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国家“十四五”期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关键一步。乡村要振兴,教育必先行,教育要发展,振兴在乡村。全面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已成为西吉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西吉县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补齐乡村教育发展短板弱项,在布局结构调整上动心思,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出实招,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上想办法,在办学条件改善上动真格,在教育惠民政策落实上抓精准,积极探索乡村教育振兴的“西吉模式”,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助力全县乡村振兴深入推进、加快富民强县步伐,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幸福指数。  相似文献   

2.
正本刊讯最近,我区召开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以下简称全面改薄)实施方案编制工作部署会议,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白志繁出席会议并讲话。针对全面改薄工作,白志繁提出: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全面改薄项目的责任感、紧迫感;要突出关键,准确理解和全面把握全面改薄项目要求,牢牢把握项目5基本、2不超、2控制的主要目标,精准确定项目的实施范围,科学合理安排项目的重点任务;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高质量完成全面改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3.
高蒙 《生活教育》2014,(5):11-14
正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二战后的美国、日本都是依托教育增强其政治、经济实力的,如今中国的GDP已坐了世界第二的位子,可令人堪忧的是,与教育投入不成比例,甚至不如一些非洲小国。教育公平、区域均衡是近些年被屡屡提及的话题,而乡村与城市相比,一个更不能否认的事实是,乡村教育中仍处于窘境,差距悬殊,对乡村教育的投入经费不足,资源分配不  相似文献   

4.
乡村要振兴,关键在人才;人才要培养,根本在教育。全面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在政策意涵上,彰显了乡村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乡村教育振兴与教育振兴乡村统筹设计,乡村教育振兴层次类别与地域功能全面覆盖;在研究方法上,学术界意识到用西方理论套裁中国实践的危害,提出了“从中国实践出发”或“扎根中国实际”的社会科学方案,但理论原型依然是“西方”的,是“从西方看中国”而不是“从中国看中国”,应回归“把中国作为方法”;在实践路径上,实现了赓续优秀传统与弘扬现代价值、教育振兴乡村与乡村教育振兴、政府倾斜支持与多方援助帮扶的有机结合,充分展现了新型举国体制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近日,随着我省“全面改薄”实施方案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我省即刻下达2014年“全面改薄”省级资金67483万元,从而正式拉开了“全面改薄”项目建设的序幕。按照《青海省全面改善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实施方案》的总体目标和工作要求,全省“全面改薄”项目从2014年开始,至2018年结束。期间,将从消除D级危房做起,通过实施消除现有D级危房、推进标准化建设、推进教育信息化、办好必要的教学点和特殊教育学校、逐步解决县镇学校大班额、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等6个子项目,重点改善农村牧区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最终实现消危房、保基本、补短板、达标准、促均衡,改善办学条件,保障学校运转,缩小校际差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小学辍学率控制在0.6%以下,初中辍学率控制在1.8%以下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一提到乡村教育,人们往往谈得最多的是乡村学校缺什么东西,有说缺电脑的,有说缺教室的,有说缺师资的,也有说道路不好的,甚至还有人呼吁,能不能帮他们修一个围墙。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两件事:一个乡村教育的“留”,一个是乡村教育的“走”。  相似文献   

