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4月15日下 班后,我和翁思再 驾车去辛庄看望我 的公公。不料在沪 闵路上,不时听到 身后呼啸声大作, 不断有警车、消防 车和急救车超车, 开到梅陇时,交通 警干脆禁止所有常 规车辆通行,为特 殊车辆让道。这种 异乎寻常的景象, 很令人惊诧。我们 尾随一辆消防车, 急速开到现场附 近,才明白过来,是 飞机失事。 我们是最早到 达现场的记者之 一,距坠机时间大 概只有二十分钟。当时已经肢解的飞机还在燃烧,眼见三四堆熊熊烈火,一团团翻卷的浓烟。春雨在绵绵地下着,坠机冲出大坑掀翻出的泥土,堆成了一个个泥泞的土丘,我们深一…  相似文献   

2.
2001年8月,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贵州考察工作,新华社为此播发了长篇消息。稿件中的一段话引起我的注意:“有的把国有资产无偿或变相无偿量化给个人,美其名日激励机制。这些提法和做法是错误的,不符合中央的方针、政策。”这是中央领导第一次对当时有愈演愈烈之势的国有资产无偿量化给个人的做法进行公开批评。在此之前,作为一名经济报道记者,我对此现象的出现已给予以高度关注并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这种现象在一些地方甚至被誉为“改革的新举措”,有的地方还  相似文献   

3.
《盐阜大众报》记者杨树立撰写的《好稿采写例话》一书,近日已由新华出版社出版。 《好稿采写例话》收录了作者的省以上好新闻获奖作品,以及在省级以上新闻业务刊物发表的论文、采写心得共76篇。全书以专题研究方式,针对新闻采写中不同题材、不同视角、不同形式的处理,深入 浅出地进行现身说法,如“把新闻写成花边消息”、“一个题材多种处理”,“把现场新闻写深刻”、“多视角审视社会问题”、“采写人物通讯的得失”、“用投稿者眼光编辑”、“记者经历的故事”等等。《例话》中收录的作品大多是作者从采访一线捕捉的“活鱼”,以…  相似文献   

4.
问题通讯《吃的选择》在今年1月22日发表后,激起的反响是强烈的。首都就有六家报刊转载。赵紫阳同志在这篇通讯发表后不几天就指出,《吃的选择》值得一读。营养学界的反映尤为强烈,他们纷纷翻印《吃的选择》。采写《吃的选择》,使我对问题性新闻通讯进行了一些思索: “点子”来自积累与研究从1978年来,我断断续续从事消费品报道,较多接触了食品工业,对我国食品工业现状、问题有所了解。1985年,我又接触了营养科学界,从他们那里,我听到、看到许多未曾见闻过的情况:华中地区,有一度出现一种“怪病”,头疼、心慌、乏力。起初以为是脑炎,经过调查,原来当地农民喜食精白米,由于缺乏维生素B,引起了“脑型  相似文献   

5.
《王幼辉下乡自费吃份饭》一稿先后被《衡水日报》、《河北日报》、《光明日报》等新闻单位采用,新华通讯社发了通稿,在1989年度好新闻评选中,荣获衡水地区好新闻一等奖、河北省好新闻二等奖,并在光明日报举办的全国短新闻有奖征文中获二等奖(一等奖空缺)。这是我们当初没有想到的。庆  相似文献   

6.
7.
“全家福”照片的来历一九五○年,那时我才当摄影記者,領导上叫我到著名的“魚米之乡”杭嘉湖地区去采訪。路过嘉兴县的七星乡二村时,看見一群农民的孩子,穿着油面筋一样的破衣服。在晒場上唱解放区的歌曲: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民主政府爱人民, 共产党的恩情說不完……”  相似文献   

8.
说来话长。《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的采访、写作和发表,距今已有22个年头了。通常,有些事做过后便遗忘了,而这篇报道,却使我们常有记忆犹新之感。这也许是由于深深的激动强化了记忆的缘故,所以我还能写出这篇回忆。这篇报道发表于1960年2日28日的《中国青年报》。第二天,《人民日报》即全文转载,并加了热情洋溢的编者按。接  相似文献   

