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峥  宁曦  王策  苏明 《科教文汇》2023,(7):117-119
载人深潜是目前最先进的海洋科考技术装备之一,也是深海探测的国之重器,在海洋科学相关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载人潜器的虚拟仿真实验,让学生以“下潜科学家”的身份进行虚拟载人潜器海底地形观测、标志物投放和沉积物取样等工作,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海洋科考装备的认识,增强海洋地质专业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主动性。载人深潜虚拟仿真课程的建立突破了传统海洋地质实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提升了实验教学效果和海洋地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
历经163天.航程2万海里。11月6日,中国科考船“海洋六号”搭载我国6000米无人无缆潜器“潜龙一号”抵达位于珠江口的广州海洋地质专用码头,这标志着中国大洋第29航次科学考察和中国地质调查局首个大洋航段调查胜利结束。  相似文献   

3.
水下机器人是人类探索海洋、认识海洋的先进技术手段之一,是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装备支撑。文章介绍了国内外水下机器人的发展现状,重点阐述以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为代表研制的我国谱系化水下机器人在深海资源勘查和科学研究、深渊科考、南极和北极调查中的最新应用成果。结合当前水下机器人研究基础,展望未来水下机器人的发展和应用方向。通过研发适应极端海洋环境的深远海科考装备,实现从航次型科考模式向深海长期驻留型科考模式的技术跨越,实现从有人科考向无人化科考模式的革命性转变。  相似文献   

4.
海底奇遇     
最近,在海洋科教界爆出一条新闻,两年前因遇海难在“科考一号”轮失踪的邓兆乐教授意外获救。获救后,邓兆乐向世人披露了鲜为人知的海底世界。  相似文献   

5.
科技情报站     
<正>"海洋地质十号"完成远洋科考首秀2月26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地质十号"调查船完成中巴印度洋联合海洋地质科学考察,返抵广州海洋地质专用码头。这是"海洋地质十号"调查船入列后的首个远洋调查科考航次。"海洋地质十号"调查船为我国自主建造的全新一代高精度具有钻探功能的综合海洋地质调查船。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6):8-I0002
2月26日,中国科考队员在南极普里兹湾布放海洋观测潜标。  相似文献   

7.
《科学中国》2006,(9):7
一个美国科学考察小组宣布。他们在加拿大北极地区的埃尔斯米尔岛发现了一种距今3.75亿年的远古鱼类化石。它填补了学界追寻多时的达尔文进化论缺口:一些鱼类离开海洋.靠着四肢步上陆地。科考人员把这一在冰冻岩石中发现的新物种定名为“提克塔利克”。在发现地加拿大努福特地区的古老方言中。“提克塔利克”的意思就是“在浅水中看到一条巨大的鱼”。  相似文献   

8.
正南大西洋波涛汹涌,而在几千米之下的海底,静静高耸着雄伟的大洋中脊。执行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考暨中国大洋46航次科考的“向阳红01”船,正在探寻着它的奥秘。为揭开深海的神秘面纱,这艘环球科考船都带了哪些“神器”?给海底做CT“向阳红01”船载有调查设备共64套,分为水体探测系统、大气探测系统、遥感信息  相似文献   

9.
“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的成功研制及良好应用显著提升了我国载人深潜的装备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水平,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作出了突出贡献。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蕴含的丰富资源是支持人类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成为各国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面向深海的资源开发需要更加专业化的科考装备。为此,文章在回顾世界各国载人潜水器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目前世界上现有的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的工作性能和关键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当前我国载人潜水器的发展现状及其关键核心技术,并提出未来发展建议,以期为加快建设世界海洋科技强国提供管窥之见。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1):F0003-F0003
新型综合科学考察船“实验1”是我国当前海洋声学调查研究的重要实验平台,具有良好的耐波性、阔敞的工作甲板面积、操纵方便的吊放机械和低的航行噪声,特别适合于海洋声学实验与新型装备研究。2009年5月入列至今,已完成了各种不同学科项目的海上科考、测量、试验、研究等15个航次任务,这是中科院科考船首次到印度洋相关海域进行的多学科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11.
8月14日,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在北大西洋冰岛附近海域开展以海洋地质学为主的海洋调查。这不仅是我国极地科考史以及海洋调查史上首次在北大西洋开展科学调查,也是我国首次与环北极国家进行古海洋学合作研究。  相似文献   

