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陈飞武 《收藏》2008,(3):168-168
我从2007年第4期《收藏》杂志上看到一篇《〈收藏〉助我淘得“文革”年画原稿》的文章后,很替该文作者汪先生高兴。本人也有类似的收藏经历,不过我收藏到的是“文革”油画原作,而非“文革”年画原稿。  相似文献   

2.
我是一个“文革”实寄封收集爱好者,目标是想收齐“文革”邮票和“编号”邮票自然实寄封大全套。经过不懈的努力,可以说“任务”已完成百分之八、九十了,除个别高价票和高值票外,基本上都收集到了。在收集、整理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文革”时期的自然实寄封绝大多数邮票都是贴在信封的背面,而且邮戳不够清晰,想找一枚品相好、双戳清  相似文献   

3.
“文革”期间,我被扣上各种大帽子,遭到严厉的批斗和隔离审查,这是我一生中最绝望的时期,我像一只受伤的鸟徒然地挣扎着,痛苦地想:“你们为什么折磨我?我不是你们的敌人,我像你们一样热爱自己的祖国啊!”我真想放声大哭。但就是在最困难的时候,我心里也还燃着小小的希望之火:“我的学生们了解我,他们一定会  相似文献   

4.
《收藏》2008,(6):163-163
青海贵南 索南项加 我对《收藏》杂志的总体评价是好的。指导性、实用性较强,信息量大。每当我的《收藏》杂志到来后,大部分同事都抢着看。虽然他们不细读文字内容,但广告和图片每期必看。我有时好长时间都得不到自己的期刊,可见他们也喜爱《收藏》。我建议贵刊以后应多针对普通的、业余的收藏爱好者。“说陶话瓷”中可多介绍民国至“文革”以前的瓷器,尤其是民用精品,因为这种,瓷器也许能碰得到,  相似文献   

5.
王信堂 《收藏》2006,(8):72-74
当今,“文革”遗物收藏热潮高涨。例如在2006年3月的北京翰海春季拍卖会上,几件“文革瓷”均以高出估价成交,其中一件高16.5厘米的瓷塑“智取威虎山”以1650元成交,为估价的2倍我,在3月份举办的中国嘉德2006年拍卖会上,高45.5厘米,估价8000元的“文革”瓷瓶“毛主席与我们一起”以1.2万元成交,可见“文革”藏品的“黑马”效应正在显现。  相似文献   

6.
徐洪 《收藏》2006,(8):75-77
由于是过来人,我对“文革”邮票(图1)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当噩梦醒来,百废徐兴之时,就主攻“文革”邮票的收信和研究。现将收集“文革”邮票的几点体会写与同好们交流。  相似文献   

7.
1976年10月,祸国殃民的“四人帮”被粉碎了,扼杀中国传统文化、摧残集邮活动的“文革”结束了,中国集邮微现复兴的曙光。10月中旬,邮兄李毅华约我谈谈誊印一份资料的事。李和我是50年代相识的邮友,他的收藏多且丰。难忘的是,在“文革”戕害集邮最猖狂的岁月,他还送我几套列支敦士登的体育邮票,为单调的生活平添了几分情  相似文献   

8.
在新中国历史上,“文革”时期是一个特殊的年代,政治狂热、人心浮躁、物资缺乏,成为那一时期的特征。动乱年代留下的“文革”小报、红宝书、“文革”像章“文革”、票证、文革陶瓷等物品,成了那个年代的见证和记载,为人们所关注,收藏。  相似文献   

9.
为了收藏“文革”语录封,我跑遍了新疆和田地区七县一市的收藏品市场、各大小旧书刊收购站。一次,朋友给我提供了一位“文革”中曾在复查办工作过的退休老干部阿不都卡地的地址,从他当时从事的工作来看,肯定接触过很多语录封。这位老干部退休回乡定居。距策勒县城70余公里,  相似文献   

10.
王志会 《收藏》2008,(3):96-96
“文革”瓷是当今的热门藏品。然而,在交易行情一直看好的同时,市场上“文革”瓷的赝品也在日渐增多,令许多收藏爱好者甚至此中高手也难免遭遇李鬼之劫。原因之一是缺乏“文革”瓷的背景资料。不久前,笔者在整理“文革”画收藏品中,偶然发现一幅反映当时陶瓷厂艺人制作“文革”瓷的年画,这幅年画可称得上是“文革”瓷的背景资料。  相似文献   