9.
1989年3月23日,湖北《农民之友报》一版头题发表了我写的评论《农业上不去都要饿肚皮》。此稿被评为全国农民报1989年度好新闻作品三等奖。如今粗谈一下采写经过,若对同行们有一丝启迪,便知足了。超前思维:1988年春,全国农民务工经商热方兴未艾。我在农村采访中发现:许多乡镇领导不顾本地实际条件,跑官场争项目,跑市场抢原料,大规模发展各种企业;大批中青年农民纷纷弃农务工经商,少数人挣了点钱。多数人两手空空返家  相似文献   

10.
本来我并不想注意谁是“最紧张的观众”,我只是为了到现场痛痛快快地看比赛,才千方百计弄个记者证的。谁知国家体委宣传司的人递给我记者证的时候,竟笑眯眯地说:“你们经济日报能拿出多少版面登体操呢?告诉你,我们可是有专门搜集各报这次报道的。”听了他这番鬼话,我立即预感到以后的几天我轻松不了。不写就白看了人家的比赛,但若真往总编室交一份体操赛多么多么紧张激烈的稿,人们就会以为我疯了。况且,你把什么词儿都用上也写不过那一百多位体育记者。所以,我必须独辟蹊径——只有和他们不一样,我的稿才有人看;而只有和经济相关联,我们报才肯登!可老天,体操和经济,怎么才能沾上边呢?  相似文献   

11.
我们采写这篇稿件,和过去相比,一个很大的不同是真正派上了眼和脚的用场。这是被“逼”出来的。过去的许多采访,大都是坐在会议室里,听人家介绍,我们记录。写稿,就是变着法儿转述人家的谈话,这大概是造成我们以往写的不少新闻稿呆板枯燥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九八四年五月二十五日,中原油田到开封输气管线铺设工程,进行黄河穿越爆破(后因故改为二十六日下午爆破)。我们两个奉命赶赴爆破现场采访。到那里一看,情况和以往完全不同,不管干什么事,都象打仗一样紧张、认真,连吃饭也要排队去取领配给的塑料袋装食品。爆破的当天,工地外围有武装警察设岗,施工现  相似文献   

12.
《专业户赵子乾是怎样被“吃”掉的?》这篇揭露性报道,在去年6月13日的河南日报上刊出后,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到去年12月被“吃”事件结案,专业户的合法利益得到保护,党在农村中的政策得到了实际的宣传。而这篇报道却是我们顺藤摸瓜摸出来的。去年五月间,听说了赵子乾的遭遇以后。我们立即前往禹县找赵子乾采访。赵子乾个人承包了原刘屯村村办水暖厂后,因为善于经营,经济效益很好。害“红眼病”的村干部们,多次对他进行敲诈勒索,最后迫使他关厂停产;在告状过程中,他又遇到了重重阻力。县委对这件事十分重视,决定由公、检、法认真调查处理。县法院向我们介绍,他们已判  相似文献   

13.
作为十一届亚运会第一捐款人的颜海霞,确实令国人瞩目,更令新闻媒介所瞩目。面对这样一位新闻人物,作为一名基层业余通讯员,我是怎样抓这条“大鱼”的?又是怎样抓住这条“大鱼”的呢? 3月2日晚,邻居家一个中学生在我家玩,当电视上放到江苏新闻时,他突然说:“颜海霞上电视了”。我问他是怎么认识颜海霞的,他说:“她与我们是同学,她家就在气象站西边”。我的眼睛亮了起来:就在气象站西边,离我家很近呀,这条“鱼”如果真的放掉岂不可惜。“走,带我去!”我拿了一支笔、一个本子,穿着棉拖鞋匆匆向颜海霞的家走去。时针已指向20时40分。一进颜海霞家,哎唷,这不是老熟人么!早在10年前我就认识颜海霞的父亲颜士庆了,从心理上首先打破采访这个特殊新闻人物的戒惧,闲谈中得知,2月28日和3月1日《人民日报》、《中国妇女报》、  相似文献   

