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董宗仁 《云南教育》2005,(26):48-48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自我反思,是教师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尤其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自我反思已成为教育教学的一个基本环节和教师的一种素质。教师进行自我反思的内容、途径、方法是很多的,只有抓住重点进行,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出彩”和“砸锅”两种课就是教师自我反思应抓住的两个重点。  相似文献   

2.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自我反思,是教师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尤其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自我反思已成为教育教学的一个基本环节和教师的一种素质。教师进行自我反思的内容、途径、方法是很多的,只有抓住重点进行,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出彩”和“砸锅”两种课就是教师自  相似文献   

3.
顾泠沅老师说过“反思三年成名师”,经常性的教学反思习惯和良好的教学反思能力,是一个教师迅速成长的必要条件。经常性的教学反思可以大大减少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我们从烦琐的日常教学中觉醒过来,实现自我反省、自我校正、自我发展,从而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获得理性的升华,真正成为一个“实践的反思者,反思的实践者”。  相似文献   

4.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学习方式之一,是“以人为本”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从字面意思来理解“,自主学习”就是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做主,不受别人支配”。这种学习方式具有很强的自我导向性、自我激励性和自我监控性。对于“自主学习”的理论,我们已经看得眼花缭乱、听得耳朵生茧。但是,当真正放眼于课堂时,却发现我们离真正“的自主”还很远……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多给学生一“点自主”的空间,使学生能够真正地自主学习。下面两则案例反思也许会给大家带来一些启迪。要我画,还是我要画?[案例一“]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片段1.出示…  相似文献   

5.
在教师的素质结构中,有一种素质可以称之为才华,即教师的教育能力。而教师教育能力的核心成分则是教师的自我监控能力,它表现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知其然,双知其所以然”的品质。如果说一个优秀教师的成功过程就是教育活动加反思,那么这种反思就是自我监控能力。由此可见,教师自我监控能力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归根到底是学生的自我教育与管理,在“陌生人”社会、网络媒体的交往环境下,大学生作为“反思的实践者”,如何在主体间性的理论范式下进行自我主体教育和理性交往,需要以一种自我体验式的历练来达到真正的自知自觉,即教育在于培养大学生成为“反思的实践者”,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在大学生活乃至人生道路上引领自我。  相似文献   

7.
罗崇杰 《教师》2008,(5):49-50
调查学生欢迎什么类型的教师,然后根据调查结果,促使教师进行自我反思,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态度和行为;这是一种“调查一反思”的教育模式,是一种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方法。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反思”是人的重要智能之一;因而,真正有效的体验是自我反思。教育建模理论告诉我们:教育建模是提高教师水平的重要途径;并且,真正有效的建构是自主建构。  相似文献   

8.
史剑英 《考试周刊》2009,(43):217-217
写好课后反思是教师每天必做的功课。每次课后,及时回过头来把自己的成功、失误之处,记录下来并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改进。通过二次备课。教师在自我反思中改进自我,在同伴间的观摩与互助中发展自我。能真正实现由“学习型教师”逐渐向“能力型教师”和“反思型教师”的转变.从而更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教后反思”的目的就是通过自我 评价、自我质疑、自我完善来提高自己的 教学素养。每一位任课教师都要把它当 做一项教学业务常规来对待,坚持对每 一课都要进行“教后反思”。 教学过程应包括“备课”“说课” “上课”和“教后反思”这四个环节。 “教后反思”是对“备课”“说课”“上 课”的回顾、思考和修正。它是一个以新 课标为准绳来确认和分析教学活动中的 成败得失,并制订出改进方案的过程,因 此能促进我们对新课标的认识、理解和 实施。 一、…  相似文献   

10.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我国著名学者林崇德提出教师成长的规律:“优秀教师=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1.
自我“反思”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是一个构造精神自我发展内在力量的必要条件。但是,黑格尔在“绝对知识”中又排除了自我“反思”的存在,这也就使意识不再具有超越性的品质。哲学始终在以“反思”的姿态出现,它所要最终反对的将是自身对现实性的偏离。超越哲学的知识论立场和科学主义思潮,对“假设”质疑,向“前提”挑战,就是哲学的批判性“反思”的理论方式。  相似文献   

