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玉林市博白县博白镇第一初级中学为例,针对当前家校社协同育人存在家长教育观念存在偏差、学校忽视家校沟通的双向性、社会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等问题,提出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重视家校社协同育人过程同管等对策。  相似文献   

2.
留守学生是中国特殊的社会教育环境下的特有产物,因为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无心也无力关爱孩子,这些孩子缺乏来自父母的关怀和教育。留守学生极易产生厌学心理,这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巨大的挑战。在教学中,教师担任着孩子父母和教师双重角色,给留守学生更多的关爱和教导,使他们厌学的心理回归本位。  相似文献   

3.
长久以来,孩子的厌学情绪一直是困扰着学校与家长的难题。随着教育界对如何防治这一问题的不断探讨和研究,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得以显现。假如孩子出现了厌学的苗头,只靠学校里的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常常是事倍功半;若父母配合学校,做到科学分析、正确引导,和教师一并找寻使孩子从“厌学”变为“好学”的法宝,却可以事半功倍。因此,笔者向广大家长朋友提供几个配合学校,防治孩子厌学情绪的方法,供大家参考。变枯燥乏味的知识为游戏内容,让学习变得有趣而富有吸引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孩子产生厌学情绪的主要原因往往是感到学习乏味,因而,…  相似文献   

4.
中小学生厌学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在初中阶段尤为突出。厌学问题不仅会影响个体学习和成长,导致校园欺凌及青少年犯罪活动,还关系着家庭的和谐幸福甚至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文章以厌学问题为主题,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方面分析初中生厌学问题产生的原因。同时,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视角下,结合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提出初中生厌学问题的预防和干预策略,帮助学生找回学习的兴趣,提升学习能力,在学业上不断进步,实现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正>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是指家庭、学校和社会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主线,在育人过程中充分发挥学校主导、家长主体和社会支持的协同育人职能,形成优势互补、协同育人的新机制和新格局。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不仅使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进一步强化,家庭教育主体责任更加到位,社会育人资源利用更加有效,而且有利于促进家校社各展优势、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切实增强育人合力,共同担负起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6.
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是推进我国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本研究运用Nvivo11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中1992~2022年我国“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核心文献进行分析,梳理国内近三十年来“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研究趋势。结果发现,当前研究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理论阐释、责任边界、国外借鉴、实践探索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也存在价值内涵有待澄清、责任边界有待厘清、经验启示有待整合、在地实践有待创新等不足。未来应进一步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论体系,拓宽“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研究视域,创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7.
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使命。开展家校协同育人建设,可以使学校教育接力家庭教育,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在“双减”背景下,解决亲子沟通不畅、亲子关系紧张这一现状,采用“焦点解决教育”心理技术,挖掘优势资源,引导家校携手育人新方法,同步更新教育观念,提升沟通能力,指导孩子觉察自己,看见自己,指导家长提供高质量的陪伴,关注孩子成长,促进多方和谐关系,形成良好的家校共育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部分学生厌学,差不多是一个世界性教育难题。据调查,中国学生厌学的比例相当大,有厌学情绪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5%以上,厌学已成为中小学教育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多少年来,许多教育工作者为此困扰。本刊为此接到众多家长和学生本人的来电,孩子厌学成为我们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问题。就此问题专家们各自谈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对厌学的孩子和家长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王晓琼 《中国教师》2009,(Z1):474-474
<正>厌学是学生消极对待学习的心理和行为反应模式,如今,厌学成为了初中学生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造成学生厌学的原因有很多,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的因素。现在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其成因并且寻找对策。1.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且是终身的老师,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起到最关键和主要的作  相似文献   

