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忠云 《现代教育》2012,(10):68-69
所谓"意境"或"境界",就是客观和主观在审美过程中的统一,即"形"与"神"、"情"与"理"的统一;从客观方面来说,是"形"与"神"的统一;而在审美的主体方面,又是"情"与"理"的统一。在诗歌教学中,抓住"意境"即抓住了诗歌的灵魂。  相似文献   

2.
引言 "形、神"问题历来是中国艺术理论研究的核心范畴之一,它具有丰富的哲理内涵,是我国古代哲学中"形神论"的衍发。"形"与"神"的关系,其根本问题是"形"与"神"有无不可分离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  相似文献   

3.
作为与“以形写神”说相对而立的艺术命题,“无迹而神”说的提出并非偶然。从历史演进的视角考察,“无迹而神”是诗歌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时生成的诗学话语,这一命题的提出经历了“形”“神”概念由哲学向美学意义演变、“形”“神”之议由画坛向诗苑渗进以及艺术创造由重形趋向重神的嬗变与转换。  相似文献   

4.
文章首先从文艺美学的角度考察了古典诗词中的形神关系。探讨了“形神兼备”这一诗美原则的历史概貌及这一原则与老庄哲学的渊源,继而通过对一些古典诗词名篇的具体分析,分别作出“传神写照”、“妙得神理”、“虚处藏神”、“虚字传神”的论证,使古典诗词中形与神的关系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标志设计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中国结元素的运用,这些作品通过现代的设计手法把中国结的形与神在作品中展示出来。本文旨在通过形的哲学再现、神的哲学再现、形与神的辩证统一这三个方面从哲学角度分析标志设计中引入中国结元素的方式,需要形与神的和谐统一,做到外化于形内凝于神。  相似文献   

6.
《形影神》组诗,集中体现了陶渊明的人生态度。陶渊明用形、影、神三者的对话表达了三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反映了魏晋时代的多种生命价值观。陶渊明通过对形、影、神的思辨,以"神辨自然"的方式找寻人生价值与生命归宿,更用自我实践的自然生活方式表达对生命的尊重与思考,体现了魏晋时期生命思想的高度,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7.
邵江徽 《学语文》2014,(5):35-35
"形散神聚"是散文基本的美学特征,"形"就是作品中使用的材料,"神"就是作者要表达的主旨。作者主要通过"形"来表现"神",用"神"来掌控"形";"形"在作品中主要通过记叙和描写来表达,"神"在作品中主要通过议论和抒情来表达。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作品中直接用来议论和抒情的并不就是"神",但它们一般都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倾向。  相似文献   

8.
雕塑的“模糊”、“跳动”、“简约”与诗有着共通的特性,它通过形体的凹凸,光滑而造成不同的影,使雕塑吟诵动人的诗,而表达生命的真实,每一尊雕塑都是一首诗,其中蕴涵着每一个被塑思想的光芒,折射着个性的美,这一切在作品中都归结为“瞬间之神”的把握-“诗”的灵魂。  相似文献   

9.
李彦仁 《成才之路》2010,(18):51-51
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这一原则性画论对后世作画影响颇深。绘画是造型艺术,造型艺术以形为基础,但它却不能停止在形上,还必须更进一步追求它的神,如果只是有形没有神,那也就用不着顾恺之所说的"迁想妙得"了,"迁想妙得"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写形"达到"传神"。对自然界的事物来说,不一定所有的事物统统以形写神就能迁想妙得。例如棱柱、圆柱、  相似文献   

10.
严羽将汉魏之诗与盛唐之诗并举第一义,主要体现在"悟"和"词理意兴"两个层面。汉魏之诗与盛唐之诗均能达到吟咏情性的目的,所以列为第一义。严羽以盛唐为法主要体现在“气象”和“入神”两个方面:盛唐的雄浑气象超越了汉魏的浑厚气象。汉魏古诗无法达到“入神”境界,惟李、杜之诗达到“入神”境界。因此严羽虽提倡兼学汉魏盛唐之诗,但是心里真实指向是诗法盛唐。  相似文献   

