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丹尼尔“文化矛盾”论从属于其文化观念逻辑,又与“图式无效论”互为表里,其技术决定论视域规划了其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判断,由批判马克思主义“文化矛盾”而求助宗教精神实则开错了药方,对“文化矛盾”论的再审视为理解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思想廓清思想前提.  相似文献   

2.
意识形态批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难以割舍的一块阵地。英国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提出了“审美意识形态”“作者意识形态”“读者意识形态”的创新性概念,建构了自己独特的意识形态批评理论。伊格尔顿不仅吸取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评的成果,而且借鉴了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解构主义等20世纪新潮理论成果,伊格尔顿最终走向的政治批评是与他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批判立场、目标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的价值越来越明显的体现出来.在文化发展过程中我们不仅取得了文化建设的巨大成就,而且对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的认识不断深化.本文从文化的价值入手,深入探讨了文化发展中文化的“批判价值维度”和“创造价值维度”,提出文化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为引领;坚持“二为”方向和“三个面向”要求,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特里·伊格尔顿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杰出学者,他的理论体现出从文学研究到政治文化批判的思考轨迹。他对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作了独到的阐释,并对后现代主义作了深刻的批判,要求文学在当代文论转型中回归意识形态的家园。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百年历史的经验总结,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说指导的内在要求,是应对“两个大局”的现实选择。新时代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有利于实现党性与人民性的根本统一,巩固执政基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价值优势;批判错误思潮,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凝聚精神合力,构筑共同理想信念。新时代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需要坚持以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明确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提升党员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构建和完善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制度。  相似文献   

6.
《回顾与前瞻——20世纪中国文化思潮与先进文化的发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一书,是李毅教授主持承担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结项成果。该书以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为线索,坚持历史评价与道德评价的统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对中国现代文化发展道路上种种不同思想文化派别进行梳理、总结,挖掘不同文化派别积极、合理的思想,批判其虚妄之处。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中国文化传统,尤其是儒学传统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关系以及“西学”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对20世纪中国历史中出现…  相似文献   

7.
围绕后现代主义思想,伊格尔顿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主要从三个方面对罗蒂的新实用主义进行了哲学的与政治的批判。其一,作为后现代主义的美国版本,罗蒂的新实用主义哲学强烈反对形而上学、普遍性等带有本质主义色彩的范畴。伊格尔顿则批评罗蒂激进的认识论难以为诸多伦理、政治问题提供有力辩护,主张不应全面放弃基础与普遍性。其二,罗蒂的新实用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无须诉诸形而上学的基础,未来的美国应着力塑造自己的共和国形象而非帝国形象。伊格尔顿批评前一路径因破坏了普遍合理性而危机四伏,而后一路径则已被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所否定。其三,罗蒂张扬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文化、民族中心主义文化,反对社会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伊格尔顿批驳这一美国式的文化是唯意志论文化,集中展现了后现代主义的文化主义做派。上述批判富有洞察力,迄今仍有很强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对这些批判进行梳理,有益于认清新实用主义哲学服务于美国文明的意识形态真相,坚定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与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乃至后马克思主义之后,重读历史争议中的考茨基已然具有足够长的历史距离。考茨基的“灌输论”强调文化社会功能实践的现实生活基础,同时又必须服从于精神生产自身的规律;“精神生产的无政府主义”强调精神生产的自由性、个体性,突出知识分子在精神生产中的角色地位,这根植于无产阶级革命目的,即人的自由与解放之中。考茨基文化领导权理论思考中的调和立场,体现了第二国际理论家的深刻思考与理论困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当代阐释的寓言。  相似文献   

9.
文化领导权的获得和稳固是一个动态过程,单纯用强制性国家机器泛化政治社会只会促使“反霸权边界”(CHB)生成,导致领导权异化和位移.当“执政党——强制性国家机器——市民社会机构——个人”链条得到良性衔接时,文化领导权得到阶段性巩固,但仍然需要“防御型理性边界”(PRB)的双向规范,防止领导权的二次异化.在国际政治文化交往中,主权国家需要强化“反吞噬二重边界”(ADBs),在大众赞同与良性政治社会建设的双重保护下避免文化领导权的三重异化.从CHB到PRB再到ADBs构成了本文独创的弹性边界三阶论(EB123),是对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的创新性解读.  相似文献   

10.
文化批判继承论是毛泽东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毛泽东思想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科学的文化思想体系.毛泽东的文化批判继承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丰富和发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建设理论.  相似文献   

