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一、角色教育的内涵角色教育的内涵即通过帮助学生进行角色认知、角色认同、角色学习和角色内化,促使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提高自身的角色意识,学会感受、体验、认识和鉴别不同角色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应采取的行为模式。角色认知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地位、作用、身份及行为规范进行认识和判断的过程;角色认同是引导学生对角色  相似文献   

2.
陈金凤  叶琴 《考试周刊》2010,(23):164-165
本文通过对护理本科一年级学生、三年级学生及实习后学生进行职业角色认知度的调查,了解护理本科不同年级学生对职业角色的认知水平,找出教育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以提高学生的角色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3.
角色认同主要包含自我认知、效能体认和角色行 为评价三个方面。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本文结合专业角色 认同理论,提出了课前掌握角色自我认知,完善教学设计:课间 利用角色效能体认,丰富教学内容:课后通过角色行为评价,巩 固教学成果的教学方法。最后提出了教师促进学生角色认同 的策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缩短了学生实际 角色与理想角色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4.
王碗 《职业教育研究》2004,(12):107-107
对实习生强化身份角色意识的教育,是学生毕业时顺利完成社会职业角色转换的关键,只有对学生与员工这两种身分协调与兼顾,才能使实习生在实践教学这个大舞台上扮演好每个角色.职业学校实习生的角色主要表现在技能操作、理论深化、就业学习三个方面;实习生应体验单位员工、技术人员、创新人才三种角色.  相似文献   

5.
高职学生角色转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泽森 《职教论坛》2003,(20):21-22
高职院校的学生从中学生转变成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其地位、作用、身份差别是很大的,角色转变的跨度也是很大的。学生只有在心理上、能力上、职业素养上全面达到了社会对该角色的期待要求,才能认为学生个体实现了角色转变,学校才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只有当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职业技术教育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会产生。笔者认为,认真研究伴随人才培养过程的学生角色转变规律、障碍及相应对策,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是非常必要的。一、高职学生角色转变的规律分析顺利完成角色转变一般有四个阶段:角色认知———角色认同———角色学习———…  相似文献   

6.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给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带来了新的契机:在真实的职业行为中强化职业道德认知;在项目式教学中培养职业道德情感;在"学生一职业人"的双重角色中提升职业道德判断能力.高职院校应坚持实践性和职业性的原则,加强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一般职业道德教育与行业职业道德教育、隐性与显性的三融合,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7.
角色是个人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占有的地位及其规定的行为模式,反映了社会对个体的期望和要求,是心理素质的深层结构,师范院校学生的教师角色意识,来源于学校的教师角色教育,对学生进行角色教育,一是靠学校的领导和教师的教育思想,靠学校全面教化作用和价值引导,二是靠学生自己的积极内化和自我构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摆正个人与社会,贡献与索取的关系,有当教师和当好教师的意向,才能将社会期望转化为个人的需要,提前进入角色。  相似文献   

8.
参与学习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倾向,即能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环境与应承担的角色,并有能力承担.学生参与学习受参与意愿、参与动机、参与能力三个要素的影响,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在参与学习过程中,调动学生的行为投入、情感投入和认知投入,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行为带来了变化,但社会对教师的角色给予了更多的期待和要求,而对学生的角色期待还是比较单一或停留在旧的角色期待的局限上.本文从角色理论出发,论述了学生角色期待的意义,分析了学生的角色变化和角色期待,提出了实现学生的角色期待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教师角色的内涵主要包括文化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灵魂塑造者、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心理保健医生、家长的代理人等方面。师范生教师角色的形成一般要经历角色认知定向、角色情感移入、角色行为训练、角色行为形成四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师范生教师角色塑造的有效途径是:重视专业思想教育,强化教师角色意识;重视教育理论课教学,形成正确的角色认知;重视教师的榜样示范,树立师表形象;加强教育实践环节教学,形成教师角色行为技能;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师范环境。  相似文献   

