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摩崖石刻     
贾关法 《上海集邮》2008,(12):15-16
摩崖石刻是石刻的一个类别,利用天然石壁来刻文的艺术形式。狭义的摩崖石刻专指石刻文字,广义的摩崖石刻还包括造像。中华大地上大大小小、林林总总的摩崖石刻,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平添了丰富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2.
贺兰山岩画     
全世界都发现了岩画。原始时代的先民们在岩石上刻画和涂抹,来描绘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想象和愿望,因之岩画成为人类最早的艺术品。 岩画这一事物,在我国从古到今曾有过许多称呼:石刻、刻石、画石山、摩崖石刻、崖画、崖壁画、岩画、岩刻、岩雕……现在我国约定俗成通称“岩画”。 我国是发现岩画最早的国家之一,岩画大都集中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欣赏这些岩画,似乎把我们带  相似文献   

3.
任旭华 《收藏界》2013,(12):110-112
东汉马三志刻石,原石藏陕西汉唐石刻博物馆。石高107厘米,面宽25厘米,厚37厘米,上刻文字五行,共计九十八字。文字下方刻人物一尊,两侧刻连璧纹,整体庄重朴实。  相似文献   

4.
石门旧影     
刘勇先 《收藏》2010,(2):133-135
我读书时就知道陕西汉中褒城县古代褒斜道石门洞,这里有著名的“石门十三品”摩崖石刻。 褒斜道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栈道,是连接关中与汉中、巴蜀盆地的古道。褒斜二水发源于秦岭太白县五里坡衙岭山,南流入汉水者为褒河,北流入渭河者为斜水。  相似文献   

5.
路远 《收藏》2012,(17):98-102
通常所说的汉碑,基本上是指东汉碑刻,因为到了东汉中晚期,作为文字信息载体的碑刻才在中国真正发展起来。陕西地区的汉碑最值得称道的是汉中褒斜道石门石刻,它们是东汉摩崖书法的代表作品(20世纪70年代因修水库已迁至汉中市博物馆)。西安碑林也藏有汉碑五种,虽然多已残断泐蚀,可它们毕竟是那个"碑碣云起"、汉隶书法走向成熟时代留给我们的不可多得的见证物。东汉《熹平石经》残石,笔者曾有专文考述,本文拟将其余4种汉碑逐一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6.
6月18日《大足石刻》大足石刻为重庆市大足县境内73处大小石窟区、5万余躯石刻造像的总称。始于唐代,历经五代,盛于两宋,绵延明清。以北山和宝顶两处的摩崖造像最集中、最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7.
1982年5月10日、6月28日《体育报》相继发表了四篇署名文章,介绍了浙江绍兴市府山公园内府山北坡石壁上的“动静乐寿”石刻。因此,吸引了许多文物考古工作者和体育史研究者前往考察。“动静乐寿”四个大字的摩崖石刻,已考明为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  相似文献   

8.
赵力光 《收藏》2010,(6):130-136
西安碑林迄今已有920多年的悠久历史,向以收藏碑刻享誉海内外。院内碑石林立,名碑荟萃,所藏各类碑刻达4000余方,被誉为“书法艺术的圣殿”。与这4000余方碑刻藏品相映生辉的是同时收藏的众多古代石刻艺术品,它们大致可分为陵墓石刻、宗教石刻和其他石刻三大类,均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特别是其中的佛教石刻造像,总数达400余种,不仅时代跨度大、品类丰富、工艺精湛,而且其造型风格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9.
《收藏》2016,(9)
正中国书法"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无色而有图画之灿烂"(沈尹默语),堪称中国文化艺术的核心所在。书法史如果以现存载体看,殆分为甲金时代(商周时期)、碑石时代(秦至唐)和纸素时代(宋代至今)。而篆书、隶书、行书、草书皆创制奠基于碑石时代,碑帖因而成为古代书法家、收藏家学书津梁与家藏秘宝。陕西,千古帝都,金石渊薮。从春秋时期《石鼓文》在陕西横空出世以来,现存汉中石门的汉魏摩崖、耀州药王山北朝造像、礼泉昭陵初唐丰碑、西安碑林汉唐石刻,基本撑起了碑石时代书法艺术的骨架。换言之,如若掩去陕西古代碑刻,3000年生生不息、高潮迭  相似文献   

