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是翻译还是整理--质疑林纾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以来,人们一直把林纾称为“翻译家”。本文通过阐释当时的社会环境、大众认可的翻译理论以及林纾的语言把握程度,对“翻译家”林纾提出质疑:林纾的确为中国的文学翻译作出过巨大贡献,但他用文言出版的大量外来文学不是翻译成果,而是整理纪录的作品。  相似文献   

2.
林纾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翻译家,享有"译界之王"的美称。在二十多年的翻译生涯中,他一共译书180多种,涉及11个国家90多位作家的作品。将对林纾文学翻译的动机、特点和重要性进行简要地介绍。  相似文献   

3.
师秀霞 《科教文汇》2009,(7):254-255
林纾,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翻译家,一生翻译了180多部外国小说,并因社会影响巨大而被统称为“林译小说”。“林译小说”是中国文化中的一卷瑰宝,它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启蒙作用很难用简短的词句描述完整。本文从翻译的思想、艺术、语言、原则四个方面浅析“林译小说”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4.
郑成利 《科教文汇》2008,(27):227-227
林纾是我国近代翻译史上颇具争议的翻译家。他的翻译中出现了大量的增译、删减和改写。本文从图里的翻译规范论的视角,通过对林译《块肉余生述》的细读,探索隐藏在林译过程中增译、删减和改写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翻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建瑶  王晓 《科教文汇》2008,(25):244-245
鲁迅一位有创新思想的翻译家。他提倡直译和保存原作的风姿,是早期提出“异化”翻译策略的翻译家之一。他最初采取“意译”翻译策略,后变为“直译”,最后创新性的提出了“异化”的翻译观。鲁迅继承和发展了各翻译流派的翻译思想,丰富了我国的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6.
武琳蕴 《金秋科苑》2011,(6):177-177
本文首先阐述了翻译的性质及奈达的翻译等效论。进而谈翻译家对文学作品的翻译创作,并指出这样的创作是一种再创造,而不是简单的两种符号的转换。文章认为,翻译文学应该是译者本国文学财富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在《林纾的翻译》中,钱钟书提到: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入于化境"。此论一出,便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些探讨,能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对钱钟书理论的认识,拟从"化"字的本义着手,结合钱钟书的相关论著重新追溯其来源并进行解读,以求抛砖引玉,促进对该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在国际翻译家联盟第13届世界大会上,中国的翻译学术期刊《中国科技翻译》,荣获“国际译联1990-1993年最佳国家级翻译期刊奖”。  相似文献   

9.
徐兴茹 《科教文汇》2014,(10):129-129,142
德莱顿是英国著名的翻译家,提出了“诗歌翻译三分法”。本文结合杜甫《月夜》三个版本的翻译来运用“三分法”,并赏析《月夜》三个版本的翻译。  相似文献   

10.
林纾(1852~1924年)是我国近代一位享有盛名的翻译家,他一生共翻译了英、美、法、俄、日、德、西班牙、比利时、挪威、瑞士、希腊等国小说180余部,270多册,计1200万字,其中包括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托尔斯泰、大小仲马、狄更斯、易卜生、司各特、雨果等众多世界名作家的作品。他翻译的小说在当时的读者中曾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董力燕 《科教文汇》2008,(1):169-169
玄奘大师对佛教经典翻译的贡献无人能比,印度学者柏乐天称玄奘“无论如何是有史以来翻译家中的第一人”。本文结合玄奘大师翻译佛教经典的原则、方法及其取得的成就,揭示了翻译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卢静 《科教文汇》2009,(13):234-235
中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严复所提出的“信达雅”翻译标准在中国翻译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不少学者认为严复自己在翻译过程中都没有恪守这一标准。尤其是在“信”方面,严复自己都没有做到。本文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目的论出发,分析了严复翻译的目的,重新评价了严复的翻译。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之一,由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语言,所以翻译也随之出现。翻译是文化交流的工具,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翻译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活动,很早就出现了专门从事翻译工作的人。纵观我国近现代翻译的发展过程中,翻译家们潜心钻研,提出了各自的翻译主张,可谓是翻译界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本文选取了几位有代表性的翻译家,结合当时时代背景,剖析他们的翻译理论及对后世翻译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刘红云 《科教文汇》2007,(11X):193-193
纵观长长译河,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在文学翻译领域笔绰耕耘数十年,不仅硕果累累,而且提出了有独创性的文学翻译新论,使之成为翻译领域一大系统。其中包括被称之为“美化之艺术”的本体论(三美论)、方法论(三化论)和目的论(三之论)以及优势论,再创论等。本文拟从诗词赏析的角度,去体会许先生《唐宋词一百首》中所体现的其文学翻译理论中“三美论”和“三化论”的要旨,去领略诗译中许先生独创的艺术之美及盎然诗情。  相似文献   

15.
除了广为人知的作家身份之外,钱钟书先生在翻译领域也有一席之地.典雅文言行文风格使得钱钟书在当代译坛独树一帜.他的主要译作《谈艺录》《管锥篇》等有大量关于翻译的见解.在《林纾的翻译》中,我们得以以更系统完整的视角了解钱钟书的理论.在翻译界广泛认同并引之为标准的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原则的基础上,对三方辩证关系进行科学地有体系地阐述,进而引出了以格律诗译格律诗这一理论主张,从而使诗歌内容与形式达到高度的契合.除此之外,在翻译领域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化境"这一概念,也是由钱钟书先生提出的.  相似文献   

16.
李媛媛 《科教文汇》2007,(6S):158-159
文化因素在文学翻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正确地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对于提高翻译作品质量和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探讨了两种处理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的方法,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或兼并使用,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更完美的翻译作品,既充分体现原文的风格、内涵又满足读者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胡晓红 《科教文汇》2011,(25):131-132
瞿秋白既是革命家,又是翻译家;既有非凡的翻译天赋,更有独创的翻译思想。本文从翻译标准、翻译实质和翻译原则等方面论述了其翻译思想的前瞻性以及对后世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黄瑢 《科教文汇》2008,(21):227-228
英国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的作品,由林纾译介而传入我国,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林纾对狄更斯的作品推崇备至,认为狄更斯的小说“扫荡名士、美人之局,专为下等社会写照”。林译狄更斯小说对“五四”时期作家的创作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影响了一代风流人物。清末民初的“林译小说”成为中国小说新旧嬗变的重要媒介。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文学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平 《科教文汇》2008,(3):134-135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基于在政治上维新改良的需要,发表了大量的译论和译作,并创刊了《新小说》杂志,组织文学翻译和创作,在中国近代文学翻译史上起到了集“专业人士”和“赞助人”于一身的作用,促进了中国近代文学翻译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张娟 《科教文汇》2010,(34):154-154,173
伪译者借助翻译的名义,进行非原文本和译文的转化。文学翻译体现译者的创造性。本文以文学翻译的创造性为基础,研究伪翻译的创造性,找到文学翻译和伪翻译的共同之处,以阐明伪翻译亦是伪译者一种文学创造性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