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教信息     
据《现代家庭报》报道,美国目前正流行一种崭新的教育思路———双性化教育。在教育孩子时,避免过于严格、绝对的性别定型,以防男孩过于粗犷、勇猛而缺少平和、细腻气质;以防女孩过于柔弱、内敛而缺少勇气、自立精神,缺乏竞争心及刚强的心理素质。专家指出,实行双性化教育的孩子,在社会适应、情绪调控、压力化解以及处理包括家庭在内的各种人际关系上,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那么,家长如何开展“双性化教育”呢?美国专家提出了如下建议。1.孩子向异性学习。2.增加男女孩子接触的机会。孩子向异性学习应通过自然而然的接触。3.不宜将性别特征区…  相似文献   

2.
在高三,随着高考的临近,学生们的“情感门“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集中爆发,就连平时表现非常乖的孩子竟然也频频与异性接触,简直莫名其妙。决定人生方向的高考近在眼前,孩子们专心复习都来不及,怎么还有时间去“谈恋爱“?  相似文献   

3.
孩子到了十二三岁至十四五岁以后 ,便会逐渐出现被称为“第二性征”的生理变化。与此同时 ,性心理也迅速发育。此时 ,做家长、老师的 ,就应当注意 :孩子长大了 !在关心他们学习、生活的同时 ,必须关注他们的性心理。一般来说 ,当孩子和异性疏远时 ,就说明他 (她 )已有明确的性意识。“疏远”正表现其对异性会关注 ,对性知识感兴趣。这种“疏远”会很快发展为“渴望” ,遇到适宜的条件 ,就可能有模仿性“初恋” ,尝试男女单独的交往。进入青春期后 ,男孩、女孩都喜欢和异性单独交往 ,医学上称其为“接近异性期” ,也叫“爱慕期”。表现为女孩…  相似文献   

4.
经常有一些中学生家长找我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在他们万般苦恼的问题中,孩子与异性交往占了相当的比例。每当这个时候,我一般会让家长尝试着想象一个情境:几年后,当孩子上了大学或大学毕业时,仍然不喜欢异性同伴,不屑于和异性朋友交往,家长会是怎样的心情?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工作期间,我们启动的第一次监测就是针对初中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状况。在诸多指标中,有一项是关于学生叛逆重新定义"早恋"  相似文献   

5.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孩子在上厕所时,常常会关注异性孩子上厕所时候的样子。这说明他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性别的不同,如果这时候,我们硬是压制,不容许孩子看,只会让孩子对这一切更感兴趣。  相似文献   

6.
一、从小让孩子接触钱。儿童心理学家认为,3岁时孩子产生了“我自己来”“我自己能做”的独立意识和自我表现欲望。在这个年龄阶段,可以开始教孩子识别各种钱币,最好能为孩子准备一个存钱罐,定期给孩子些小面值的钱币,让孩子存入存钱罐中,给孩子提供一个接触钱的机会。这样,在孩子的头脑中,对钱就会有比较直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闫俊: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博士,综合一科主任。身心发展不平衡使异性交往问题突出:孩子在进入青春期后,家长和孩子更关注异性交往的问题。您  相似文献   

8.
疏远异性期10~12岁的孩子处于青春期早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之间往往出现两性疏远现象。这是因为,当青春期的发育开始,性别意识萌芽,他们发现彼此间有了差异,因为害怕异性看到或知道自己的身体变化,出于害羞的躲避心理而有意疏远异性。异性吸引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孩到12~13岁,男孩到13~14岁,则开始进入相互吸引阶段。这时他们开始好表现自己,男孩乐于在女孩面前显示自己的才华,女孩开始注意修饰打扮自己,希望引起男孩的注意。由于心理的发育,异性间产生了想彼此了解对方的愿望,他们喜欢参与有异性的集体活动。这个时期的孩子出于好奇心、…  相似文献   

9.
孩子进入青春期(一般在进入初中),开始产生了一种朦朦胧胧的性意识。这种性意识的萌生,使孩子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倾慕之情,因而异性之间的交往便由此变得越来越频繁。于是,家长就会有这样的担心:会不会  相似文献   

10.
孩子进入青春期,随着生理上的成熟,对异性产生好奇、喜欢、爱慕的情感是正常现象。当青春期的孩子恋爱了,家长不当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如视恋爱为洪水猛兽,简单粗暴地禁止、阻挠孩子恋爱会引发诸多问题,甚至造成不良后果。面对孩子的恋爱,家长应做到以下三点:(1)尊重孩子的情感,和孩子“在一起”;(2) 关注孩子的状况,及时关爱,适时引导;(3)当孩子遭遇分手的伤痛时,悉心陪伴,耐心引导。  相似文献   

11.
面对孩子对异性的"好感",家长要坦然处之,一方面应理解这一现象的自然性、合理性,另一方面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正确地引导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身心发育逐步完善,性成熟逐渐开始。在这个阶段,他们已开始对异性产生注意、好感以及朦胧的爱慕之情。所以,他们有了接近、了解异性的需要,这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是很正常的事。当然也有极个别的孩子过分沉迷于对异性的向往。对待这个问题,家长  相似文献   