11.
<正>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形是万物具体而可感的形质,神则是附着于形,并使形具有生命性征的状态,形与神之间是一种辩证关系。晋葛洪《抱朴子》云:"夫有因无而生焉,形需神而立焉。有者,无之宫也;形者,神之宅也。"两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这一哲学命题在东晋时期便扩展到了艺术领域,并影响到了书法领域,成为书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书法中以形传神,借助具体的笔墨字形来表达生动活泼的神采,书论中的形神关系问题逐渐形成了以形  相似文献   

12.
唐代道士吴筠从形与神、性与情,神与情、形与性及阴阳等方面入手,通过对神仙本质特性的揭示,阐发了其独具特色的美学思想——"虚静去噪"的审美心态。认为只有在这种审美心态下,才能体悟到大道的至美境界。  相似文献   

13.
齐志宇 《文教资料》2011,(29):94-96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认为神处于最好的状态.接着又提出哲学王最适合做国家的统治者。神、哲学王、统治者三者有共同的特性,那就是他们都拥有理性的德性:智慧:同样拥有智慧,其结果却大不相同。本文力图从灵魂的理性角度出发,对神、哲学王、统治者、正义者进行分析,并说明哲学王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 陶渊明《形影神》三诗,约作于公元四一三年(东晋安帝义熙九年)①。其时,陶已归隐了九年,四十九岁。这三首诗,在陶诗中别开生面。陶诗主要是抒情诗,平易自然;可是,这三首诗却是哲理诗,把作者的思想观点通过形、影、神三个艺术形象的彼此赠答表现出来,针对性强,寓意深刻。这三诗,过去评述不多,对于它在陶诗中应占的地位也肯定不够。就是现在出版的一些名家选本②,也仍未予选录。清代马璞曾深感遗憾,他在  相似文献   

15.
传统中国画中有众多赋有民族特色的范畴,要学习,就应抓重点、抓线索.作者认为"形"与"神"这一对范畴,在传统中国画诸范畴中既是重点,又是线索.首先,文章考察了"形"与"神"的确切涵义;然后,阐明它是传统国画诸范畴中的重点;最后,阐明了它是把握其它范畴的一条线索.  相似文献   

16.
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教师在课堂上的感情表达"声""形""神"是组织教学的一个手段,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声""形""神"的效能,使其起到潜移默化和引导指令的作用。一、体育教学中教师的"声""声"指的是教师的语言声调,甚至包括非语言的哨声、掌声。  相似文献   

17.
散文,是一种可以"铿锵得像诗,雄壮得像军歌,生动曲折得像小说,活泼尖锐得像戏剧的对话"的文学体裁。翻看语文课本,散文占有很大比重,散文的教与学也一直被关注。散文被誉为"美文",它美在结构,美在语言,美在意境。这"三美"正是我们在散文教学中要抓住的特点、重点和难点。一、散文教学要抓住"结构美"这个特点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结构美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18.
"形"与"神"是中国人物画历来所探讨的话题,"形神具备"是中国人物画的一个审美标准,"以形写神"则是中国人物画的特点和绘画思维的基础。后人又把"形"与"神"的认识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我们在绘画的过程中也应该结合实际,来理解"形"与"神"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世人认为陶渊明诗有玄言意味,其述说形式有三:一是以人物在自然景物中的活动述说玄理,二是写出自然景物对玄理而言的比拟意味,三是直述玄理.其<形影神>称影依形生,不同意郭象的"自生、自尔、自化"思想,表现在诗作中,即述说玄理要依托自然景物与人文环境,这就是陶渊明对玄言诗的改制.  相似文献   

20.
(一) 散文,是诗,篇幅小而容量大,文采斐然而又耐人寻味;散文,是歌,叙事娓娓道来,议论慷慨其辞,抒情或似清泉琤琮,或似沧海横流;散文,是画,或旁征博引而不乱,或探幽入微而不晦,似信手拈来而跌宕有姿、顺理成章。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形散神不散”。“形散神不散”中的“形散”指出了一般散文的外部特征,而“神不散”说的是散文有着使“散”的材料得以成文的灵魂。透过“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正是散文教学得以成功的关键! 试看杨朔的《海市》。作者一落笔便极尽描绘了蓬来仙境的缥渺,海市蜃楼的虚无,似为闲笔。之后,作者又坐上船去寻找那不可捉模的海市,更是异想天开。但正是从这引人入胜的异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