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安忆与池莉通过以两个“庐山恋”文本为典范式的一系列“爱情与人”的文本,对传统爱情文本提出了置颖,对爱情的内质,模式,生存本相进行了颠覆。在艰难的重构中,显示了分队她们的努力与尴尬。她们建构的路径虽不一样,但结果都是一样的茫然。她们努力寻找,却仍无法找到通向诗意与现实协的路。虽与爱情本相偶然相遇,却很快落入现实的坚固循环的定数中,爱情的本相只乘下对诗意的茫然的向往。她们所揭示的诗意与现实紧张的关系,显示了人们走向人”之路的漫长及拯救的异常艰辛。  相似文献   

2.
王安忆与池莉通过以两个“庐山恋”文本为典范式的一系列“爱情与人”的文本,对传统爱情文本提出了置疑,对爱情的内质、模式、生存本相进行了颠覆。在艰难的重构中,显示了她们的努力与尴尬。她们建构的路径虽不一样,但结果都是一样的茫然。她们努力寻找,却仍无法找到通向诗意与现实协调的路。虽与爱情本相偶然相遇,却很快落入现实的坚固循环的定数中,爱情的本相只剩下对诗意的茫然的向往。她们所揭示的诗意与现实紧张的关系,显示了人们走向“人”之路的漫长及拯救的异常艰辛。  相似文献   

3.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而在西方宗教的禁欲主义压制下,爱情每每带有悲剧色彩。在西方文学伤口关于神职人员的爱情的描写中,便有了“人性”与“神性”的抗争。本文试从三部伤口诠释西方宗教下的爱情悲剧。  相似文献   

4.
爱情与死亡是文学作品的两大永恒主题,而爱情更是长盛不衰的话题。因为无论是甜蜜还是忧伤,爱情都会被人当作美来欣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描绘了诸多关于爱情的故事,从《关雎》到《桃天》,从《蒹葭》到《静女》,不仅写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择偶标准,也描绘了“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美丽新娘,更有令人向往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海誓山盟……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位女性作家,简·奥斯汀一直关注英国女性面临的婚姻、爱情、教育等问题,在《爱玛》和《傲慢与偏见》这两部小说中,奥斯汀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致入微的描述向读者再现了18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女性的教育状况.在男性统治的18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女性的社会定位是“好妻子,好母亲”,她们主要的出路是婚姻,她们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体面的婚姻,她们接受教育的途径主要是家庭或寄宿学校,而她们所学的知识或技艺只是一种婚姻市场所需要的装饰品,既肤浅又无用.  相似文献   

6.
《诗经》爱情诗中女性对待爱情婚姻的态度既是主动积极的,也是被动消极的。她们既自主大胆地追求幸福,享受爱情,却又在追求爱情与婚姻的历程中,因遭受到来自礼教的、社会的、男性的压制与阻挠,而难以摆脱被遗弃、被伤害的命运。  相似文献   

7.
莎世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里有一句很名的台词:“女人,你的名字叫弱。”诚然,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女子一直是弱的代名词,处于被压迫被役使被欺辱的地位,但是也有一些巾帼不让须眉,为我们奏出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乐章。她们是特别年代的特别女性,是那个特别社会的灿烂明珠。她们或是受不了封建思想的束缚,要求摆脱封建束缚;或是认清了黑暗的社会现实,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社会抗议和控诉。高中语课本所选的学作品里就有这样一些叛逆的形象,其中《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十娘,《窦娥冤》中的窦娥,这三个女子的形象光彩照人。她们是女中豪杰,千百年来,在戏剧舞台上,人们品味鉴赏着她们的言行,慨叹着她们的结局,她们以其无所畏惧的抗争精神赢得了后人的钦敬。她们美丽、善良、勤劳、真诚,却为当时社会所不容,她们的反抗虽然最终都以悲剧形式告终,但是三个年轻女子用生命捍卫了人格尊严,为中国古代女性唱响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赞歌。那个不公平的社会,不公平的命运,不公平的人生造就了她们的叛逆。  相似文献   

8.
霍桑小说《红字》中的海斯特和施耐庵《水浒传》中的潘金莲都是东西方文学中的经典人物,她们都是为爱情而勇于和强大的社会对抗的反叛女性,她们对爱情的追求是一致的,但由于不同的文化语境和作者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使得两位女性的命运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9.
《廊桥遗梦》与《渴望激情》两部小说描写的都是中年人的婚外情,两部小说的女主人公最后的选择如出一辙,即放弃自己的爱情,选择了家庭。正是由于这种自我牺牲,使两段本来有悖道德规范的婚外情变得美丽而感人,两位女主人公更是获得了大众的普遍赞扬,她们的选择代表了大多数中年妇女的观点,文章分析了这种自我牺牲的理由,以及她们在回归道路上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10.
秦敏 《现代语文》2006,(11):76-77
一部被称为“学史上的斯芬克斯之谜”的长篇小说《呼啸山庄》以其狂放而神秘的风格为世人瞩目。英国名评家毛姆是这样评价《呼啸山庄》的:“我不知道还有哪一部小说曾将爱情的痛苦、迷恋、残酷、执,如此令人吃惊地描述出来。”中国翻译家方平更是认为《呼啸山庄》“足以和莎士比亚的伟大戏剧前后辉映”。相隔近一个世纪,一部拥有相似另类风格的中篇小说《金锁记》问世。我国名翻译家傅雷称赞《金锁记》:“颇有《狂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至少也该列为我们坛最美的收获之一。”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学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称《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相似文献   

