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夏为汉 《学语文》2005,(6):36-36
梁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中说:“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强调文学传承演变中创新的重要意义,这无疑是对的,但考察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则看到有一种普遍的文学现象:即朝代稍后的诗人总喜欢“仿效”和“点化”前代诗人的作品,或模仿其语言,或承袭其意象。或点化其意境,从而使诗歌在发展中始终保持着复古中求新变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编者寄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开展,不同年龄段的诗人曾群体性地崛起于中国当代诗坛:“归来诗人”、“青年诗人”、“朦胧诗人”、“新生代诗人”、“女性诗歌诗人”、“城市诗歌诗人”、“新边塞诗歌诗人”……诗坛真可谓风起云涌,引领文学潮头。但孰料仅仅过了十几年后,这一前呼后涌的文学大潮便沉寂了下来,诗歌在文学中的位置逐渐趋于“边缘化”,文学女皇风光不再,再不象她在黄金时代那样引人瞩目。我们认为,之所以形成这种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其要者有两点:一是相当多的诗人将自己的写作视野缩小到了只关注自我内心的狭小…  相似文献   

3.
“诗性语言是文学语言中的奇葩。”它来源于文学标准语 ,但又不能一味遵循标准语。它是文学标准语的偏移、扭曲、变形和陌生化。“诗性语言”是作家特别是诗人的至爱 ,作为文学欣赏者也应尤其关注。因此 ,我将用中国诗的两座高峰唐诗和宋词为例来阐述一下“诗性语言”的特点。一、表象的鲜明性何谓“表象” ?表象是经过感知的客观事物在脑中再现的形象。它包括物象和人象。诗人正是通过选择表象来表情达意的。表象并非诗歌所特有 ,但诗歌的表象尤为多而鲜明。从宋代大文豪苏轼评王维诗的两句诗“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就可知道一首诗就可构…  相似文献   

4.
论象征主义诗歌的“死亡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亡”是文学的永恒主题。在现代主义文学中,对死亡的表现尤其普遍,但又没有一个流派像象征主义诗派那样,几乎每个诗人都涉笔死亡,更有甚者,直接以“死”、“死亡”或“死者”等为诗题,由此形成象征主义诗歌中明显的“死亡主题”。但是,我国的评论界尚未正视这一...  相似文献   

5.
在“十七年”诗歌中,“时间”成为诗人情感抒发的重要题旨以及结构诗歌的重要方式,“断裂”与“超越”是诗人时间意识的两个基本维度。“时间断裂”既与诗人内在的精神诉求有关,又与意识形态的有意引导密不可分;“时间超越”既培养了人们高度自觉和敏锐的时问意识,又使人被“异化”的时间所围困。  相似文献   

6.
牵晓萍 《安康学院学报》2011,23(5):77-79,87
朝鲜诗人丁若镛的“三吏”《龙山吏》、《波池吏》、《海南吏》是受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启发、影响而作。两组“三吏”在诗歌题材、体裁、韵脚、表达方式和情感基调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由于中朝两位诗人所生活的时代和各自文学素养的不同,使得他们的诗歌创作各有特色,瑕瑜互见。总的来说,尽管在整体艺术成就上丁诗稍逊于杜诗,但他的“三吏”还算是一组比较成功的仿杜诗作,这是诗人自觉学习汉文学并有所创新的结果,堪称是中朝诗歌交流史上的一个典范。  相似文献   

7.
五代时期,偏安一隅的南唐在近40年的时间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其词之成就既引人注目,诗之成就又不容忽视。南唐诗歌带有“闲情”特征:崇“儒”重“雅”的社会风气中孕育“闲情”,诗人在“隐逸”之尚中抒发着闲情,“闲情”在南唐诗人频繁的酬唱应答中得到挥洒。南唐诗歌的“闲情”特征自有其审美价值,它是人类性情的一部分。南唐诗歌中的“闲情”还是唐宋文学流变中从“绮思艳情”到“闲情逸致”转化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8.
古代诗话“传诗”功能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诗话作为一个大的坐标体系,包括了众多诗人诗作的小坐标,在长期的诗歌传播中,许多诗人诗作的坐标或研究或浮,都发生了奇妙的变化,考察其变化轨迹,有助于把握诗人诗作地位及时代审美风尚,诗歌误读,自古就有,诗话的纠正误读,帮助阅读鉴赏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诗话对于诗歌艺术化具有“蓄水池”、“发酵池”、“放大器”三种效应,在累积和增殖中,诗歌得以发展并形成传统。  相似文献   