11.
崔罾新 《收藏》2006,(8):61-63
“文革”瓷中使用最广、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文革”瓷壶。“文革”瓷壶在制作过程中坚持“政治挂帅”,从设计、用料、绘画及工艺制作上精益求精,留下了鲜明的“红、光、亮”时代烙印。 “文革”瓷壶广义上是指“文革”时期国内各瓷厂生产的瓷器,但从表现内容上来看,“文革”瓷壶主要指有“文革”画面、语录或文字的,具有典型的“文革”题材特征的日用壶具。目前能搜集到的各类“文革”瓷壶中,以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河北唐山、山东淄博、陕西庄里、福建德化、内蒙古包头、山西太原、浙江萧山等瓷厂生产的居多,也最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12.
李长安 《收藏》2009,(10):83-85
2008年度,《收藏》曾经推出“文革”绘画专辑,受到广大书画收藏爱好者的一致好评。为什么人们会对“文革”时期的绘画如此关注?我想,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文革”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画坛上出现了极不正常的现象,除了少数流行一时的极左作品外,我国建国以来的不少红色绘画也受到批判。  相似文献   

13.
刘海锋 《收藏》2006,(8):86-87
2001年至今,我收藏的“文革”报已达418种(其中“文革”小报362种)、2000多份,涉及到当时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这些“文革”报纸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国家及各省、市办的的纸、有资料报道此类报纸到1976年全国仅剩236种,但报纸存世数量较多;另一类是由学校、工厂、机关、团体等“红卫兵”“造反派”群众组织出版的五花八门的“文革”小,版面大部分为4&;#215;4版,少部分为2&;#215;4版或8&;#215;4版,其现存世种数目前尚难确定,有资料报道在6000种以上,存世数量已较稀少。  相似文献   

14.
杜洪位 《集邮博览》2011,(10):64-65
周六休假,闲逛藏品市场。卖书的老刘让售两枚“文革”封予我。接过封,我凭直觉一眼便认出这两枚封确是“文革”时期的封,不会有假。两枚封均系开启后,又用大头针将封、笺载在一起。因隔数十年,大头针早已锈蚀,以致还来不及让我用手取针,大头针已断为两截落地。协商好价格,我付了款,小心地将两枚封搁入包中。  相似文献   

15.
《S与P的宿缘》续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看了《体育文化导刊》2002年第1期刊登的郝勤所写《S与P的宿缘》一文,觉得有新意,有收获。现作些补充性不同意见的讨论。一、“竞技”是不是“体育”,的确是体育学术界多年争论的问题。这种争论在“文革”前只在干部和教师内部进行,“文革”后上了公开发行的报刊。据我所知,主张竞技不是体育的学者中,虽然一直包括学有成就的老专家,但他们却一直占少数。对大多数体育理论研究人员和体育工作者来说,这是早已解决了的问题。但是为什么少数同志始终坚持竞技不是体育的意见呢?我认为主要问题在于争论双方对“体育”的涵义理解不…  相似文献   

16.
“文革”体育史的价值与条件针对“文革”体育史研究比较疏浅和薄弱的现状,烟台师院的傅砚农先生在《研究“文革”体育史的价值与条件初议》一文中,阐述了进行“文革”体育史研究的价值和已经具备的条件。(1)研究工作本身具有突破性和创造性。“文革”是建国后一个特...  相似文献   

17.
沈昌文 《武当》2009,(5):46-46
在整个“文革”期间,我总体上还算是个逍遥派,我有逍遥的条件。 说到逍遥,我有一段故事,要往回说上一段。  相似文献   

18.
九问     
《集邮博览》2011,(4):7-8
1.您是什么时候开始集邮的?我1951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部队期间曾收集了一些贴在信封上的如毛泽东像、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二十五周年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二周年纪念、“八一”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等内容的邮票。可惜因当时不懂集邮知识,将这些邮票都从实寄封上剪了下来。  相似文献   

19.
林维庆 《收藏》2001,(5):80-80
我收藏了一张“文革”期间的外调介绍信,这是一张典型的“文化大革命”时代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辽宁棋坛,人才济济。继“沈阳三小”任德纯、韩福德和我在全国棋坛崭露头角之后,70年代又出现了两大高手,他们是郭长顺和赵庆阁。1973年沈阳军区召开军委扩大会议,组织者邀请我在辽宁大厦做象棋表演。记得当时我召集了韩福德、黄成俊、陈瑞权等人一同前往。期间有一六岁男孩同陈锡联将军挂大棋表演,加之陈瑞权有声有色的解说,博得了好评。以此为契机,体委领导让我重新组建在“文革”前解散的辽宁棋队。 其中郭长顺小我四岁,赵庆阁小我许多,他俩都是在沈阳“鲁家茶馆”学棋的。1956年郭获沈阳市学生组冠军,并参加了全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