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是一个教育演示:一位老师拿出一个广口瓶,放入若干鸡蛋大小的鹅卵石,直到高出瓶口为止,然后问学生:“瓶子满了吗芽”学生答道:“满了。”接着,教师往瓶里装碎石,摇了摇,又问:“现在满了吗芽”有学生答道:“可能还没有。”随后,教师又拿出沙子往里装,使劲拍了拍,又问:“现在满了吗芽”学生们大声应道:“没满选”最后,老师拿出一壶水往里倒,直到水面与瓶口齐平。他望着学生:“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芽”结论当然不止一个。老师最后说:“我想告诉你们的是,如果不先把大石块放进瓶子里,也许你就永远也没有机会把它们放进去了。”这个教育演示给人…  相似文献   

2.
学生不懂问老师,这是值得提倡的。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问问题时,说不出所问题目的题意,更谈不上把题目原原本本地复述一次。这反映了学生问问题之前根本未能做到反复认真地审阅题目,连题意都未审清就去问老师:“这道题怎样解?”过去,碰到这种情况,我总是越俎代庖地“帮”学生重新审题。奇怪!题意审清了,问题也就解决了。我琢磨,相当一部分问问题的学生,原因出自于没有认真审题。但我越“帮”学生审题,完全依赖老师“帮”审题的现象越严重。我感到这不是一种好现象! 最近,我向学生宣布:“不准带书本来问问题!”凡来问问题的学生首先必须把题意说给老师听,然后老师再  相似文献   

3.
每到五六月之际,我常见到一些高三的学生手里拿着一叠纸张,嘴里念念有词地背书,原来是学校里发的“历史名句”。这大概成了他们复习语文的第二种选择(第一种选择是做一套又一套的“模拟试卷”)。这成了复习迎考的一道“风景线”,有人戏称为:平时不补临时恶补。常有高中生问我:“这样背警句、名言有没有用?”我通常的回答是:“有用,但作用有限。”说它有用,是因为:无论怎样,你记住了一些名句,总是积累了知识。说它作用有限是因为:你想依靠背了一些名句就能在默写“诗词名句”时提高分数,那么,犹如大海捞针碰到的概率不会很高。因为高考中要求…  相似文献   

4.
很多人都喜欢把课堂说得很神秘,要制造课堂氛围,要体现教学艺术,要这样要那样。到最后,什么都想到了,就是忘记了真实。最近,有幸参加一次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同时聆听两位老师执教《雨点》一课,他们在课结尾时的不同处理上,让我感触颇深。A老师上完后问学生:“你们想去寻找雨点吗?”学生说想,老师说:“那你们下次去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叫上我。”本来老师是随便说说的,因为她上完课就要回自己的学校了,可是学生是很认真的。一个学生站起来问老师:“那你住在哪里啊?”……相信这篇课文很多老师都是这样教学的,说真的,如果那个老师直截了当地回…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里有两句尽人皆知的名句:“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两句话很容易懂,又很不易懂。要用地道的北京话来形容它:“真够绕脖子的!”它既像顺口溜,又像绕口令,又四不像。《红楼梦》是由茫茫大士、空空道人一僧一道识辨出来的,所以谈论《红楼梦》...  相似文献   

6.
于水上小学时,有一回参加郊游,登山时不小心扭伤了脚,带队的老师问同学们:“谁愿意跟我一起送于水下山去医院?”全班50名同学,居然无一人应答。回家后,于水愤然说起这事。母亲赵环听了很惊讶,打电话问老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老师犹豫了一下,说:“这也难怪。于水平时从不关心和帮助同学,同学们又怎么会关心和帮助他呢?现在的孩子怎么都这么冷血啊!”  相似文献   

7.
《小学生》2010,(8):20-22
和孙卫卫老师的结识很特别.是“只听电话,未见真人”的相识。有一次.好友安武林来太原.要旧书,当我把书找到、送到宾馆、叫他下来取时。电话里传来孙卫卫老师温和的声音:“他在睡觉。”好友安武林一定是午饭时喝了酒。于是我继续问:“喝多了吗?”孙卫卫老师依然温和的声音:“没有,是在睡觉。”所以我把书放在了总台。  相似文献   

8.
吃完午点,保育员收拾餐具时发现少了一条勺子,就到处寻找,后来在厕所里找到了,便很生气地回班里问小朋友:“老师平时教你们勺子应放在餐具篮里,现在是谁把勺子倒在厕所里的?”小朋友看见保育员很生气的样子,个个都说:“不是我,不是我倒的……”无论保育员怎么  相似文献   

9.
我的钢琴老师家有一只很懂音乐的波斯猫,名叫“尼寇”。我第一次去老师家上课,刚一推开门,就看见客厅沙发旁有一只小熊。我奇怪地问老师:“你家怎么养一只小熊?动物园里才会有熊啊?”老师笑着说:“不是熊,是波斯猫!”  相似文献   

10.
当学生问“老师好”时,老师都是怎样回答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走访了部分学生,他们的回答令人震撼和深思,同时也在意料之中。学生甲:“老师冲我点点头,可能是老师太忙了,没有顾得上回答。”学生乙:“老师一点表情也没有,从我面前匆匆走过。这很伤我的自尊心,从此不再问这个老师好了。”学生丙:“‘你的成绩那么差,老师  相似文献   

