听,不愿意学,就更谈不上通过它来培养人格、能力了。面临如此窘境,教师如何增强自身素质,改善教学方法与技巧,把历史课上“活”,  相似文献   

9.
历史学习心理与教学策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历史科学记述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历程,蕴涵着丰富的内容。“习史明智”,学习历史可以增进学生的历史智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目前学生对中学历史课却普遍缺乏兴趣。教育部1997年对北京2107位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学生对最不愿学的课选择比例由高到低的排序中,历史课居前3位;在学生对15门课程喜欢程度由低到高的排序中,历史课居第2位;在被学生视为“枯燥、没意思的课”的排序中,历史课居第5位。历史课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如此之低,令人震惊。其实,这一问题由来已久,且原因是多方面…  相似文献   

10.
高中生了解历史的主要途径是在学校中历史课。但是长期以来,历史课堂教学处于亚健康状态,学生无法提起学习历史的兴趣。造成现状的直接原因是历史课缺乏趣味性,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历史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高中历史教学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1.
用互动教学方法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中学教师甚值提倡的教学方略,历史课教学尤为如此。这既解决了当今为数不少的学生对历史课的厌倦,又增强了学生了解历史,、读懂历史、吸取历史经验与教训的知识营养。  相似文献   

12.
在小学里,儿童们是第一次通过历史课比较系统地学习历史知识.怎样在历史课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怎样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受到思想教育,我在教历史课的过程中曾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现在把我的一些做法写在下面:一、使学生明确学习历史的目的,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个工作,我是从两方面着手的.第一,在历史课教学开始时,对学生集中地进行一次本科学习指导,使他们对学习历史的目的有个正确认  相似文献   

13.
正"学好历史知兴替","以史为鉴明古今",学好历史非常重要。因而历史课的教学要采取好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生和老师共同完成历史课的教学任务时,如何让学生更有兴趣,这是历史教师一直探索的问题。其实,每门课题都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寻找让学生感兴趣的亮点,而历史故事正是历史课中容易激发学生兴趣的亮点。因而如何利用这一点抓住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喜欢这门课,对历史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孙伟 《中小学电教》2008,(10):107-107
<正>当今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融知识、能力、德育于一体,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视历史为"死板"、"僵化"的代名词,这就要求我们提高专业素养,赋历史课以生机,让历史课浸润学生的心灵,从而发挥其育人功  相似文献   

15.
魏倩 《考试周刊》2014,(29):128-128
正教学相长,教与学应紧密结合,二者不可偏废。但现实教学中,我们往往因过于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出现教与学脱节的情况。那么,怎样在历史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呢?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学生"学"的问题上做足文章。我从下面五个方面谈谈怎样让学生在历史教学中有效地"动"起来。一、激发兴趣,活跃课堂。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新颖性、多样性、生动性、趣味性,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动机和提高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历史课也如此,一段声像并茂的历史画面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欲望。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本来看不见的历史事件变成具体形象,使本来看不清的历  相似文献   

16.
教学方法是课堂的灵魂,高中历史也是如此。学生只有在历史课上应用合适的方法来学习历史,才能会学历史、学好历史。将"读、讲、思"学习法应用到高中历史课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感知教材,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而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相似文献   

17.
不少学生认为"历史课太枯燥太乏味"历史被人当作"副"科,是"死记硬背"的代名词,所以学生学习起来也是左耳听右耳冒没有一点兴趣,究其原因还是我们初中历史教师本身的方法。把本应具有活力的历史课变成了"闷课"、"死课",使学生越来越感到索然无味。那么如何使初中历史改变目前的困境呢,使学生  相似文献   

18.
由于历史课内容过去性的特点,很多学生对历史课不感兴趣。历史课的教学效果不佳。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变学生厌学为乐学,是历史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怎样让学生感受曾经发生的历史的真实性、历史的时代性,成为历史学科教学不可回避的话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体验教学的角度,从"讲历史——做历史——演历史——还原历史——调查历史——论从史出"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简单叙述。  相似文献   

19.
吕穆 《教师》2014,(4):42-42
正目前,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有许多学校和学生不太重视历史课,"重理轻文"的现象普遍存在,把历史当做一门副科。这样一来,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就逐渐降低了,以致他们的成绩等各个方面就较差。我们应该承认这是中华民族的悲哀,当然这也增加了我们历史教师的工作难度。因此如何在课堂45分钟内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提高他们的历史学科能力,是我们历史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笔者就此谈谈  相似文献   

20.
历史学科是高考科目之一.往往只要和高考联系在一起好像就和学生的兴趣是水火不容的,于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就出现了一个比较尴尬的现象:老师在课堂上卖力的讲,学生被动的听和背,毫无兴趣可言,上历史课学生不是积极主动,心情愉悦的,而是被动、心烦,出现了学生们"我们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的现象,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