10.
张强  秦航 《收藏》2014,(8):118-123
陕西堪称中国石刻艺术的长廊,拥有诸多国宝级珍品,比如秦代峄山刻石,西汉霍去病墓石刻,陕北画像石,碑林所藏大夏石马;唐代昭陵六骏、乾陵蹲狮、安国寺密宗造像;宋代北钟山石窟造像等,这些石刻艺术品风格独特、雕刻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中国古代雕塑史上占据着十分霭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1900多年前,古人采用火焚水激的方法,在汉中褒谷山下开凿了世界上最早的穿山隧道——石门,这就是我国早期的驿道。古道和石门历经通塞,时人常勒石以纪事,就形成了数以百计的摩崖石刻,其汉魏书法真迹  相似文献   

12.
朱江 《武当》2013,(5):46-48
道教讲究长寿,追求今世的幸福安宁。位于湖北武当山南岩宫皇经堂到两仪殿之间的长廊石壁上,"福寿康宁"四个醒目的摩崖石刻,既诠释着道教信仰的真谛,又十分符合人们的心理追求。几百年来,吸引无数的游人香客,很少有人知道在这弥漫着和谐安宁的背后,却隐藏着两个千古之谜。  相似文献   

13.
《2004年原地封大盘点》(参见050517)一中,错把汉中河东店当作2004-28-4主图所现石刻的“现藏地”,其实河东店就在《石门颂》“原刻地”石门以南约五华里。石门是古栈道上的必经之地,其内外原有古代摩崖石刻百余通,“革”中因修水库而被淹没,为此曾精选有代表性的汉魏年代石刻十三件整体搬迁到汉中博物馆。所以,石门颂图票的原地应为河东店。  相似文献   

14.
姚敏 《收藏》2008,(12):136-137
中国文字(准确说是汉字)产生的同时,也就意味着中国书法的诞生。中国书法也在文字的不断进化中衍生出各种书体。中国台湾先后两次任邮票上展示了中国的书法艺术和中国文字源流。  相似文献   

15.
陈禾源 《武当》2009,(8):50-50
在武当山南岩的峭壁之上雕刻着四个均为6尺高的巨大红色摩崖——“福寿康宁”。其中,“寿”字为明嘉靖十六年(1537)七月礼部儒士王颐所书,“福康宁”三字为嘉靖二十年(1541)八月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夏言所书。在“寿”与“福”之间又竖刻着“明嘉靖二十年岁次辛丑八月望日刻石”的落款。“福寿康宁”四字虽非一人所写,亦非一时所书,但其摩崖的时间和工匠,则应是同人同时所刻,字迹中隐含着和谐、清静、淡泊的蕴意,默默地向人们昭示着道家修炼的千古秘诀。  相似文献   

16.
王纲怀 《中国收藏》2020,(5):100-107
记录人类文明史的最重要手段当属文字。长期以来,在研究古文字变迁中,人们较多地将钟鼎、刻石和简牍作为研究对象,而对铜镜铭文研究的关注似有不足。铜镜始于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到了2000年后的西汉初期,才在铜镜上出现了足以征史的文字。  相似文献   

17.
随着近年来铜镜收藏异军突起,铜镜拓片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较之高难度的青铜器全型拓片,铜镜拓片以其品种的多样性而更显得丰富多彩,自成气象。相比摩崖石刻的书法拓片和碑拓,铜镜拓片的图文并茂更显得异彩纷呈;而与瓦当、汉砖和画像石拓片相比,则显得更加的精致规整。  相似文献   

18.
高洁 《收藏》2023,(8):34-39
<正>重庆老君洞明代摩崖石刻包括32幅具有明确叙事情节的图像,但没有榜题,图像主题和石刻意涵模糊,缺少对于图像的视觉性研究。本文聚焦的五组图像,围绕崖顶的“香山”二字展开,表现的是明末清初之际川渝地区民间流行的“妙善故事”,以一种“言简意赅”的方式将妙善的一心向道、至孝至悲与妙庄王从毁僧灭佛到回向三宝的转变刻画得淋漓尽致,反映了这一时期民间观音信仰的世俗化。  相似文献   

19.
曹淦源 《收藏界》2011,(10):89-94
洛阳龙门石窟造像题记与北魏(包括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各类碑石、墓志、摩崖石刻四类镌刻字体,统称为魏碑体。在遍布齐地、风格多样的魏体中,龙门造像题记诸品时代早.集中于一处.有著名的四品、二十品等。清代中叶,北魏碑风行书坛。  相似文献   

20.
古“化”析     
邹志谅 《收藏界》2013,(5):74-75
早在两三千年前文字就已经出现在我国古代钱币上了,名目繁多,文体各异,研究古钱币上的文字已成为我国钱币研究工作者和广大钱币爱好者的一个必然课题。这里先就古钱币上经常见到的"化"字,谈谈它的来龙去脉。(如图"市左小化"空首布)春秋战国时期,在各种体系的钱币上几乎都出现过"化"字,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