11.
一天,我在布置教室,很多学生围着我,帮助我做很多工作。布置工作进行得很快,不多时,差不多全布置好了。我正准备贴墙报报头,一个学生问我: “曹老师,这多余的纸还有有用吧?”,他的意思是,假使没有用,他就可以拿去用。 "有用,这是学校里的东西嘛!"我不加思索的  相似文献   

12.
廖刚 《教师博览》2022,(23):12-14
<正>下午第一节课下课,五(1)班的赖老师把一个女生带到办公室来:“主任,这个插班生我没法教了,刚来两天就跟同学吵架。我把她叫出来,问她是怎么回事。她态度很恶劣,站在我面前,一边用手撑着办公桌,一边还在抖腿,一点也没把老师放在眼里。我问她为什么和同学吵架,她把头扭向一边,理也不理我,好像我是透明的。这是什么学生啊!教了十多年书,我还从来没遇到过这么有个性的学生!”赖老师越说越大声,情绪明显很激动。  相似文献   

13.
“我以为”这几个字,乍一见觉得没什么,其实里面蕴含的问题很深刻。“我以为”,在英语里是“I suppose”“I think”.在我们很多人的字典里可能是使用频率很高的几个字.对于学生来说,一般出现在犯了错误,老师或家长开始发问时。  相似文献   

14.
一看上去很简单这是初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的第一场。我操着手中的水笔,飞快地在试卷上舞着。……第一场结束了。试卷看上去很简单,时间也刚刚好……二路似乎很平坦“姗姗,你语文考了年级第一,92分!”小樱大声说。“不可能。”只见姗姗沉着冷静,果真是“不以物喜”。紧接着,又听说小萱考了89.5分,蚊子88分,肉丸子90分,心中不禁高兴:这回大家考得都不错,我大概也不会很差吧!三“死亡”宣判书我正写着作业,老对手越同志步履沉重地走来,面上夹着一丝复杂的笑:“小玲子,语文老师有请。”我一听就知道“是祸躲不过”,随口问了句:“怎么,难不成我语文…  相似文献   

15.
不做瘦马     
小亲戚来家里串门,问:“你为什么要这么多书啊?”这问题问的,书当然是用来读的了。不过,也有人用很多书来装点门面,并没有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他抽了几本书,想找出我能在一本书里埋头这么长时间的原因。他强迫自己看了一会儿,看得很痛苦,然后又问:“为什么要读书啊?”  相似文献   

16.
老师姓谭名东坡。教语文,诗词书画皆有一定的造诣。犹喜苏东坡的诗词,课堂上,总爱引用苏东坡的诗句,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每读之,抑扬顿挫,气势蓬勃,整个身心便融于诗情之中不能自已。同学们因之给他取了一个外号:“西坡居士”,既有敬慕之意,也有“东施效颦”之贬,谭老师却佯装不知。记得老师第一次上课时,在黑板上写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并引用教育家陶行知的对联: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小疑必问,大事必闻,才算学生,画龙点睛地说明老师和学生的分工,说明自己要怎样做一个称…  相似文献   

17.
杨苇 《班主任》2013,(12):62-62
办公室里,科任老师对班主任说:“W老师,今天你们班有几个学生作业没交,这是名单,您看一下。”W老师接过名单看了看,然后解释道:“小伟,向来作业完成情况就不是很好。这次不用问,肯定是没做,我过会儿找他算账!可小悦怎么也没交呢?不可能啊!这孩子各科成绩都很不错,这次没交,一定有特殊情况,待会儿我仔细问问!”  相似文献   

18.
一位年轻的女老师精心准备了一堂语文公开课,课题是《林冲棒打洪教头》(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第十八课)。老师让学生通读一遍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句。读了之后,很多学生提出了问题,老师也一一进行了回答。老师感到这一环节进行的差不多了,刚要转到下一个环节,这时有一个同学站起来问:“老师,书上说林冲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这里的东京是日本的东京吗?”老师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不是。”并示意学生坐下,这时又一个同学站了起来:“老师,我认为东京就是北京。老师这时有点不耐烦了:“大家注意,东京就是东京,不是日本的东京也不是…  相似文献   

19.
一次老师让学生默读课文,完成练习,几个学生忍不住又讲起话来,见老师没有什么反应,周围的声音也开始附和,教室里热闹起来。老师走到一个男生旁边,让他站起来背一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见他突然站起来,其他人都静了下来。老师让大家把这句话背三遍,然后问:为什么要背这句话?有个机灵的男生说:“老师,你不是把我们比作青蛙了吗?”老师笑着说:“我可没这样说,这是你自己说的。”大家听了都笑了。随后一切又恢复了平静。这是发生在胡勤荣老师课堂上的一幕。他说,学生不听话,这是我们时常遭遇的事儿,怎么办呢?首先要做好分析,弄清…  相似文献   

20.
重要的是心境凡夫苏格拉底还是单身,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间只有七八平方米的房子里,他总是乐呵呵的。有人问他:“那么多人挤在一起,连转个身都困难,有什么可高兴的?”苏格拉底说:“朋友们在一起,随时都可以交流思想,交流感情,难道不是很值得高兴的事吗?”过了一段时间,朋友们都成了家,先后搬了出去。屋子里只剩下苏格拉底一个人,但他每天仍很快乐。那人又问:“你一个人孤孤单单的,有什么好高兴的?”苏格拉底说:“我有很多书哇。一本书就是一位老师,和这么多老师在一起,我时时刻刻都可以向他们请教,这怎不令人高兴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