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然”第一册第十课“热胀冷缩”,是继“怎样认识物体”——水和空气之后的又一类实验课,本课前一部分由教师扮演小林进行演示实验,后一部分还有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植物怎样“喝水”是—个能够激起研讨兴趣的问题,遵循“问题——设想——实验验证——结论”的科学程序进行教学,让学生理解植物体内水的运动,同时,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植物怎样“喝水”》(第四册十一课)之前,学生在上学期  相似文献   

3.
《热涨冷缩》是小学自然第十册第十课的教学内容,是本单元的首篇,本篇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认识物体热涨冷缩的性质,要求教师带领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一经过思考做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最后得出科学结论,并让学生熟悉习惯运用这一认识过程来研究相类似的问题,使之触类旁通,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好这篇课的意义还在于帮助学生理解下一课“测定温度”中的温度表的构造  相似文献   

4.
《植物怎样“吃东西”》一课是小学自然课本第四册第16课。 教学目的:指导学生认识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光合作用与人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行探究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认识植物的光合作用。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分析植物在光合作用中需要二氧化碳和阳光的实验。  相似文献   

5.
《自然常识》是对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课程,如何在自然课的教学中运用浅显的语言正确地阐述有关科学概念是很值得得探讨的。本文就市编自然教材的第二册第6课《种子》,第四册第13课《种子的传播》,第14课《种子发芽》等章节对“种子和果”实谈一些个人看法。市编自然教材第二、四册重复出现三次有  相似文献   

6.
《小学自然教学大纲》指出:“观察和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自然教学的特点。”教师要指导儿童“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知识和能力”。现行小学自然三至五年级六册教材120课,其中实验课37课,约占总课程的31%,足见实验课在小学自然教学中所占地位的重要。为此,我们根据学科特点和任  相似文献   

7.
第五册自然十二课《眼睛的科学》依教材的特点,可列为“科学讨论课”型。教材中先后提出几个不同的问题:(1)眼是怎么看到物体的?(2)人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怎么都能在视网膜上得到清晰的图像呢(即:人眼为什么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呢)?教师根据科学讨论的基本程序:“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按课文要求让学生进行实验(凸透镜成像),并结合教材的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深圳市海天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第五册信息技术教材《信息技术》中的第六课——给机器人装“眼睛”. [教材分析]本教学案例是以深圳市海天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第五册信息技术教材《信息技术》中的第二单元《机器人开始行动》的第一课“给机器人装‘眼睛’”为蓝本而设计的.  相似文献   

9.
显微镜这种仪器,在小学自然教材中只作过两次观察实验。它们分别在第二册第五课《自然水域中的水是不纯净的》一课中,观察水中的微生物;第四册十五课《植物怎样喝水》一课中观察叶的气孔。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第四册十七课《植物怎样繁殖(一)》中,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花粉效果不明显,于是,我用显微镜观察花粉,把花粉打落在玻璃片上,在12.5×  相似文献   

10.
“实验课”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感官和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认识在人为控制条件下的事物和现象的一种课型,如《热胀冷缩》、《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磁铁》、《电流》等。实验课是小学自然教学的主要课型之一。它侧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引导他们用科学实验的方法来认识自然,掌握科学认识的基本程序。其课堂教学过程一般分为“情境示题——自由探究——研讨整理——扩展运用”四个环节。情境示题是指教师利用学生想看、想做、想知道等心理来设计一个蕴含着要研究的问题的小实验、游戏、魔术等,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使学生主动自觉地卷入问题中来,迅速成为整个认识活动的主体。因此,这一阶段又可称之为“主体化阶段”。自由探究是学生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根据材料的结构去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获取知识的过程。在这一阶段,教师以及用于实验的材料都应给  相似文献   

11.
《让水在固体中运动》是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苏科版)三年级(下册)《认识液体》一课中的部分内容重新设计的。主要的教学思路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2.
义务教育《自然》(实验本)第四册第1课《水》和第4课《空气》中,在认识水和空气的物理性质时,要求学生知道它们都是透明的,而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要建立“透明”这一抽象的概念,显然是比较困难的。我在随州市召开的“湖北省义务教育自然教学大纲·教材培训会”上执教《空气》一课时,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能  相似文献   