12.
动态     
正我国首次在东南太平洋发现大面积富稀土沉积3月31日,从中国大洋协会了解到,我国科考队员近日在东南太平洋海域首次发现大面积富稀土沉积。这一发现刷新了我国和国际上深海稀土资源调查研究的新纪录。科考队员是在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学考察第五航段暨中国大洋46航次第四航段科考作业中获此发现的。本航段,我国科学家首次在东南太平洋约  相似文献   

13.
提出一种基于LDA主题模型的科技新闻主题分析方法,选取2009—2018年中、澳、英、美4国极地科考新闻数据,从主题类型和主题强度角度进行主题演化分析。在中文新闻中,极地测绘等主题的热度上升,极地冰川科考主题的热度下降;在英文新闻中,热门主题为极地冰川科考与极地海洋科考;其余主题热度相对稳定。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识别科技新闻主题并揭示其演化趋势,可以有效改善网络环境下科技情报分析的自动化程度。  相似文献   

14.
本文简单介绍了浅地层剖面仪工作原理和ATLAS Parasound P70浅剖,分析了P70浅剖在大洋科考中取得的成果,为以后浅剖在海洋调查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正>2月26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地质十号"调查船完成中巴印度洋联合海洋地质科学考察,返抵广州海洋地质专用码头。这是"海洋地质十号"调查船入列后的首个远洋调查科考航次。"海洋地质十号"调查船是我国自主建造的全新一代高精度具有钻探功能的综合海洋地质调查船,自2017年12月26日入列以来,累计海上作业262天,稳定航行  相似文献   

16.
张洁  陆艳 《科学大众》2013,(11):36-39
在第2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主题报告会上,我国整个大洋科考史上第一位女首席科学家韩喜球博士应邀为青少年做主题报告。韩喜球博士在报告中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艰苦而又充满乐趣的海洋科考经历,同时向同学们介绍了如何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人物简介韩喜球,博士、研究员、博导,主要从事海底矿产资源与环境调查研究。现为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际合作中心主任,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责任研究员,中国大洋勘查技术与深海科学研究开发基地副主任。2007年1月8日开始的我国大洋第19航次科考任务中,韩喜球成为第三航  相似文献   

17.
范涛 《今日科苑》2005,(5):22-25
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于北京时间2004年7月28日下午在新奥尔松正式启用。据第一任北极黄河站站长杨惠根介绍,中国北极科考站位于北纬78.55度,东经11.56度,在实际的地理位置上,它处于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地区。新奥尔松是北极科考的热土,目前,与中国北极科考站为邻的有挪威、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的科考站。中国站落成后,是北极地区的第8座国家科学考察站。  相似文献   

18.
正8月12日,执行我国海洋科考史上第一次万米级深渊科考作业的工作母船"探索"一号首航归来,其搭载的"海斗"号无人潜水器成功进行了一次8000米级、两次9000米级和两次万米级下潜作业,最大潜深达10767米,从而成为中国首台下潜深度超过万米并进行科考应用的无人自主潜水器。与此同时,我国新建成的万米级深渊科考母船"张謇"号也正在前往位于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测试它搭载的"宝贝"——"彩虹鱼"号万米级(无人)潜水器和着陆器。未来的"彩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4):I0001-I0002
<正>[导读]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于6日完成补给和接新队员上船的任务,离开阿根廷的乌斯怀亚重返南极,8日凌晨左右抵达南极半岛海域的作业站位,连夜展开了多种海洋科学考察作业。"雪龙"号抵达南极半岛海域开展科考科考队员从海里收回重达200公斤的庞大设备CTD。新华社"雪龙"号2月9日电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于6日完成补给和接新队员上船的任务,离开阿根廷的乌斯怀亚重返南极,8日凌晨左右抵达南极半岛海域的作业站位,连夜展开了多种海洋科学考察作业。  相似文献   

20.
紧随“蛟龙”再探海 科技日报“向阳红09”船8月5日电当地时间8月5日上午9点,“向阳红09”船在海上停了下来。科考队员在前甲板用绞车将CTD(温盐深测量仪)吊入海中,进行了通电测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