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芝仙书屋图》是清康熙时期众多名士为徐兰所作的一幅在历史上很有影响的画作,参与绘画及题诗者包括王翚、王原祁、岳端、孔尚任等90人,人数之多,画史罕见。此图虽然史有所载,但由于久隐于世,所记错漏颇多,以致对了解作品造成困难。通过查询文献资料,本文对此图进行全面考证,纠正了史料上的谬误,勾勒出此图的流传鉴藏脉络,梳理出画主徐兰的生平事迹、交游关系,同时对作品的成图动因与创作背景等基本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广泛考察参与绘制和题诗者,发现徐兰的交游主要以岳端、博尔都、孔尚任等人为中心展开,这对了解和研究清初文人交游、宗室文学兴盛等文化现象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2.
吉林省博物院藏《〈张雨自书诗册〉题跋》是书法史上的一件重要作品。这件作品汇集了元明清众多题跋,这些题跋反映了《张雨自书诗册》从元代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到清代乾隆己未(1739年)将近四百年的时间跨度中,经历了由文人书斋到皇室庋藏的过程。这件作品的题跋者具体分为两大群体,一是以杨维桢、袁华、陈彦廉等为代表的元明之际吴中士人群体,二是以陈从道、袁泰、项元汴等为代表的明清鉴藏家群体。本文以题跋文本为中心,梳理、考释《张雨自书诗册》在元明清文人交游雅集网络中的流转递藏状况,并借以讨论元明之际吴中士人以书画藏品为媒介,借助诗文唱和、雅集宴饮、鉴古题识等形式在交游网络中传递共同的处世心态和文化追求。  相似文献   

3.
《赋海补遗》编于明末,收录历代抒情咏物小赋887篇(含周履靖之赋615篇),有重要文献价值。《赋海补遗》原题刘凤、周履靖、屠隆同辑,我们根据该书卷首陈懿典序、卷一周履靖自序、卷末《螺冠子自叙》、刘凤与屠隆生平著述、本书收赋情况、命名和编纂旨趣等方面加以考察,认定《赋海补遗》实为周履靖一人所辑。  相似文献   

4.
樊兰  崔志博 《兰台世界》2016,(18):111-113
张坚是清代康乾年间重要传奇作家,颇富才名却仕途坎壈,一生沉沦下僚,后半生漂泊异乡,隐于莲幕。张坚前后入幕河南汝宁知府、宛平署、浔阳九江关、荆州府、汉中府,交游颇为广泛。在游幕生涯中,张坚接触到不少朝臣仕宦,其传奇作品《玉燕堂四种曲》也得到广泛流传,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5.
侯方域在明清之际的文坛上颇具盛名,且爱好交游,而其文学创作的发展变化也与他交游历程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本文对侯方域的交游及文学创作历程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江西图书馆学刊》2017,(2):117-121
施闰章是清初重要作家,一生著述宏富。黄山书社出版的《施愚山集》较为完备地收录了施闰章之著作,然施闰章游历范围甚广,题赠之作甚多,仍有不少作品散佚未收,当代学者已做过一定的辑补工作。今于诸家之外,新见施闰章集外诗文若干篇,对其中人物、史实初家考释,于其生平交游、思想心态之研究均有助益。  相似文献   

7.
清朝建立后,经过顺治和康熙初期的过渡,国家日趋承平安定。到康熙中期,满人汉化的程度加深,涌现出一批热衷于汉文化的宗室文人群体,在清初艺坛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博尔都便是其中最具典型性的人物之一,他与汉族文人名士往来频繁,交游唱和,取得了突出的艺术成就,无形中对满汉文化的融合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然而,前人文献对他的记载往往一笔带过,并多有舛误之处。因此,本文从文献考辨入手,分析文本异同,纠正前人史料谬误,对其生卒年、爵位予以确认。再结合《问亭诗集》与传世作品,以图史互证的方式,力图生动地呈现博尔都与汉族文人画士的交游情景与生活状态,并对其所藏作品予以剖析。  相似文献   

8.
论文考证周永年与李文藻、桂馥、纪昀、翁方纲、程晋芳、卢文弨、章学诚的交游活动,并从"交游"视角揭示周永年文献学理论与实践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和他的诗赋周振甫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周振甫著作别集"一共有七种,其中《陶渊明和他的诗赋》一种为首次正式出版。此书写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全国性的陶渊明大讨论时期,分为陶渊明的生平、作品评价与时代关系以及作品自身的特色三大部分。同时又在其中突出两个重点:一是陶渊明归耕后的生活,具体描述他在上京的生活、在南村的交游以及他的艰苦劳动和贫困生活;二是突出陶渊明对刘裕北伐所抱的态度和他在晋宋易代之际所发的感慨。这两  相似文献   

10.
郭超 《兰台世界》2016,(7):75-77
清初文坛上,王士禛与陈维崧二人,可谓是"同心"之交。二人交游,集中于王士禛任扬州推官期间,此期的最重大文人活动便是以扬州红桥为中心的文人集会唱和,由此牵发的陈王两人之间的诗词创作往来,既有应景之作,更多的是在相聚离别的文字里抒写的真情实意,而此期有关扬州人、事等内容的作品本身也构成了陈维崧整个诗词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