9.
在众多国内译者将该莎士比亚的第18首十四行诗中的“summer”译作夏天后,有学者提出“summer”在中古英语中兼指春夏,因此在结合诗篇中出现的其他词汇后,主张将其译为“春日”,并认为了解英语语言史和英国诗歌传统是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钥匙.在翻译中,对单个词汇语言层面的理解和相应意象的塑造固然重要,但也应结合诗人所要突出的意象的特点和语篇的整体意图予以理解.该诗中“summer”究竟翻译成“春日”还是“夏天”,不仅体现对词汇本意的了解和尊重,更是对所诗歌文本的语篇语境和文本语境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太康”文学上的承建安,正始,下启南朝,呈现出一种过渡的状态。由于诗人们生活在一个比较安稳,舒适的环境中,士人的普遍心态是求实逐利,表现在文学上,便是抛弃了建安诗歌的梗概多气与正始诗歌的深邃哲思。但是,“太康”文坛并不冷落,无论作家还是作品的数量都远远超过前代,尤其是诗歌,在士人生活中的价值进一步得到肯定,形成了与汉魏古诗不同的艺术风貌,文学的抒情性,在主观意识上比前代更为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1.
张说是唐诗由初入盛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的诗人之一。一方面,他是初盛唐之际杰出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以文坛领袖的远见卓识预示出盛唐诗歌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他身体力行,以诗歌创作实践沾溉、影响唐人,对盛唐诗歌有导夫先路的作用。同时,他延纳文学新人,对唐代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文论对“韵”的论说,主要体现在两大领域:一是古典诗论对“韵”的论说,二是古典词论对“韵”的论说。其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韵”作为文学审美之本的标树;二是对“韵”审美特征与要求的探讨;三是对“韵”的创造与生成的考察。我国古代文论对“韵”的论说,为我们今天更好地把握“韵”的审美范畴提供了学术平台。  相似文献   

13.
英国诗人邓恩的玄学派诗歌意象及其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英国17世纪文坛出现了一个独特的诗歌流派,称为"玄学派"诗歌。英国诗人约翰·邓恩是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他因在诗歌中精妙地运用"奇喻"的比喻手法而蜚声文坛。本文对玄学派诗歌采用的比喻手法进行分析,探究其独特性,进而阐述玄学派诗歌对20世纪现代诗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邵洵美的新诗创作深受波德莱尔、魏尔伦和乔治.莫尔等人的影响,诗歌风格带有明显的象征诗派死亡、阴郁、颓废和放荡的基调,致使邵洵美的名字长期被排斥在主流的文学史书写之外。新时期以来,文学史的建构是以文学性和审美性作为视野的。邵洵美诗歌颓废的诗美特征及独特的诗体建设,使他有理由成为新诗建设中颓废诗派的代表,邵洵美也应成为一个被书写的名字。  相似文献   

15.
五言诗在汉末的兴起及臻于成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从创作机制而言,更深刻的原因应该是文士心理。本文从汉末文士崇尚名节和通达任性的群体心理角度入手,探讨了其对文学思想、诗歌表现内容及风格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美国意象派诗歌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美国现代派诗歌的研究一直是我国对美国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美国意象派诗歌的兴起,顺应了时代的心理、思想、审美的需求,突破了英诗传统格律的限制,并且确立了美国意象派诗歌自己视觉独特、个性鲜明的风格特征。寻求和了解美国意象派诗歌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有助于我们分析与把握意象派诗歌的语言结构和意象特征,思索如何借鉴西方现代诗歌的内在结构和外在形式来丰富中国诗歌的形式和促进中国诗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吴培显先生的《诗、史、思的融合与失衡———当代文学的一种反思》 ,是一部倡导“新人文主义批评”的理论著作 ,是建立在以对当代文学的宏观把握为基础 ,以诗史思有机融合的批评标准来解剖当代文坛上有典型意义的文学个案 ,也在个案剖析中让诗史思有机融合的准则得到证明和检验上的。无论从理论框架还是从批评实践上来看 ,都具有一种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普遍性意义。但从批评应用对象来看 ,作品对抒情文学的分析不够 ;从具体的批评层面上看 ,也有着重内容而轻形式的现象 ;而从其评论标准来看 ,亦应在诗史思三维中凸现诗性原则。  相似文献   

18.
苏轼词风多变,婉约者动人清新而深沉,豪放处雄奇如天风海雨,气势磅礴。他的诗不受陋习成规的束缚,形成"以文为诗"、"以才学为诗"富有理趣的"东坡体",如天地奇观,富含哲理,饱含才气。他开创豪放流派之先河,开宗立派,让人耳目一新,而其婉约诗词也同样独树一帜,读之极尽缠绵凄婉。然而其人生道路是坎坷多舛的,不平凡的人生经历,造就这位旷世奇才;其人生的指导思想也是复杂的,儒释道三者兼而有之。苏轼不愧为宋代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  相似文献   

19.
苏轼创作的诗词数量丰富,影响深远.苏轼的寄赠诗词比较可从寄赠对象、寄赠内容、风格审美三个方面进行.苏轼努力践行自己“以诗为词”的词学观念,由此可一窥宋代诗词无限靠近却又壁垒天然的客观局面.  相似文献   

20.
文学意象是作家的主观体验与外界的客观物象撞击的产物。月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诗文的内容。月在古代诗词意境的构造上广泛而多样,其审美意义表现为时空美、情爱美、喻义美。本文试图通过对古诗词中月意象审美意义的分析,来领略诗歌创作的多样化艺术风格和鲜明个性特色,领略古诗词给我们带来的美好享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