12.
概率问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类数学问题.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这里设计几道联系实际的概率问题,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问题1两个学生讨论一个问题:一个有两个孩子的家庭里,这两个孩子是同性的可能性大还是是异性的可能性大呢(假设每胎生男生女是等可能的)?这个问题,你可能认为不一样大.因为同性有两种可能:都男或都女;而异性只有一种可能:一男一女.所以同性的概率是23,异性的概率为13,同性的可能性大于异性的可能性.这个答案到底对不对呢?我们可以这样来考虑:一个家庭中两个孩子的性别出生先后顺序有四种可能,即男,…  相似文献   

13.
如今,孩子的性发育出现早倾趋势,10岁左右孩子就逐渐进入了青春期。青春期是人生的“花开时节”。在中学生的心理咨询中,约有40%~50%的心理问题与异性交往有关;有的孩子甚至希望有这样的“榜样”:既能够与异性朋友交往,而又不会影响学习成绩。  相似文献   

14.
何年 《教育》2011,(4):22-23
性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也学会与异性正确相处,即学会接纳自己,接纳异性。对社会来说,孩子健康的成长少不了健康的性教育。  相似文献   

15.
一异性交往早龄化俄罗斯青少年的性成熟比过去的同龄人早。在性的强烈诱惑下,俄罗斯青少年的异性交往早龄化。据1988年对莫斯科7所普通中学和3所职业技校(600名女生)的调查,9.1%的女中学生和42%的技校生有异性交往经验,开始年龄平均16.4岁。据1992~1993年对16所普通中学和8所职业技校1615名12~17岁学生的调查,不满12岁的孩子有50%在性成熟之前就开始了对异性的追求,16岁的孩子有80%开始了对异性的追求。但关系稳固的很少,在16~17岁孩子中稳定的不足一半。近15%的女生和…  相似文献   

16.
中学生与异性交往过密,被通俗地称为“早恋”。当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与异性交往过密时。吃惊之后,愤怒之余,便开始采取对策了:有的去学校接送接子,有的告诉老师并请老师出面干预,有的不许孩子接电话,有的威胁要和孩子断绝关系。还有的干脆找到那个把自己孩子带坏的“坏男孩”或“坏女孩”的家长,要对方把自己的孩子管好。总之,想尽一切办法不让孩子来往。这种做法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只会使孩子与你的距离越来越远,反而失去了解决问题的机会。下面,让我们走近早恋的中学生,看他们的父母对他们做了什么。A某,女,父母对其期望很大。她四五岁时,就被逼着背古诗,学钢琴,念外语了。她说:“透过玻璃窗,看着小朋友快乐地玩,听到  相似文献   

17.
闫俊: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博士,综合一科主任。 身心发展不平衡使异性交往问题突出 少年儿童研究:孩子在进入青春期后,家长和孩子更关注异性交往的问题。您觉得主要是什么原因引起这种变化?  相似文献   

18.
走在大街上,当我们看见两张幼稚的异性面孔很亲热地结伴同行时,相信第一感觉就是早恋。面对越来越多家长的忧心和为此付出的努力,教育学专家、吉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董进宇却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各种文化的交融,孩子早恋现象有增加趋势,但仍只是极个别的现象。日常生活中孩子们的这种被老师、家长称为“早恋”的行为,往往只是一种介于友情与爱情之间的行为,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感情和心理上的一种正常需求,不能定义为“早恋”。一般的孩子在12岁至18岁这个年龄段,会产生强烈的与异性交往的欲望。美国一位教育学专家将孩子们的这种心理需求称为“情感存储巢”。到了这个年龄,很多孩子都会在经意和不经意间存储自己所需求的一种感情。“情感存储巢”分为不同的阶段:12岁之前,孩子的情感存储大多来自于父母,表现为对父母无理由的信赖与依靠;12岁以后——小学四五年级,孩子的情感存储就倾向于同龄间的友情,更渴望着与异性之间的交往,获得来自对方的认可与情感方面的交流。孩子们之间的这种  相似文献   

19.
宫克 《辽宁教育》2002,(10):32-32
一、青少年上网的消极影响随着电脑的普及,不少家长抱着让孩子接触网络增长知识的心理,鼓励孩子上网,但不久就发现孩子沉迷在网络聊天和五花八门的网上互动游戏中,还有的孩子在网络上结交异性朋友,甚至发展为网恋,严重地影响了学习和身心健康。由此说明,网络对青少年的危害不可忽视。二、网上问题的心理分析1.与人交流的愿望常使网民误入“陷阱”很多人都非常希望与人交往,渴望倾诉自己的苦闷、烦恼,但现实中往往需要人们表现为“人前逞英雄,人后流眼泪”,心理上内伤甚重,渴望得到心灵的抚慰。而网络聊天室的虚拟性恰好满足了…  相似文献   

20.
孩子进入青春期,往往会把异性神秘化,彼此相互吸引,相互关注,甚至暗中思恋,朝思暮想。但表面上又不敢多做表露和接触,即使是同班同学,甚至是同桌,也会做出“素不相识”的样子,唯恐遭到父母、老师的斥责和同学的嘲讽,尤其是对男女生的接触,人们总会视为“早恋”。这种内心向往交流而外表抵触的矛盾心理严重影响了异性之间的正常交流和交往。我们在心理咨询中,常常听到学生提出类似这样的问题:“怎样才能减少男女同学之间面对面的尴尬?”“怎样才能避免见到女生脸发红、说不出话这样难堪场面?”“我很想向男生请教学习问题,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