11.
敬鹏林  梁毅 《梧州学院学报》2007,17(4):60-62,74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伊格尔顿一直关注文化研究.他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娴熟地运用文化政治批评方法来剖析和批判后现代主义,深刻地表达了对文化危机的担忧.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国内学术界以往对毛泽东哲学属性的研究,侧重于分析毛泽东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一致性,强调它的马克思主义性质较多,认为毛泽东哲学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经验的哲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这无疑是正确的,对于坚持毛泽东哲学的根本属性,批判各种错误思潮对毛泽东哲学的歪曲和纂改,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对于问题的另一方面,即毛泽东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重视不够,因而对有关毛泽哲学性质的种种疑问,无法作出令人满意的解答.在八十年代兴起至今仍历久不衰的文化反思大潮中,人们尖锐地提出了许多问题,如毛泽东哲学的理论来源只是马克思主义,还是既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又批判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这就是所谓“一源说”还是“二源说”的争论;有的人认为毛泽东是反传统主义者,毛泽东哲学的产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断裂,是纯粹的西洋“舶来品”,不适合中国的国情,这就是所谓“文化断裂论”:有的人认为毛泽东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儒学诠释,是一种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语言外衣的中国历代政治哲学的现代翻版,这就是所谓“引儒入马论”,如此等等.要科学地回答这些问题,不能不全面地研究毛泽东哲学的性质.  相似文献   

13.
十七大在党的重要文献中正式提出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命题。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价值实现的本质要求,是应对我国主导意识形态危机的现实需要。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对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启示,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提出便体现了党重建文化领导权的目标诉求。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一直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的重要作用。他的文艺论述,坚持“两个结合”,根据中国社会发展和文艺实践的现实需要,广泛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批判性继承了中国古代的“文艺经国”论,站在民族大业、国家治理的高度,强调了文艺和文艺工作者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创造性地转换了中国古代的“文以载道”论,要求新时代的文艺应载爱国主义之道,追求真善美的价值,传承中华民族的独特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创新性化用了中国古代的“民为邦本”论,提出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邦本统一观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人民文艺观;综合性地融汇了中国古代的“文艺创新”论,认为文艺的生命在于创新,文艺创新是一项综合性活动,文艺创新需要宽松和谐的社会氛围。从而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使之成为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柳州师专学报》2016,(5):75-77
20世纪初,意大利共产党领袖人物葛兰西提出著名的文化领导权理论。文章认为葛兰西文化领导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主要有三方面重要启示意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使其成为先进文化引导者;通过"阵地战"战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  相似文献   

16.
特里·伊格尔顿是英国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他所进行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深受英国文化研究的创始人威廉斯的影响,他把"文化"放在历史和政治的视野中加以思考,对共同文化、文化观念的演变、文化的价值以及文化与历史和意识形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伊格尔顿十分关注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问题,并对之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中肯的论述.  相似文献   

17.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对当前我国文化领导权建构有重要意义.我国文化领导权建构面临诸多问题:传统观念和意识形态“碎片化”,思想多元化;文化领导权受到了来自西方的“文化殖民主义”的挑战;微文化的发展对我国文化领导权的冲击和侵蚀.对此,建构当前我国文化领导权,可采取的路径有: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来分析我国文化领导权的建构;发挥文化产业的优势作用,促进文化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加强网络文化领导权的建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历史命运的问题。文章首先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并指出探究任何社会问题都应有历史感;接着文章论述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统一关系,认为既然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革命的、批判的,那么马克思主义就应该是活生生的发展着的理论体系;最后文章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批判了所谓“互补论”,指出它企图取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指导地位的实质。  相似文献   

19.
《大失败:二十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一书集中了布热津斯基批判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国内学者对该书五大核心观点,即“俄(苏)社会主义移植论”“大简化理论”“商业共产主义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以及“共产主义必然衰亡论”开展了批判研究。布热津斯基的这些观点反映了西方学者社会主义批判理论的概貌,是我们回应这种批判的反面教材。综合考察布热津斯基的这些观点,要么是因为他对社会主义的无知,要么是源于他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要么是出于意识形态的偏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顺利发展和辉煌成就,以及近年来西方国家连绵不断的危机和抗议活动,已经使这些观点不攻自破。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这是对其进行批判继承的根本依据。在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过程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思想能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并推进社会进步作为评判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根本标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只讲批判不讲继承是对传统文化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会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失去思想基础;但继承也只能是在批判基础上的继承,只讲继承不讲批判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全盘肯定的态度,会导致马克思主义封建化、儒家化。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还不能代替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更不能代替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