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和智能手机的出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成为手机的拥有者。而由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和意志力薄弱等问题,青少年问题性手机使用已经成为一个日益增长和备受关注的现象,其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对问题性手机使用进行概念介绍及成因的理论解释,并就此问题提出应对方法,有助于引导青少年合理使用手机。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农村的壮年群体为了家中更好的生活纷纷都选择外出务工来补贴家用。大量壮年农民外出务工的背后,暗含着一大群被迫留守在家的儿童。社会称这些儿童为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留在家中托付给家中长辈看管,由于家中长辈年纪大,对孩缺乏有效的看管和引导,各类留守儿童问题层出不穷,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大多数留守儿童沉迷手机游戏,对其身心造成了非常大的危害。文章结合河南省驻马店市遂平县嵖岈山乡“三下乡”支教项目采用问卷调查和民族志调查的方式了解嵖岈山乡赵庄、匡庄小学留守儿童沉迷手机游戏的情况,并结合社会工作优势视角理论提出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手机使用已经成为社会热点问题,有多种因素影响其使用行为及效果.首先,个体因素如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心理健康状况、个体发展动机、媒介使用目的与习惯等是影响其手机使用行为及效果的核心因素.其次,家庭、学校和同辈群体也是重要的外部影响因素.另外,手机和移动互联网这些新媒介本身的特性也影响着青少年的媒介使用和保护.学...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父母冲突和青少年问题性短视频使用的关系,以及父母低头行为和抑郁的中介作用,采用儿童对婚姻冲突的感知量表(CPIC)、短视频过度使用量表、父母低头行为量表、健康抑郁问卷(PHQ-9)对1138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父母冲突正向预测问题性短视频使用;(2)父母低头行为和抑郁在父母冲突和问题性短视频使用的关系中发挥单独的中介作用;(3)父母低头行为和抑郁在父母冲突和问题性短视频使用的关系中起链式中介作用。研究揭示了父母冲突与青少年问题性短视频使用的关系及中介作用机制,为引导青少年科学地、健康地使用短视频应用程序提供有益指导。  相似文献   

5.
吴珍 《学苑教育》2022,(17):47-48+51
当今社会,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让很多学生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这是让老师和家长都头痛的问题。我们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信息量大、交互性强、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使移动互联网与语文教学很好对接,改变我们的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学习模式,让学生能“玩好”移动互联网,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从而使移动互联网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更加喜欢使用智能手机进行学习、交流和娱乐。如何把专业知识学习和手机上网有机结合,通过智能手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通过对学生持有移动终端情况、学生上网时间段长度、移动学习现状和兴趣等进行调查分析,构建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平台,对移动学习平台3个系统进行模块化设计,系统介绍主体实现流程,并提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出现后,如何引导青少年健康使用互联网,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目前国内传播学界从青少年家庭和学校环境的角度对媒介使用影响的专门研究,多是基于传统媒介进行的,而基于互联网进行的实证性研究不多。那么,影响青少年网络使用动机并继而在使用网络效果的家庭和学校环境因素有哪些?运用实证数据对此进行探讨将能得出具体的结论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智能手机已经在中职学生群体中普及,由于其兼具影视观看、购物聊天、网上支付、游戏等强大功能,智能手机深受学生的推崇与喜爱,甚至学生沉迷其中无法自拔。针对这种情况,中职学校要合适地引导学生使用智能手机。所以,本文将主要从学生沉迷智能手机的根本原因、学生沉迷智能手机的具体应对对策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为减少学生对智能手机的依赖,充分发挥智能手机的作用提供合理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9.
黄辉 《教书育人》2020,(3):78-78
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手机游戏好似一把"双刃剑",在助推游戏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对青少年群体带来了种种负面的影响。其中沉迷于"手游"的中学生就不在少数,导致他们学习动机消减、成绩下滑、情绪低落、感情淡漠、精神空虚等,甚至患上"手游成瘾症"而不能自拔,"沉迷手游"正逐渐侵蚀着现代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引导中学生正确对待手机游戏,既进得去,又出得来,避免"沉迷手游",是每一位班主任所面临的新课题,也是信息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个全新的职责。"刚才路过教学楼,看到你班小宝正在用手机打游戏……"这是数学教师打来的电话。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互联网对青少年学科素养与教育发展的影响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基于我国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四省市参加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数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控制了样本选择性偏误,考察了互联网使用时间对中学生学科素养的影响,并重点探讨了互联网使用动机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学生心理及行为特征、学校网络环境和家庭经济社会文化背景的情况下,周一至周五上网6小时以上的学生沉迷网络,会导致其数学、阅读及科学素养显著更低。互联网使用时间通过上网娱乐动机和学习动机这两种机制作用于青少年学业发展,对学生学科素养的边际效应随着上网娱乐频率的提高而不断增强;相反,其边际效应随着上网学习频率的提高而渐趋减弱。网络沉迷的青少年群体分布出现明显的异质性,长时间沉迷网络而导致低学科素养主要存在于农村地区、家庭经济社会文化地位较低的弱势亚群体,从而导致既有的教育不平等进一步扩大,由此网络沉迷对青少年教育发展的消极影响应引起教育学界和政策制定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网络行为调查与心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信息化社会里,青少年与互联网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过度使用和不良使用互联网会导致青少年网络成瘾,造成身心损害,危害家庭和社会.所以青少年网络成瘾正在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文章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对840名青少年的网络行为进行调查研究.探讨青少年网络行为和心理的现状,为进一步研究青少年网络健康教育、网络成瘾机制、诊断方法、矫治措施和防治策略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小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已经司空见惯,手机游戏已逐渐成为小学生课余娱乐的重要部分。很多家长和教师对孩子沉迷手游的行为嗤之以鼻,但又拿不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笔者认为孩子打手机游戏,应该分两方面看待:一方面,长时间沉迷严重伤害小学生身心健康,这种行为不可取;另一方面,手机游戏从内容到设计都能够牢牢地抓紧小学生的心,其中一定有值得教育工作者去借鉴和学习的部分,把这些经验适当地迁移到教学中去,不失为转"危"为"机"的一种策略。  相似文献   

