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传统德育存在着许多问题,最突出的是不以受教育者为主体,所传授的是剥离了人性内涵的空洞的道德规范,在实施中背离了把握人性所特有的过程与规律。这些都可以统称传统德育的“人学空场”问题。在理论层面上,造成“人学空场”的原因主要有:人与社会关系的错误理解;人与道德关系认识的倒置;把握人与把握物方式同一化。  相似文献   

2.
德育:人学的视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人学的视界透视德育,是指德育把人学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德育以人学世界观为基点,对德育实践进行深刻、生动的探索、思考、总结,让真实、大写的人突显于德育之中。而德育树立人学世界观考量的标准有:第一,对人的“生存实践性”的正确理解;第二,对人与社会、人与道德、把握人与把握物这三种重要关系的人学理解;第三,把理解与对话作为德育的方法基础。  相似文献   

3.
张香兰 《江苏高教》2008,(3):113-115
当前大学德育的人学观是"实体"人学观,它表现为人的精神与身体相分离、"人是单子式存在"和"人是物"的物性人学观。精神与身体分离的预设使大学德育忽视了环境的道德教育意义,促成主—客形式的关系结构,使大学德育走向学科化和知识化,大学德育的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相互分离;单子式存在的人学观致使大学德育走向灌输、边缘化和相对主义;物性人学观中的大学德育埋没了人性,遮蔽了学生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4.
韦兆钧 《文教资料》2007,(17):165-166
当代德育实效不佳的根本动因是我国德育呈现伪圣化、抽象化、工具化、功利化等倾向所致。因此,当代德育要走出这种困境,必须实现从物化走向人化的德育理念嬗变,确立起当代德育的人学观;从德育的层面而言,人学不仅是哲学的当代形态,更是一种人文的信念,是以一种自觉的方式表达人文基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德育人学观的确立,既能达到对德育本身的正确理解,又能使德育在实践活动中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相似文献   

5.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一生中最重要的两大理论贡献之一,而唯物史观就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萨特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空场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质问,也是对唯物史观发起的一次重大的理论挑战。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的思想批判和超越了旧哲学关于"抽象的人"的观念,是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逻辑起点和理论枢纽。"现实的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中宏观与微观、具体与抽象相统一的人学辩证法。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的人学思想有力地批判了萨特"人学空场"的指责,对恢复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原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人学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不仅是德育的对象,也是德育的主体,任何德育活动都离不开人的在场。德育的去人化和去生活化,必然使其本质发生异化,这是德育难以摆脱低效局面的主要原因。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坚持德育的人学立场,关注人的生命需要,激发生命的潜能与价值。这样,才能使德育真正回归人性。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界下的德育新探三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透视德育,是指整体地理解和把握德育,使人真正呈现在德育中,使真实的人、大写的人突显于德育之中。用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界考量德育,需要从德育对象、人与社会以及道德的关系、德育思维方式三个方面反思当前德育理论和实践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自由观”是萨特“人学”哲学的核心,萨特“自由观”的实质是主观唯心主义。分析萨特自由观的实质及其内在矛盾,不仅能充分认识到其主观唯心主义的实质和消极作用,而更主要的是只有通过对“困惑”的充分认识,才能抓住矛盾、认识缺陷,使我们从中得到有益的、丰富的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9.
《石家庄学院学报》2020,(1):120-123
终身德育思想脱胎于终身教育思想,是一种通过引导激发人的内在潜力,使人的道德在人生各个时期不断发展和完善,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但目前终身德育思想受到的关注度明显不足,相关研究比较欠缺。马克思主义人学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终身德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讨论终身德育思想,对新时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传统儒学作为"人学"的缺失主要体现在:思维取向的缺失——重"继往"、轻"开来";人伦要求的缺失——强调牺牲、舍弃个人权益来成就"正道";认知活动的缺失——重"圣贤之道",圣贤成为学习、认知的对象与目的,认知范畴局限于人伦关系,客观事物与客观世界本身内在的规律与本质则被撇开或淡化了。  相似文献   

11.
“生命线”论断的理论价值在于其理论导向作用:它是我们在市场经济务件下始终坚持把思政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上的指导思想和正确处理好思政工作中的清除“左”的影响与“右”的干扰的关系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和关键因素,它不能仅靠理想和思辨来达到,而要靠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来实现。地理教育工作者应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大力推进地理教育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根据我国武术运动的特点和高校武术专业教学的特点,笔者对高校武术专业学生的武德教育提出几点建议,以期对武术教育工作有所帮助,使武德教育切实贯穿于高校武术专业的教学中去,加强学生的武德修养,培育人文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进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三生教育”之“意义”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生教育”将教育的价值转向人的生命完善与生存、生活的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显示出较强的生命力,逐渐凸显出其“意义”与价值:在理论创新上,它深化了对教育本质的认识、丰富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提升了素质教育理论的理念以及丰富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在实践上,它在建立教育科学发展观、统合教育目的与教育过程、联系书本知识与学生生命实际以及沟通学生理性与非理性因素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5.
关于文化安全问题的学理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安全问题探索的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在世界文化关系中的命运和处境。文化安全问题的话语背景是国家文化观和民族文化立场,其实质是国家安全问题。文化安全追求的目标是,在跨国文化关系中,特定国家文化的体系不被瓦解,创新机制不被破坏,价值功能不被消解,民族风格不被改变,主权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被取消。当然,文化产权不被侵犯、文化创新成果不被掠夺也是文化安全的重要目标。文化安全问题源于不同文化的冲突与竞争,是经济全球化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6.
17.
老子、庄子生态伦理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和庄子认为“道”是天、地、人等万物产生的根源,存在的依据,道的本性又是“自然”的,所以,他们认为万物应该顺应自然而不违背自然,即“无为”,这实际上就是要遵循天人和谐的原则.老庄的生态伦理思想正是从“道法自然”出发,主张“知常”、“知止”,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地位的提高,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受到社会日益关注。本文回顾了国外关于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希望通过对职业倦怠研究的回顾,能够更好地展开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文章主要从生活教育相关理论、人本主义教育观以及社会化理论三方面来探析学校德育回归生活思想基础,旨在使人们能更好地理解这一理念,并运用这一理念去指导我国学校德育实践,从而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  相似文献   

2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性教学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践性教学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基本要求.因此,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突出实践性,构建起课堂教学、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性教学模式.措施包括建立多元化、立体化的考评体系、建设开放性的管理机制、培养高素质的双师队伍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