13.
下面是小学自然第四册第15课《植物怎样“喝水”》教学中认识‘导管’的片段实录: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把‘导管’都说成‘红线’) 老师:从植物茎的纵切实验中,大家看到的是一条条红线,植物茎中用来吸水的管子究竟是怎样的呢?[出示煤油温度表]请同学们看这支温度表,中间是怎样的构造?  相似文献   

14.
上好自然课,必须做好两个准备,即知识准备和实验准备。现结合自然课本第五册第十七课《怎样认识物体(五)——岩石》谈一谈体会。一、知识准备课题,说明这一课与前面所教的四课《怎样认识  相似文献   

15.
小学《自然》第五册第八课《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安排了一个“真空铃”的实验。其实验装置,需要用真空罩和抽气机。目前,一般小学都没有这些设备。为上好这一课,可自制“蒸气真空  相似文献   

16.
“暗箱”这个名称出现于四十年代。四十年代创立的控制论为科学方法论的哲学认识论引出了一个新概念——暗箱(或者叫黑箱、黑匣子)。暗箱实际上是指一个系统,是只知其输入和输出,不知其内容结构的系统,或者说暗箱是内部结构一时无法直接观测,只能从外部去认识的系统。 归属于“解暗箱”课型的教材,一般是自然各册教材中的人体知识内容。 例如:第四册第十一课《人的消化》,人的消化器官就是人体结构的一个系统,可视作“暗箱”。因为对小学  相似文献   

17.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自然第三册第9课《各种各样的茎》,课文练习图上画有6种植物茎的生长形态,要求学生按生态特征分类填表。从图上看,西瓜的茎像是匍匐生长的样子。人教社出版的《自然教学指导与参考》第一册中,路培琦文章《怎样做好义务教育小学自然第三册的观察和实验》说:“常见的匍匐茎植物有甘薯、草莓、结缕草(马鞭草)、南瓜等”。但对教材作细致分析比较,图中又看不到茎的节上长出的着地的根(不定根)来(与书中甘  相似文献   

18.
本单元(十五——十八课)着重介绍植协体内的运动变化及生理机能,以及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目的是认识植物的生理机能,初步懂得按“问题——假设——设计实验——验证——结论”的科学程序是研究自然科学的一种常用方法。《植物怎样“喝水”》一课,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植物用根吸收水份,用导管运输水份,用气孔蒸腾水份,以此说明植物的正常生命活动离不开水。同时,把大量的水份不断地蒸腾到环境中。《植物怎样“吃东西”》一课,通过查阅资料,使学生懂得光合作用是绿叶在阳光下,把二氧化碳和水份  相似文献   

19.
当我再次用同样的教、学具完成自然第三册《水的压力和浮力》一课实验内容的教学时,深感两种教法收效截然不同。究其原因: 1。教师注重了以“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比掌握知识更为重要”,弓}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一设计实验——实验验证”的过程。 将塑料泡沫放在水中用力往下压,有什么感觉々学生实验后都说感觉到水有一种力把泡沫往上浮;要用力才能将泡沫压下去。这就自然引出水有浮力,在水里上浮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实验验证:一松手泡沫就会浮上水面(同时总结出浮力的方向)。接着深入引导:既然水有浮力,那么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呢?(演示下沉物体;铝圆柱装进吊桶放入水槽中沉下去。)问题提出后,教师顺势弓i导,请小组同学商议,而且提出仅有假设是不够的,得用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成立。(本课重难点)  相似文献   

20.
河北省赵海霞老师就人教版第八册第二课《古诗两首》中《惠崇春江晚景》一诗的“晚”提出:从本诗中的四句所涉及到的景物——桃花开、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河豚欲上时,均属早春景色,并非晚春,诗题中的“晚”应如何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