10.
学生到了初中阶段,因为课程的增加,学习压力的加大,厌学心理渐显端倪,主要表现在对学习厌烦,对老师反感,对家长逆反,缺乏自信等方面。厌学心理一旦形成,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会产生极大的危害,必须积极进行有效预防。学生厌学心理的预防,在学生个人层面上,要在老师特别是在心理健康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学会自我调控。在教师层面上,采用易于让学生接受的教育方式,构建民主、平等的和谐师生关系,增强教师对学生的吸引力。在学校层面上,要建立科学的多元评价体系,使学校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真正乐园。在家长层面上,要着眼长远,善于学习,正确引领。家校合力,师长同心,必能在预防学生厌学心理形成上,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邓吉华 《云南教育》2005,(34):48-48
长久以来,学生的厌学情绪一直是困扰教师与家长的难题。随着教育界对如何防治这一问题的不断探究,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得以显现。孩子出现了厌学的苗头,只靠学校里的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往往事倍功半;若父母配合学校,做到科学分析、正确引导,和教师一并寻找使孩子从“厌学”变为“好学”的路径,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假如孩子出现了厌学的苗头,只靠学校的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常常是事倍功半。若父母配合学校,做到科学分析、正确引导,和教师一并找寻使孩子从“厌学”变为“好学”的法宝,却可以事半功倍。因此,笔者向广大家长朋友提供几个配合学校防治孩子厌学情绪的方法,供大家参考。◎变枯燥乏味的知识为游戏内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孩子产生厌学情绪的主要原因往往是感到学习乏味,因而,让学习变得有趣才是根治孩子厌学情绪的灵丹妙药。实践证明,只要加入了游戏色彩,再枯燥的知识也会给人轻松愉快之感,因为游戏能激发人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具体的游戏方式,…  相似文献   

13.
家校社协同育人正在成为教育新样态,淄博市在家校社育人道路上扎实推进,但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家校社三类教育边界不清、家庭教育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社会教育相对薄弱等问题.因此,要明确家庭教育的责任和权利;明确学校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的目标和方向;明确社会教育的资源和体制,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中小学生厌学现象受到广泛关注,学生厌学情绪背后有诸多家庭教育问题,家庭关系及家庭结构的失衡、简单粗暴和过度督促等错误的教育模式、家庭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值和教育中缺乏目标引导等,都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减退乃至厌学的重要因素。父母需增强意识,积极改善教育模式,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15.
家长要有责任感。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有用的人才,但只希望而不尽责是不行的。有些孩子之所以厌学,是因为没有好的家庭环境,父母没有关心孩子的学习和感受,忽略了对孩子的教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校家社协同育人的系列政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探索阶段、发展阶段和全面推进阶段。我国校家社协同育人研究具有明显的政策驱动特征:将校家社协同育人纳入政策法律体系推动研究走向规范化;社会转型快速推动校家社协同育人研究走向独立域;校家社协同育人新定位推动研究走向制度机制建设。我国校家社协同育人研究的未来走向:加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校家社协同育人理论的研究;加强方向正确、运行高效的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加强对AR赋能校家社协同育人实践创新探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殷曙光 《课外阅读》2011,(4):109-110
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剖析了当前“差生”厌学的三大心理特征:惰性心理、消极心理和你放心理;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在心理疏导、教学管理、寻找闪光点及学校与家长配合等四个方面的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前,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已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目标。农村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是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本研究基于对校长、班主任、家长的访谈,依据扎根理论原则,通过NVivo12.0Plus软件进行资料整理,分析农村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困境,发现家庭、学校、社会主体在参与意愿及参与能力方面存在农村家庭教育缺失、学校育人片面化、社会教育“缺位”等问题。为了进一步做好农村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形成协同联动的共振效应,其突破路径是:资源是动力,能力是关键,机制是保障。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中小学生的厌学情绪有所增长,厌学现象已经成了中小学教育中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问题。如果不尽快帮助一些学生摆脱厌学情绪,小则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大则会影响教育的发展。本文从中小学生厌学心理的表现、中小学生厌学心理成因及中小学生厌学心理的对策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对中小学生的厌学心理进行探索,从而寻求解...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校家社协同育人是作为解决教育公平和质量突出问题的一种战略手段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综合文献研究,从我国70年的政策视角检视,校家社协同育人经历了初步萌芽时期、全面推进时期、规范提升时期、战略发展时期四个重要发展阶段,呈现了重要的演变特征。结合6174份区域问卷调查和49313份省域问卷调查的数据研判,针对我国目前协同育人仍存在的目标协同、主体协同、机制协同等现实性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政策纲领为指引,从实践层面促进校家社协同育人平稳落地;以学术学理为支撑,从机制层面促进校家社协同育人科学落地;以地方性水平差异为基础,从区域层面促进校家社协同育人积极落地;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从专业化推动层面促进校家社协同育人有效落地。校家社作为呼应新时代教育高质量需求的战略思维之一,作为应对新时代教育现实性挑战的战略举措之一,既是助力教育回归本质、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均衡发展的系统规划,更是纵深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积极创新教育行动的国家意志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