13.
<正>网络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加入“互联网原住民”大军。特别是受新冠疫情影响,我国近2亿中小学生因上网课频繁接触手机和电脑,增加了接触网络的机会。青少年一旦沉迷网络难以自拔,极易受不良信息的影响,在身心健康方面造成负面影响。特别是民族地区的留守儿童较多,网络沉迷问题应尤为引起重视。如何有效应对青少年网络沉迷,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守护者?本刊就此话题邀请专家、校长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4.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青少年低头行为随处可见.为探究社会排斥、社交焦虑、非适应性认知与青少年低头行为的关系及其内部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整群施测法对600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在控制了性别和年龄的影响后,社交焦虑和非适应性认知在社会排斥对青少年低头行为的影响中起链式中介作用.研究验证了补偿性互联网使用理论,对青少...  相似文献   

15.
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带火了移动游戏产业,移动互联网用户的逐年暴增,不仅吸引了游戏行业巨头公司们在移动端的争相角逐,也催生了一大批中小型开发团队甚至独立开发者。据工信部公布的2014年7月份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显示,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8.72亿户,这致使中国手游产业发展突飞猛进,但在手游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却呈现着另一番场景,数千家手游开发者中仅3%能做到盈利,其他手游开发者不是收支平衡就是亏损运营。移动游戏开发者未能在竞争激烈的游戏市场获得相应的成绩,都是哪些因素  相似文献   

16.
智能手机日益下沉到乡村和未成年人群体,手机沉迷也成为乡村留守儿童突出的“时代病”。本文试图突破常见的魔弹论、第三人效果等框架,旨在探究智能手机使用对留守儿童的积极意义。通过田野调查,发现智能手机对留守儿童日常生活的“占领”是基于其精神虚空的乘“虚”而入,是其在现实压力下无奈的注意力转移途径。智能手机之于处于困境中的留守儿童群体有时扮演着“电子救生圈”的角色,能够弥补其在日常生活中必需的生活资本,促其跨越数字鸿沟,实现数字救赎,在数字时代技术赋能下实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衣食住行越来越依赖网络,网络的使用者也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青少年使用互联网较多的方面为网络游戏与社交活动,而其中网络游戏是青少年参与最多的互联网活动。近年来,有关青少年因沉迷网络游戏导致身体健康水平下降、影响学业甚至违法犯罪的新闻报道屡见不鲜,很多家长对网络游戏可谓谈虎色变,担心自己的孩子沉迷网络、网游成瘾。网络游戏成瘾与物质成瘾到底是不是一类  相似文献   

18.
在移动互联网技术快速普及的信息化时代,用户使用或放弃一项移动应用或服务的成本几乎为零,因此增强用户黏性对移动社交网络个性化服务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从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感知视角出发,以期望确认模型为框架,在充分考虑移动互联网个性化服务特征的基础上,结合羊群行为理论与习惯理论,引入感知愉悦性、模仿他人、弱化自己拥有的信息及习惯等4个变量,构建基于用户行为感知的移动互联网个性化服务持续使用理论模型。同时,对各模型变量进行操作性定义并对变量之间的关系作出理论假设。对移动互联网用户个性化服务持续使用意愿与行为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可为后续实证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信息全球化发展,互联网文化似乎成为了一种文化潮流。其作为文化在互联网时代的延伸,在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育人作用;如若青少年沉迷其中,又将会对其成长贻害无穷。文章重点研究了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学生的不良影响,试图寻找沉迷其中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的根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媒介技术飞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小学生,尤其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学习、娱乐、社会交往等方面,已呈现出对智能手机的使用与依赖。本研究以“社会化”和“家校合作”作为讨论的切入点,了解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小学高年级学生与智能手机的互动关系,研究新媒体时代小学生社会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意见、建议和对策,帮助学校和老师更好地协同家庭教育设计科学合理的手机使用、干预方案,从而有的放矢地培养、提升学生的手机使用习惯、能力和素养,促进未成年人社会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