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每一种道德教育计划都与某种道德哲学有着逻辑上的渊源关系。教师作为道德教育计划的实践执行主体,无疑也有着自己的道德哲学,并对道德教育实践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最终决定道德教育的方向和具体运作。教师的道德哲学在道德教育实践中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其经验性倾向较重,而相对的理性水平较低,也就决定了其对道德教育实践的局限。  相似文献   

2.
每一种道德教育计划都与某种道德哲学有着逻辑上的渊源关系.教师作为道德教育计划的实践执行主体,无疑也有着自己的道德哲学,并对道德教育实践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最终决定道德教育的方向和具体运作.教师的道德哲学在道德教育实践中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其经验性倾向较重,而相对的理性水平较低,也就决定了其对道德教育实践的局限.  相似文献   

3.
道德哲学一方面可以运用哲学的方法解决道德教育中的问题 ,对各种道德教育的计划、设想和实施手段进行理智的验证 ,从而提出可供参考的模式或建议 ;另一方面则通过对道德、道德教育领域基本概念的澄清 ,以及对道德、道德教育性质的广泛讨论 ,对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产生影响。道德哲学对这两种问题的讨论都对道德教育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一定意义上讲,有什么样的道德哲学,就会有什么样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具体存在往往反映一定的道德哲学观念。因此,深入反思道德教育背后的道德哲学背景,是理解、揭示道德教育之病症的根本。长期以来,现代道德教育因以规范伦理学作为哲学基础,从而改变了道德和教育的本有特征,消解了自身的本体意义,由此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教育作用和教育权威。回归德性伦理,是克服规范伦理学理论困境的有效途径,也是当代道德教育回归自身本真存在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5.
文章在西方道德哲学的视野中说明当今社会在对学生道德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两种典型困惑,试图通过对西方道德哲学发展路径的全面解析为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新的理论依据.道德教育既要避免对道德进行抽象的、知识性的理解,又要超越道德的相对主义所带来的不确定的价值秩序,最终在交往道德教育中、在“主体间性”的理论视野里激发学生的自觉能动性,找到一种既能认同、践行多种道德内容,又能在文化多元和道德冲突中信守道德信条并勇于承担道德责任的教育方式,因此,从西方道德哲学的视角,分析道德教育既是哲学的重大课题,又是道德教育的一个十分重大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道德境界是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精髓所在,也是中国传统的个人道德精神依托。在境界道德哲学的视野下,人的生活具有世俗性与神圣性,并且是合二为一,共存于一身的。当前人们已普遍认识到近现代知性德育的种种弊端,如人的信仰危机、精神缺失、交往异化等等,这时,倡导以朴素道德教育为基本途径的中国传统境界道德教育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就特定的文化情境中、特定时空中的道德教育实践而言,行为正当与否的判据、教育价值的取向主要是来自于广大的教师群体,教师的道德哲学就构成了道德教育实践的隐性思想基础,并将最终决定道德教育的方向和具体运作.教师必须借助理性的力量,摆脱肤浅的常识经验的束缚,提高对道德价值的理性分辨与选择能力,如此教师的道德哲学才是自由与自觉的,基于此的道德教育实践才是目的明确的自由自觉的行动.  相似文献   