7.
对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举办的“乡村振兴中的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进行综述,形成如下基本认识。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是乡村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与全面发展,其实现需要更新发展理念、秉持系统思维、解决供需矛盾。在学生发展层面,既要注重提升乡村学生学业能力,又要关照乡村学生精神世界,实现乡村学生生命整全发展;在教师队伍层面,要解决教师流动问题,培养教师乡土情怀,完善师资配置政策,建设高质量的乡村教师队伍;在课程层面,要秉持在地化教育理念,注重乡土文化传承,实现乡村学校课程创新;在教学层面,要注重技术赋能和学校治理改进,提升乡村学校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8.
农村教育资源的整合已经过去十多年,这场大规模的"学校撤并"运动,不仅对乡村教育产生极大的影响,也使乡村文化、乡村文化的传承面临极大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乡村教育价值的隐退;削弱乡村文化再造能力;乡村文化的瓦解。乡村文化传承的路径选择需要寻求乡村教育与乡村文化的沟通,突破城市教育的价值预设,加强乡村学校的乡村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美国统筹乡村教育与乡村发展的几个典型项目进行归纳与分析,发现美国特别注重本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强调参与乡村发展的主体多元性,社会公益组织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虽然中美国情有差异,但两国农村地区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产业结构单一、人力资源外流等问题。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我国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可以聚焦培育乡村本土人才,构建乡村发展生态圈,同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10.
一、永远的乡村教育与乡村教育的永远这不是做文字游戏,也不是玩时尚的表述,永远的乡村教育与乡村教育的永远,的确是个命题。这是因为,乡村教育不只是一个空间和时间的概念,而且是一种意  相似文献   

11.
“乡村教育运动”主体性价值观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我国农村教育问题的关键,是把全体农民作为教育的价值主体,使农村教育从工具性教育转变为主体性教育。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展的“乡村教育运动”,不仅在教育理念上,而且在教育实践中体现出农村主体性教育的价值观。乡村教育家以农民为本的主体性教育理念及其教育实践活动,对于当前的农村教育改革在指导思想、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方面都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字上移”——渐行渐远的乡村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3.
14.
2009年,行政建制起源于西周的随县,经国务院批准重新设立,版图面积5673平方公里,人口98.1万,下辖19个镇(场),是我省最为典型的乡村教育县。随县是炎帝故里,为我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留守儿童占六成以上。显然,推动县域乡村教育发展,他们任重而道远。在随县教育人运筹帷幄全力推进乡村教育改革发展的征途中,他们的一些思考与朱永新教授发起的新教育实验的理念不谋而合——让教师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  相似文献   

15.
针对乡村师范具有鲜明的乡村性、师范性和技能性的特点,提出了“三元教育”特色的乡村师范人才培养基本模式,即立足生活教育,激活师范生对乡村的热情;重视师表教育,激励师范生对职业的热爱;加强师能教育,激扬师范生对学习的热诚。  相似文献   

16.
陶行知的"生利"乡村教育是他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清楚地了解中国乡村教育不适应本地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的问题,给予分析性的批判,提出解决乡村教育弊端的发展方向在于"生利",培养学生的技能。基于此,他思考建设"生利"乡村学校的问题,尤其是教师的问题,并且把生利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他的这些思想对于新时代的农村发展仍有启示意义,我们应该从进一步明确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提高农村职业学校的质量以及推进农村职业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三个方面深化陶行知的乡村教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乡村学校逐渐沦为乡村社会的一方“孤岛”——这是近日某媒体一篇报道针对当前中国农村教育现状作出的比喻。随着中国村落社会巨大的现代性转向,乡村社区早已没有了承载纯粹田野乡土气息而无须功利性教育收益的社会浪漫土壤。被并轨于城市生产体制之后,农民再也不是具有内在高度同一性的同质性阶层,他们的群体利益诉求呈现出多元化和对立性。反映在教育上,村落社会传统组织形态的解体,教育投资的主体转变为单个家庭,这种重心下移意味着抗风险能力降低,更意味着只有一次机会的教育投资对家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在《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一文中指出学生自治是"学生结起团体来,大家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续"。从学校方面来说,就是"为学生预备各种机会,使学生能够大家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一直在城市工作的我,有幸在农村支教一年多,接触到不少农村的学生。他们很多都是留守儿童,在接触中,我深深地感到探讨乡村学生的自治问题很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欧洲“新教育运动”与中国“乡村教育运动”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通过欧洲“新教育运动”与中国“乡村教育运动”异同的比较,探究了我国“乡村教育运动”中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特点,以期对现阶段我国教育发展中较突出的一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20.
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中重要的一环,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农村小学,我校坚持劳动教育和重视劳动教育,并且在尊重教育规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努力创新,形成"立新"的劳动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