14.
中国晚报协会2003年11月在长沙召开年会,公布了上年度“中国晚报新闻奖”获奖作品。由笔者与通讯员陈宗彪共同采写的通讯《一辆自行车的传奇故事》,获得了“特等奖”,这也是江苏全省晚报送评稿件中惟一获此殊荣的作品。这篇通讯同时还分别获得了中国地市报新闻奖、江苏省报纸优  相似文献   

15.
在2011年度报社精品奖评选中,由本人主笔的长篇通讯《豪迈走上振兴路——“5.12”地震三周年四川灾后重建纪实》(刊载于人民日报5月10日一版头条)榜上有名.究其采写过程,那就是忠实地执行报社领导和地方部领导近两年的新规:顺应时代迅猛发展的需要,做有思想的新闻. 思想是新闻的灵魂.思想的挖掘与提炼,不仅检验记者的政治素养,更检验记者的采写作风.新闻的好思想,是双脚走出来的.这是参与这篇报道全体记者的认知和共识.  相似文献   

16.
最早认识吴金印同志是在1990年前。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衣着简朴,爱讲真话。以后,我曾对他进行多次采访,每一次采访,思想都得到一次升华。于是,想写一篇长篇人物通讯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  相似文献   

17.
人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然而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却不尽然。只要方法得当,认真嚼,别人嚼过的馍同样能嚼出新味道。我们回顾《情满京华》(发于1987年3月24日《河南日报》)一稿的采写经过时,对此有了更深的理解。今年2月28日,在北京施工的河南民工因误食亚硝酸钠导致49人中毒,经首都医务人员和各界人民的大力抢救,使48人死里逃  相似文献   

18.
去年7月,我与王晶国合作采写的《232颗孩子的心声:爸爸,我理解您!》的短新闻,在江汉石油报增刊见报后,曾引起读者强烈的反响。特别是长年生活在野外的一线石油建设工人和他们的妻子,都捧报流泪,为孩子们一颗颗纯真的心所感动。这篇短短700来字的新闻稿,为什么能够引起读者共鸣,我们有这样几点体会。编辑要慧眼识“珠”油建处二大队通讯员王晶国去年7月在为大队“暑期兴趣学校”投寄信件时,无意中发现他手中的厚厚一匝信都是发往山东八面河油田的,仔细数数足足有232封。这么多学生给会战家长写信,无疑是一条极好的新闻线索。他当时没有细想,就急忙写了篇《油建二大队232名学生向前线家长写慰  相似文献   

19.
去年6月下旬,我了解到省人民政府命名表彰了一批文明标兵以后,便赶到省委宣传部“五四三”办公室,寻找报道对象。接待的同志说我是第一个去找他们了解情况的记者,很热情地把一百二十个文  相似文献   

20.
本人采写的现场短新闻《杂技演“砸”之后》(载《襄樊日报》1996年11月25日一版),在全省地、市、州报好新闻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并荣获湖北新闻奖二等奖.现将采写经过记叙如下:无意中碰上的“点子”初冬,周末的晚上,揣着单位发的两张票,我和儿子到襄阳影剧院看杂技演出.原以为是大名鼎鼎的武汉杂技团,开演才知是孝感市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杂技团.既来之则安之.这是该杂技团来襄樊的首场演出.“空中飞人”、“绳子担碗”、“钻火圈”,尽管是些眼熟的传统节目,但演员演得很卖力,娴熟之中不乏精彩,不时博得观众阵阵掌声.在报幕员的介绍下,一个11岁的小姑娘上场表演“晃板弹碗”节目.这个节目是我第一次见到,在电视上也未见过,感到很新鲜.开始小姑娘表演得很顺利,但在表演最后一个高难度动作时失败了——演“砸”了!剧场内却是出奇的安静,全场一千多观众没有一人吹口哨,没有一人喝倒彩.此时,我的大脑中闪现出另外一种迥然不同的画面——我曾不只一次地目睹过,过去在一些演出现场因演员表演失误,而引起观众吹口哨、怪叫等起哄现象,有时就连电影出现断片现象,也会有人起哄.两种画面一对照,我意识到观众在文明素质方面跨了一大步.时值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主题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刚刚开过,就在同一剧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