12.
反思构建个人化理论反思,是科研中常用的一个术语。不少人认为,反思就是“找不足”,这是一种误解。我们是不是可以变换一种说法,反思是“找问题”呢。也就是说,反思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考或办法。就内容而言,可以就一个具体的问题进行专题反思,如“阅读的个性化”;也可以就突出的问题进行整体反思,如“自己上的课有哪些成功”。就形式而言,可以即时反思也可以延时反思,可以是课后反思,也可以是课中、课前反思,还可以是持续反思。反思一定要有理论价值,参照标准就是课程改革新理念。用“反思”进行研究,应该注意两个要点:一…  相似文献   

13.
反思是一种自我查验、自我审视、自我促进的良好精神自省行为.我国古代先哲早就提出了反思的思想,例如《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见其过而自讼者也”等名言,至今仍然脍炙人口.我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言中的“自反”一语,正是从教育活动方面提出了反思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反思”是人在学习和实践中,主动体验、批判地考察自我,回顾自我行为、诊断行为结果、监控自我意识、修正自我观念、推动自我思维活动发展的核心力量和精神因素。教学反思能使师生在教学中不断发现一个陌生的自我,发现困惑,从而激活自我智慧,优化自我行为,形成创造性思维,成为最终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新课程改革,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师生运用“反思”积极推进自我引导,不断重  相似文献   

15.
在教师的实践活动中,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反思是教师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具有良好教学习惯的标尺之一。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相似文献   

16.
动态     
《中国培训》2004,(5):63-63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运用“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的方法第一,行动研究法。即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开辟信息绿色通道,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把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最后把两个具体的认识对象揉在一块儿整合思考。教学反思贯穿于你的教学生涯,而不是某一阶段的特殊任务。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第二,比较法。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谓跳出自我就是经常地开展听课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尤其是要研究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的教学思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习比较,找…  相似文献   

17.
构建校本教研“三位一体”整合模式对提高校本教研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校本教研“三位一体”整合模式是以促进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为目标,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动、专业引领为主要形式的一种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一、自我反思———校本教研的基础和前提。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是校本教研的基础和前提。反思型教师队伍的形成是学校教育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校本教研只有转化成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行为,才能得到真正的实施。美国心理学家波期纳认为,“教师成长=经验 反思”。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思考…  相似文献   

18.
断想之一:如何理解反思?一个术语被频繁使用之后,人们往往容易忘却对这个术语原意的追问。“反思”与“反省”或“内省”意思最近,都含有自我省察之意。《论语》中有曾子的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大概就是中国知识分子骨子里的“反思”精神的发端。黑格尔认为,反思是统一体分裂为对立面的二重性活动。反思的主体和对象在这儿合二为一了,换句话说,就是作为统一体的“我”,一方面在做事,另一方面又扮演了一个旁观者的角色,冷静地观察、分析、批判、总结。教学反思的主体和对象就是从事教学活动的“我…  相似文献   

19.
在近代,“改造国民性”思潮属于精神—文化—心理层面的一次自我反省与自我批判,它在新文化运动中达到了高潮。通过批判国民劣根性,探讨国民与民族、国民与国家的关系,把中华民族所具有的自我反省、自我批判、自我革新以及自强不息的精神推向了一个高潮;通过反思与批判,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要实现国家的强大,关键是弘扬新的国民精神、塑造新国民,即实现人的近代化与现代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造国民性”思潮就是一场人的近代化运动,在思想理论方面为今天国民精神的重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东汉中后期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走向衰落的时期。士人在秩序混乱、人生艰难的社会现实中,开始空前地关注自我,注重自尊,享受自娱,并以一种更为独立的姿态反思现实、批判现实。这些士人新风的出现,意味着士阶层在“士”与“人”的两个方面都获得新的体验而真正成熟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