11.
高校辅导员是学校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最基层的力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辅导员的角色职能已经由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向以学生成才为核心的教育者、管理者和服务者的多元化方向发展,本文着重总结了辅导员承担的多重角色职能,其中教育职能是辅导员角色的核心职能;管理职能是基础职能;服务职能是关键职能,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辅导员多重角色之间频繁冲突的表现,通过分析认为辅导员的角色冲突主要表现在辅导员角色过载、角色要求差异、角色期望差异和角色能力不足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立德树人是研究生教育的中心环节,价值观引导是研究生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导师是研究生教育实施价值观引导的关键力量,这客观要求导师扮演"价值观引导者"之角色。价值观引导者之角色意识是价值观引导者之角色实现的前提条件。在理论层面,导师价值观引导者之角色意识包含认知、情感与意志三重维度;在实际工作中,导师价值观引导者之角色意识表现出"知不知"引导的认知差异、"应不应"引导的情感分歧与"愿不愿"引导的意志分层。为此,需要进一步明确导师作为价值观引导者的角色认知、激发其角色认同、强化其角色意志。  相似文献   

13.
角色是个人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占有的地位及其规定的行为模式,反映了社会对个体的期望和要求,是心理素质的深层结构.师范院校学生的教师角色意识,来源于学校的教师角色教育.对学生进行角色教育,一是靠学校的领导和教师的教育思想,靠学校全面教化作用和价值引导,二是靠学生自己的积极内化和自我构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摆正个人与社会,贡献与索取的关系.有当教师和当好教师的意向,才能将社会期望转化为个人的需要,提前进入角色.  相似文献   

14.
学校心理辅导与教育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角色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要实现角色,必须注重角色学习,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必须份守角色规范,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关心学生,并建立适当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5.
角色原理与学生干部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角色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身份以及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个体扮演社会角色的过程,其实也是学习和训练相应的行为方式的过程.学生干部是班级里的特殊个体,他们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在学校生活的不同层次和不同侧面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  相似文献   

16.
建构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主要是在建构积极的心理健康观和学生观的基础上,确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主要包括: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社会建构的,而非客观存在;学生的角色是社会建构的,而非本质的;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应以"关系"为中心,在积极的"关系"中建构积极的意义,而非以"问题"为中心;积极的人格与积极的环境,是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让学生积极认知自我,积极认知环境,积极适应环境,积极影响环境。  相似文献   

17.
当今世界飞速发展给教育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其中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里的灵魂就是指心理。如果教育者的行为符合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的水平特点,就会促进教学;反之阻碍教学。在这种背景下,为了完善教学过程,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教师角色与学生心理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高校学困生角色行为偏差的类型包括网络成瘾型、意志薄弱型,学习认知偏差型,可以社会期望与角色认知、角色认知与角色行为、角色之间三个方面的冲突理解角色行为偏差的原因.可从树立正确角色意识、重塑角色信心、增强角色参与等三个方面纠正学困生行为偏差.  相似文献   

19.
教师在幼儿角色游戏中通常承担三种角色,即教育者、游戏者和揉和者角色.不同的角色定位对教师的游戏指导行为会产生较大影响.游戏者较为关注幼儿角色游戏的情节发展,更多运用陈述式语言指导方式,表现出更多的积极情绪;教育者较为关注幼儿角色游戏的规则,更多采用询问式甚至指令式语言指导方式,表现出更多的中性情绪.本研究对教育者角色行为适宜性提出质疑,对揉和者角色进行批判,对游戏者角色进行剖析和重建.  相似文献   

20.
积极心理学的传播与发展为高职新生入学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理念,针对当前高职新生角色转换产生的心理问题。采用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策略非常有必要。一是要明确高职新生积极的角色转换目标;二是要保持积极的心态按照角色认知规律进行行为实践;三是要引导高职新生积极自我评价,主动运用心理防御机制;四是要为高职新生创设和谐的自主发展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