8.
王国维是近代中国最早传播西方哲学的学者之一。他对西方哲学的偏好、担任《教育世界》编职的经历以及投身教育实践,使他将传播的重心转向西方道德哲学及道德教育理论。他从哲学、教育学、课程三个层面译介和引进西方道德哲学及道德教育理论,为近代中国道德教育变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观念。他运用西方哲学理论与方法整理和阐发儒家伦理道德遗产,赋予其独特的价值和意蕴。他以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为基础,阐述新式教育的宗旨,独树一帜,为建构近代新式教育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论社会性道德教育与主体性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性道德教育论与主体性道德教育论分别从社会性和主体性角度揭示道德教育的本质,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二者又都存在着严重缺陷,割裂了道德教育中社会性与主体性之间的关系,片面地将其一方视为道德教育的本质。实质上,主体性道德教育与社会性道德教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能人为地割裂开来;主体性道德教育主要是从人的主体性需要方面确认道德教育;社会性道德教育主要是从人的社会性需要方面把握道德教育;我们应当超越主体性道德教育论和社会性道德教育论的狭隘性和片面性理解,站在更高的视点和更广的视野中去理解和把握道德教育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对道德教育的认知发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哲学和道德心理学是研究道德教育的两个基本领域。道德心理学研究道德发展是什么的问题,道德哲学探讨道德发展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在我们为道德教育找到一个合理的基础之前,必须把心理学上的“是”和哲学上的“应该”这两类研究结合起来;因此,我的通篇论文将试图从这两个角度表达我的看法。道德教育中的关键问题是价值观的相对性问题:是否存在着儿童应具有的普遍的价值观?我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以最近的心理学研究成果为基础的。这些研究成果表明,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存在着普遍的道德发展阶段。这些成果帮助我们得出了一种道德教育的哲学——把道德教育看成是对道德发展的促进而不是直接传授一些固定的道德准则。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既是心理学的、又是哲学的道德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的以民为本思想的影响具有广泛性和持久性,长期以来也成为我国学校德育的哲学基础,受以民为本思想影响的德育存在着人的缺位和工具理性等弊端,因而德育应从以民为本转向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学校德育的哲学本体论概念,它既是一种德育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也是一种德育方法论。以人为本的德育以学生为本体。实行人性化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完全人格。  相似文献   

12.
卢景昆 《中国德育》2007,2(7):18-21
杜威从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视角出发,对学校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走出学校道德教育困境的出路。杜威的德育思想,对于我们正确认识道德与人、道德与生活、德育课程和其他课程、德育工作者和其他教育工作者以及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等诸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论文探讨了德育心理学及其哲学的核心问题。本论文从哲学、道德哲学和道德学、教育哲学和教育学、心理哲学和心理学、生理哲学和生理学诸方面探究了德育心理学的相关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了德育心理学及其哲学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世界教育大致经历了灌输式、园丁式和对话式三种教育理念的嬗变。灌输式教育理念以教育者为中心,园丁式教育理念以受教育者为中心,对话式教育理念以教育主体为中心,每一种教育理念的产生,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及其局限性。为提高德育时效性,德育过程应扬长避短,充分吸取诸种教育理念的精髓。  相似文献   

15.
樊浩 《中国德育》2006,1(5):7-12
在现代性文明中,无论是道德哲学还是道德教育,都过度冷落甚至消解了“冲动形态的伦理”,由此导致伦理精神无的放矢。现代道德教育必须实现哲学范式的转换,建立一种融“认知形态的伦理”与“冲动形态的伦理”于一体的、由“认知形态的伦理”走向“冲动形态的伦理”的道德教育形而上学体系。对伦理精神形态的健全、伦理冲动的民族形态的把握、伦理精神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的细致而深入的探讨,是建立道德教育的合理哲学体系的三个基本学术条件。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视野下的高校生态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哲学中丰富而系统的生态哲学思想蕴涵,对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尤其是高校的生态德育具有不可忽视的启迪意义。高校生态德育的内容架构是: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教育;人际关爱教育。  相似文献   

17.
在今天的社会转型中,人类的生命意识在凸现。现行德育范式应转向探寻生命维度,并视“生命”为思维原点,形成德育的范畴、思维方式和逻辑体系。文章试图在多维解读生命内涵的基础上,着重指出关注生命是学校道德教育的本真要求;反思当前“去生命化”德育范式的种种困境,努力从生命维度对德育目标、德育过程、德育方法等方面进行重新的审视和更新。  相似文献   

18.
康德的道德教育思想与其批判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区分自然与自由的基础上,康德认为道德和道德教育属于自由的领域,自律是道德教育的惟一法则,而"人是目的"则是道德教育的最高指向,与此相应,在道德教育中应采用苏格拉底式的方法。康德道德教育思想中所蕴含的尊重人的理念对人类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道德是个体的内在需要,是指向自我的生存,更是自我自由与自律的确证。道德的主体性特征要求我们转变德育观念,突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强调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与时代意义。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应当与学生建立对话交流关系,增强课堂的现实感与生活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