11.
元明清三代戏剧代表之作《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都渲染了女主人公的爱情追求,她们爱情追求的方式和理由虽各具特色:崔莺莺一见钟情式的爱情,杜丽娘超越生死的爱情。杨玉环维系政治式的爱情,但她们于爱情追求中表现出来的勇气与执著是同质的。她们情感追求之热烈,行为表达之大胆,个人意识之独立是旷古罕见的。她们对传统封建伦理纲常观念发出了强有力的冲击,体现了男权社会中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女性个人意识觉醒的反映,这是她们爱情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2.
看《收获》     
自20世纪70年代始,具有典型“张洁风格”的小说总是以逼人的“情”字见长。在《爱,是不能忘记的》、“祖母绿》、《方舟》、《无字》等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品中,她始终坚持不懈地在不同语境下探索着爱情之于女性认识男性和自身的意义,其中那些虔诚而圣洁的向往与追求、深重而惨痛的幻灭与伤害,都曾是张洁作品提供给我们的独特味道。本期《收获》刊登的《知在》(长篇)显然接续了张洁小说的这种“传统”,但又分明试图为此“传统”添加进“新”的成分。  相似文献   

13.
解读《恋女》中的女人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恋爱中的女人》中,劳伦斯塑造了三位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古娟、赫米恩、厄秀拉。她们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作者的价值取向:他赞美完整的人,而不是被产业主义、机械的爱情或僵死的现代知识扯得粉碎的人。  相似文献   

14.
《诗经》的内容是极其丰富多彩的,有很多的作品着墨干女性,描写了她们的喜、怒、哀、乐与理想追求,更多的则是通过展示她们的爱情和婚姻生活来反映她们的形象。  相似文献   

15.
《诗经》中有大量的关于描写爱情和婚姻的诗歌,这些诗歌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周代妇女对恋爱自由、大胆、坦诚的态度,也表现了她们对婚姻的坚定、纯朴与始终不渝的思想感情。通过对她们的爱情、婚姻观的分析,使我们看到了《诗经》不仅是优秀的民族文学遗产,而且具有很高的民俗价值,值得我们认真地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借超现实的创作展现了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以“曲笔”向世人揭示着清初真实的生活场景。婚姻往往是爱情的归宿,人们常言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聊斋志异》中并没有在爱情和婚姻之间画上必然的等号,《聊斋志异》中的女性没有脱离爱情而超然,在她们的生活中有中国传统女性的聪慧娴静,也有令人阅之隐痛的奇悍。  相似文献   

17.
王向东 《云南教育》2002,(28):31-33
作文教学的高耗低效与阅读教学相比,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究其原因,应该说与作文功能的异化不无关系。君不见长期以来的作文教学,教师为应考而教,学生为应考而练,应考成了作文教学惟一的价值取向。这种以升学为最高目的的应试作文,被一系列或隐或显的苛刻要求逐入一条狭窄不堪的死胡同,要么语言干瘪、词汇贫乏,要么无病呻吟、假话连篇,缺少灵气,没有个性,犹如流水线上复制出来的一样。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以全新的教育理念,给小学习作教学准确定性,还习作以本来面目,为习作教学的改革…  相似文献   

18.
主题上的崇高关。在浩瀚如烟的文学海洋里,“爱情”与“爱国”永远是扣人心弦的两大主题。它们相得益彰,共同促进了文学的发展。而作为以表达“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为主题的《岳阳楼记》更是将“爱国”这一主题推上了至高境界。纵观历史,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报国无门后的迷惘与坚毅的碰撞,陆游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是壮志未酬的无奈与期盼的交融,欧阳修的“与民同乐”不过是官场失意后的娱情与排遣。惟范仲淹之一“先”一“后”的心声,高屋建瓴,想人之未能想,说人之…  相似文献   

19.
名作家叶辛在世纪之交连续创作了两个中篇小说《爱情世纪末》和《爱情跨世纪》,自称意在表现跨世纪一代青年全新的爱情观。然而,作家并未完全理解和把握“新新人类”们的性爱原则,将故事写成了似新实旧的才子佳人式的爱情传奇。尤其是《爱情世纪末》,塑造了一个新旧人类都无法读解的年轻女性聂虹的形象,这显然是有违作家初衷的。  相似文献   

20.
汤显祖充满生死梦幻奇情异彩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一直延续并影响到一个世纪后的洪鼻。洪昇《长生殿》里把李、杨的爱情理想化为生死不渝的真正爱情,演出了一部“闹热《牡丹亭》”。洪昇明确地标举汤显祖的“至情”旗帜,是“玉茗堂派”的翘楚;其剧作中“情缘总归虚幻”的虚无思想亦来自汤氏;他写李、杨月宫重圆的虚幻,无疑寄托了自己人生失意的空幻之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